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少年的标准是什么?奥数、奥信息、奥物理、奥化学和奥生物这五大被国人一再唾骂的奥赛,就是这些少年藏龙卧虎之地!

任正非举了一个例子:「新西伯利亚大学连续六年拿到世界计算机竞赛冠军、亚军,但是所有冠军、亚军都被Google用五、六倍的工资挖走了,从今年开始,我们要开出比Google更高的薪酬挖他们来,在俄罗斯的土地上创新,我们要和Google争夺人才。」

任正非是这么多年来第一个正面评价国际学术竞赛,并且向国人展示全球高科技企业对参加高端学术竞赛得奖的天才少年火热追捧。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国内媒体一群其实根本不懂数学、信息学为何物的「文人」把奥赛妖魔化,大肆诋毁奥赛,弄得国内教育界谈奥色变。如果深究一下这些批评奥赛的人士,大多本身不懂奥赛,家中也没有人曾经参加奥赛获奖,他们根本不懂奥赛在选拔优秀人才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奥数不过60年的历史,奥信息(电脑演算法比赛)不过三十年。就这样短短的历史,奥数已经培养出越来越多的菲尔兹奖(数学界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而奥信息的选手更是小小年纪已经可以横行矽谷,很多人高中没毕业就开始被高科技公司追逐。

排名全球第一的麻省理工大学这一次在国内仅仅招收了三名男生:一名曾经在美国英代尔科技大赛中获得一等奖、一名是国际奥数银牌选手、还有一名是国际奥物理金牌选手。全球知名的企业和高校都懂得从奥赛中选拔自己需要的人才。

离开奥赛,看一下全球最著名的大学生级别电脑编程/演算法大赛,比如ICPC、Top Coder、Code Jam、等等,其实这些大赛每年的赢家在中学时代也都是前奥信息赛奖牌选手。

当全世界都在追逐这些天才少年的时候,我们却一直以无知为乐趣,鄙视这些人中龙凤,让人觉得何等悲哀。非常希望任正非的这番话可以重新引起国内教育界对奥赛的重视,排除世俗偏见,大胆挑选人才。


从人才角度看,华为的视野已经跳出中国人传统的格局,实际是世界级的大公司都是这么的做的,由此可以推断出华为的成功实际就是在企业经营管理上和国际接轨,毕竟国际上那套模式是经过几百年的进化并被现实证明是成功的。由华为看国家也一样,中国的成功就是因为我们改革开放。这就牵涉到我们对传统,文化和所谓尊严的认知。最起码华伟没给中国人丢面"子。你要是老守著"自己的一亩二分地,那丢的不仅是面子的事。我想像华为那种在市场摸爬滚打的一定非常现实,现实到就是为企业能活下去,前进道路上的那些阻力就来自满腹经纶,五谷不分,或是把自己的私利凌驾于国家和民族之上的,还有就是哪些思想僵化的闭眼不看实际情况的人。


任正非具有战略家的眼光和胸怀,企业家的洞察力和商业嗅觉。华为在美国打压的情况下,越挫越勇,很给中国提振士气。而这背后正是他对于人才和教育的高度重视。

重视天才少年,华为要「赢在未来」

毋庸置疑,华为是科技公司中最重视人才的,而且尊重人才、吸引人才、使用人才、培养人才等手段和方式是许多公司无法比拟的。目前,华为已经笼络到了许多世界顶级科学家,但仍重视天才少年具有真正的战略眼光:

第一,可以加强、夯实科学家梯队建设。招募天才少年,就可以后继有人,做厚人才储备。而且,从少年就开始培养,他们必然会对华为有很高的忠诚度。可以更加保持科研团队的稳定和科学项目的延续性,更容易出重大专项和成果。

第二,可以把资金用在刀刃上。因为花大价钱「挖」来的人,花费不菲、且也有使用风险。在重大领域不空白的前提下,尽可能把资金投入到天才少年,可以培养出自己的未来领军人物。因为,未来是科技之争,本质是人才之争。早有储备,才能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未来创造标准,是华为追求的更高目标

因为科技之争的核心内容就是标准之争。华为要成功,不仅要成为产业链的中上游,掌控核心技术,而且要掌控规制制定话语权。被美国制裁了,促使了多少市场份额是可以用金钱衡量的。但一旦缺乏话语权和规则制定权和参与权,只能成为游戏规则的被动接受者,这个损失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华为的想法,就是要做业界最好的自己,拿出自己的标准,要世界向自己靠拢。从根本上打造自己的科技体系,避免受制于人的局面。目前华为很低调,为识时务之举。但从长远看,创造属于未来的自己标准,让世界主动与华为合作,做科技界的强者,才是他们的真正目标和诉求。加油,拭目以待!


中国高科技企业都爱招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员工,好利于管理,可是华为却不同,喜欢有创新意识的年青人,而且不限国籍。

这就好比正规军与外籍军团的差别,正规军受过良好的教育,喜欢接步就搬地行军打仗,外籍军团就不一样,喜欢创造性地发挥想像力,打一些让人拍案叫绝的仗。

外籍军团是拿破仑一个伟大的创举,大家不问国籍,不问出身,不问政治,为了一个共同理想而奋斗,往往能发挥出意想不到的效果,成就了拿破仑,也成就了自己,真正做到了英雄不问出处。

可是外籍军团不好管理,里面都是由各种特长的士兵组成,没有博大的胸怀的管理者,很难管住这些人。

任正非是军人出身,深知拿破仑的军事管理哲学,不用条条框框去约束他们,而是用荣誉去刺激他们,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大家都知道天才不好管理,少年天才更是难上加难,可任正非却要知难而上,将天下英才尽收华为,并为华为所用,真正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谢谢您的问题。华为引入天才少年,说明了华为注重人才,致力发展。

任正非重视教育。 任正非高度重视基础教育,认为教育才能打造人才,而中国目前缺的就是基础教育,所以培养人才的压力不得不转嫁给像华为这样的企业。华为一方面以高薪倒逼员工成才,另一方面也在全世界招募顶级科学家,人的素质、技能、贡献,对华为至关重要。

任正非重视青年。一方面,华为是众多毕业大学生理想的就业单位。另一方面,华为也从优秀高校中招募大量毕业生,比如2018年华为就招募了清华大学毕业生167人,主要是硕士134人。任正非打算今年招募二三十个天才少年进入华为,今年这个数目还要提升上两三百人。青年这个群体具有活力和创造力,能对华为的基础理论研究、技术与产品研发、组织机制创新带来新鲜的活力。华为比任何时候都需要人才。华为面临技术封锁,下一步,鸿蒙系统、方舟编译器、海思麒麟晶元等技术和产品要在生态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而5G建设、智能终端销售、云服务等业务压力巨大,尽管华为员工有一半负责研发,但华为要做众多领域的标准缔造者、技术领先者,完全依靠现有人员的创新力、承载力,压力无疑是巨大的。在封锁之下,华为只有做到最好才有更广生机,所以任正非与华为越是危难之时,越需要人才。欢迎关注,批评指正。

华为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规划已经超出了国人现阶段对企业存在及发展的基本认识。这也说明该企业目前的存在状态领先国内一般水平的距离果然很明显。

小到个人大到国家,只要存在,都会遇到问题,要解决问题必须清醒意识到问题,冷静面对问题,而后形成有效的解决方案。直至最后解决问题。

大胆说一句,华为的做法有一定道理。

原始积累完成了,品牌建设做到了,市场覆盖初步完成了,后面还有什么了做的呢?

首先,肯定不是无事可做。否则就只有坐著等死了。

十年、二十年的问题没有了,那么就是百年大计了,自然就是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如何打造稳定持久之基础,让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长期保持一个有效的水平。这也是企业发展到了一个相当阶段后不了回避的问题极其解决思路。

那么,这么做会不会有画地为牢的嫌疑呢?

是啊,社会上本身就有很多大学,现在的人才贡献不错,相信将来会更好。现在的华为每年也在招收大量学生。为什么还要自己费那么大的力气和成本去做呢?

相信问题来自于现实。

1.以华为的发展速度,生产力的转化速度必定有高要求,要快,还要快

2.全方位发展格局形成后,对于成本的要求只能用精益求精来形容了

3.品牌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利于发展,存在有效并且针对性明显的做法肯定是积极倡导的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相信这就是答案吧,以更加的速度、效率、针对性来解决自身的人才需求。

祝一路走好!


华为在未来的发展中,还会从全球招聘大量一流人才,这里面包括顶尖科学家,高级工程师等,这是可以确定的;但此时此刻,为啥任正非专门讲,要在全球招揽20~30名天才少年?这里面,不排除任总所言,用这些天才少年像泥鳅一样去激活华为现有的科研队伍,更不排除,以华为现有的科研平台以及良好的科研环境,培育这些少年俊才,让华为未来更尖端更前沿的科研发展后继有人。

除上述原因外,专门提出外招天才少年,还有没有更深层次的考虑?应该有。

我们可以看一看华为任总几次讲话,他认为,今天的华为,就科技进步发展来看,已经进入到了深水区,甚至无人区;华为过去二十多年的科技发展,有西方先进企业确立的方向,路径,目标,华为在拚命学习,追赶,如今,华为不仅赶上了西方先进企业,在通信行业内,很多方面己处在领先位置;此时的华为觉得自己像飘浮在茫茫大海上的小船,没有了具体指路航行的标志,没有了前进的明确标杆,没有了往哪去的方向。好多次,华为老总在内外讲话中,表达过这种焦虑的心境。

怎么办?当然还是要依靠人才,为华为未来的科技发展开辟航道,找准航向。但是,任总也许知道,在深水区,无人区探寻新的航向,需要突破阵规,需要改变路径依赖,需要自我革命,更需要自我否定,自我批判等等,归结一句话,需要破除一切己有的条条框框。那么,华为现有的科学家及工程技术队伍,乃至新外聘的各类人才,都有可能自我突破,但是,脑子里最没有条条框框,最能够「天马行空」,最不知「天高地厚」,最不受外界束缚的,也许就是这样一批年少气盛的天才少年。

是否可以这样说,今天的华为己经处在全球通信产业的领航位置,未来全球通信产业怎样发展,朝何方向发展,华为己经难以退让,躲不过去。那么,早一些让一些无羁无束的天才少年进入华为环境,在了解熟悉华为产业的过程中,施展天才少年的才华,这也许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华为30年持续高投入的研发,使得华为在部分应用领域站在了世界之巅。现在任正非希望华为能够进入全新领域的探索,引领科技发展,简单说就是要开创全世界还没有开发的技术,进入「科技无人区」,这种全新的技术开发,需要天才人物的奇思妙想,所以华为要招收天才少年。

2003年摩托罗拉放弃收购华为后,任正非就讲了,未来华为将会与美国大公司在山顶交锋,如今真的在山顶与这些国际巨头竞争,但是华为并不满足现在的状况,提出来要重构世界网路架构,要让网路更简单更高效,突破现有的状况,需要科技的支持,并且必须要全新的理论知识,而不是以现有的知识去理解,所以,天才少年就成为华为落实设想的重要条件。

少年人不受思维定势的影响,给他们足够的条件或者启示或者引导,有可能开拓新理论。

华为构想的事,往往能够实现。期待华为的发展,看看未来华为是如何开拓新领域的。


任正非高瞻远瞩运筹帷幄,天才少年是前沿科技的未来!广揽天下人才服务华为,争取指定自己的标准免受他人制约,服务社会创造价值!

华为,中华有为!


作为一个财经工作者,我觉得这只不过是一个企业家的情怀,事实要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的。

一方面,华为的任总想这么做,只是一厢情愿的事情,不见得就能够招揽到全球的天才少年;另一方面,一个企业是有寿命周期的,不可能永远兴盛,当企业效益不再待遇下降的时候,能否留住的天才少年又是另外一回事。

总之,有这种想法对于一个企业的持续发展是有利的,也具有独到的战略眼光,但要实现这一目标是有很多因素制约的。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