中國歷史上有兩次聲勢浩大的削藩,一次是漢景帝平七國之亂,另一次是明建文帝效仿漢景帝也想收攏皇權,結果大相徑庭,漢景帝有驚無險,建文帝屍骨無存。

早在文帝時期,晁錯就向漢文帝提出過削藩建議,並上書了三十篇洋洋灑灑的《削藩策》,漢文帝表示贊同,但沒有付之行動。而當時還是太子的景帝劉啟對老師的舉措頗有興趣,因為劉啟已經感覺到了西漢王朝的弊端。分封諸王還是高祖劉邦留下的遺患,當時諸王年幼勢單並沒什麼別的想法,而漢朝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昔日的諸侯王脫胎換骨,都成了氣候。於是受封的諸侯國開造幣煮鹽,半懸於朝廷的統治家下,集軍政、財政於一身,甚至覬覦皇位。

漢文帝去世,劉啟繼位,是為漢景帝。景帝即位不久,便認命晁錯為內歷史,主持削藩事宜。於是早有反心的吳王劉濞煽動諸王發動叛亂,史稱七國之亂。但是沒等起兵,齊王反悔,後遭膠東王、膠西王、淄川王、濟南王一起圍毆。而趙王劉遂準備與吳王劉濞、楚王劉戊則聯合匈奴向西進軍直取長安。為此吳王劉濞還發動全國動員,全民皆兵,甚至還拉攏閩、東越參加叛亂。

介於叛軍士氣高昂,銳不可當,漢景帝亂了方寸。於是景帝找晁錯商量應對措施,而晁錯又向景帝提出三條建議:一、讓漢景帝御駕親徵,二、割讓還沒有被叛軍佔領的徐縣、僮縣等區域,做緩兵之計。三、殺死袁盎,因為袁盎曾在吳國為相,有私通之嫌。三條策略看似可行,但是漢景帝的顏面掃地,等於被晁錯放在火上烤,逼進了死衚衕,也把自己送上了不歸路。關鍵一點,晁錯也沒有提出任用周亞夫出征,情急之下只知道讓景帝頂鍋而上。因此,景帝感覺似乎是被晁錯捉弄了一番,心裡極不痛快。

袁盎與晁錯素來不和,晁錯在任御史中丞時,還治罪過袁盎。袁盎得知消息後,趕忙向竇嬰求救,竇嬰是景帝母親竇漪房的侄子,景帝的表親,而且與晁錯也存在過節。於是兩個人一起面見漢景帝,袁盎向景帝此時漢景解釋吳王造反原委,澄清與自己無關。景帝焦頭爛額,心煩意亂,正與晁錯商量軍務,於是問計袁盎。袁盎則示意漢景帝支退晁錯,並且說吳王是造貶損,無奈舉兵,如果景帝將晁錯誅殺安撫叛軍,再還其封地,叛軍自會不戰而退,從此相安無事。

思索再三,景帝同意了袁盎的建議,準備殺掉晁錯。此時晁錯對於景帝的密謀全然不知。沒過幾天,景帝就唆使丞相陶青等人上書彈劾晁錯,罪名是「有負皇上的信任和恩德,離間君臣,又想把邑城送給吳國,一點也沒有做臣子的應具備的禮節,大逆不道」。景帝同意判決,晁錯被誘騙到東市腰斬。後來,景帝拜周亞夫為太尉,統領三十六將平叛吳楚聯軍,由於周亞夫指揮得當,不出數月叛軍平滅。

總結:晁錯的死因就是出風頭,惹禍上身,被人離間,而漢景帝則卸磨殺驢,所謂「清君側」從古至今都是一個幌子。晁錯之死,看似咎由自取,實則景帝薄情寡義,過河拆橋,封建帝王大都如此。

感謝朋友點贊、關注!歡迎發表不同看法!


感謝邀請!

晁錯之死,有其自身的原因,但究其根本,在於漢景帝面對危局之初,搖擺不定,最終「兩害取其輕」,選擇妥協,無情地將晁錯殺害!為了爭取時間,明知殺晁錯也無法退敵,但依然選擇了誅晁錯,晁錯確實夠冤!

自從漢高祖劉邦消滅「異姓王」後,「同姓王」開始慢慢坐大……。到了漢景帝時期,諸侯國的問題已經相當嚴重。天下土地諸侯已經佔了一大半,當時全國人口大約1300多萬,歸中央直接管轄的人口只剩下大約450萬左右……。面對如此嚴峻的形勢,削蕃已克不容緩,公元前155年御史大夫晁錯提出了「削蕃策」,旨在快速收縮各蕃王的土地、權力。晁錯對漢景帝說:「無論削不削蕃,蕃王們都會有造反的那天。」現在削蕃,蕃王就是造反勢力也不會太大,要是以後再削蕃就難控制了……。

晁錯在漢景帝還是太子時就是漢景帝的老師,景帝即位後,深得漢景帝信任,位高權重,漢景帝同意了晁錯的削蕃政策。按照史書的說法,晁錯是個嚴厲、剛正、苛刻、心狠的人。削蕃策得到認可後,公元前154年晁錯厲雷風行,開始蕃王們的罪行,最後削掉了膠西王的六個縣、楚王的東海郡、吳王劉濞的豫章、會稽兩個郡……。

面對朝廷的鐵腕削蕃手段,諸侯們不會坐以待斃,吳王劉濞的號召下,楚王、趙王、淄川王、膠西王、膠東王、濟南王紛紛起兵,以吳王劉濞為首,打著「清君側,誅晁錯」的口號,向中原進兵,七國之亂爆發。七國聯合出兵,這絕對是漢景帝與晁錯沒有想到的情形,叛軍勢如破竹,此時的朝廷「炸了鍋」。漢景帝坐立不安,自打開國以來,國內就沒出現過那麼大的場面……。

漢景帝與晁錯商量對策,晁錯出了兩條計策:

一、建議皇帝親自出徵,自己留守

二、將徐、僮兩地周邊地區送給吳王劉濞

一看這兩條計策是不是覺得挺可笑,尤其第一條,皇帝出征,大臣留守。很多人認為這是漢景帝殺晁錯的原因之一。但我認為還不至於如此,我認為漢景帝也知道,晁錯要他這麼做是為了鼓舞士氣,至於割地無非也是為了麻痹對手。

但是晁錯忽略了一點,當初漢景帝支持他鐵腕削蕃,是因為相信他如果出現造反,他能有更好的辦法應對,做到了成竹在胸,可現在卻讓皇帝出去打仗,先不說這辦法好不好,晁錯沒考慮過能不能讓皇帝去?皇帝想不想去?這一點晁錯很糊塗。這是晁錯不智的地方。當然漢景帝肯定不會去。但心裡有了怨恨是一定的,怨恨晁錯處事不周,但或許晁錯也沒想過會出現這麼大場面,一時也沒了主意……。

晁錯還犯了一個糊塗,這個糊塗要了他的命!晁錯跟大臣袁盎是死對頭,袁盎一直反對削蕃,袁盎曾做過吳王劉濞的丞相,袁盎說過,吳王絕不會造反。可現在吳王反了,晁錯想以此誣陷袁盎有「通敵」的嫌疑,但被手下勸阻。但這個事被袁盎知道了,袁盎決定反戈一擊。袁盎先先到魏其侯竇嬰,讓他跟漢景帝說自己有退敵良策,於是漢景帝詔見袁盎。袁盎對漢景帝說:「諸侯之所以叛亂,是為了除掉小人晁錯,只要殺掉晁錯,退回削掉的土地,諸侯們就會退兵……。」

我認為漢景帝肯定知道,所謂的「清君側,誅晁錯」只不過是個口號,殺不殺晁錯各諸侯都不會退兵,在這樣的環境下怎麼可能退兵。可是漢景帝動心了,為何?

他為了爭取時間,時間很重要!之前晁錯的表現已經令他很失望,他認為晁錯不會再有更好的辦法。眼下的局勢已經不能再拖,漢景帝希望殺了晁錯後能暫時穩住各諸侯,讓自己有更多的時間轉圜。所以漢景帝為了保住江山,只有犧牲晁錯!漢景帝同意了袁盎的辦法,有了皇帝的同意,大臣紛紛彈劾晁錯……。但晁錯並不知道,還蒙在鼓裡……。

《漢書》記載,漢景帝下詔把他從家裡騙出來,晁錯穿著朝服,經過束市的時候被腰斬……。


最主要的原因是有多少愛就有多少恨。為什麼這麼說呢,之前漢景帝對晁錯是信任有加,推崇備至,可以說是晁錯的超級大粉絲,旁人只有羨慕嫉妒恨,可惜拿晁錯毫無辦法,皇帝喜歡他能有什麼辦法。

晁錯主張削藩,漢景帝說依你,晁錯羅織罪名懲治藩王,漢景帝說依你。但漢景帝有些擔心,問要是他們反了怎麼辦。晁錯說,削藩他們會反,不削藩他們也會反,不如削藩。漢景帝看晁錯這麼成竹在胸,以為他早就安排好了,放下心來。

等到吳楚七國起兵叛亂的消息傳來,漢景帝慌了神,連忙跑去找晁錯問,先生,現在七國叛亂,您有什麼對策啊?漢景帝以為晁錯早就想好了對策,誰知道晁錯比他還慌亂,束手無策。漢景帝大失所望,憋了一肚子火,當初削藩的是你,預料到會造反的也是你,等真來事的時候你就縮了,這不是坑我麼。

這時候,晁錯千不該萬不該,自以為想出了一條妙計,跑去跟漢景帝說,皇上 ,我想到一個辦法,您御駕親徵,直接帶兵去打敗叛軍就行了。漢景帝聽了這話,問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我去前線,先生你幹什麼呢?晁錯回了一句,我在後方守城。

這一句下去,直接判了晁錯的死刑,誰都知道上前線殺敵危險,坐鎮後方安全。可以說這時漢景帝是怒火中燒,以前有多愛晁錯,現在就有多恨晁錯,晁錯被殺也就不足為奇了。


首先,七國起兵,漢景帝無拒敵能力,這是最關鍵一點。打不起,怎麼辦?只能退而求其次,丟車保帥,將晁錯腰斬。這樣,就使七國沒有出師之名,再過來就是赤祼裸的造反,同時,也為景帝召集兵力爭取寶貴時間。此時,再通告天下,召集四方軍民一起對抗七國軍隊,皇帝就是正義一方,天下都願助之。

在塔米諾骨牌效應下,由於皇帝方已經佔在道德至高點上,七國再動,就是造反,他們內部也會軍心動搖,起到一定瓦解作用。首先,七國起兵,漢景帝無拒敵能力,這是最關鍵一點。打不起,怎麼辦?只能退而求其次,丟車保帥,將晁錯腰斬。這樣,就使七國沒有出師之名,再過來就是赤祼裸的造反,同時,也為景帝召集兵力爭取寶貴時間。此時,再通告天下,召集四方軍民一起對抗七國軍隊,皇帝就是正義一方,天下都願助之。

在塔米諾骨牌效應下,由於皇帝方已經佔在道德至高點上,七國再動,就是造反,他們內部也會軍心動搖,起到一定瓦解作用。

使敵人喪失起兵的正當性,雖然敵人在兵鋒正盛的時候沒什麼用處,但遭遇挫敗時就會造成軍心動搖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