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企鵝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昨天採蕨菜的時候,鬧了個天大的笑話。

  看到翠綠的蕨菜地裏,那一枝枝如梅花鹿一般拔地而出的嫩芽,跟飯桌上見過的蕨菜似曾相識,便經驗主義地以爲,那就是我們喫過的蕨菜。

  於是,發動喫貨李麻花,搜遍了半個山頭,拔下了大批的“蕨菜”。

  然而,回到S師傅家,獻寶似地給S師嫂看過了這新鮮的寶貝之後,村姑陳頓時像霜打的茄子——蔫了啦。

  S師嫂的火眼金睛,像探照燈一樣掃過村姑陳捧在手裏的大把“蕨菜”,笑眯眯地說,哎,這哪是“蕨菜”,這分明是野草。。

  她拿起一根“蕨菜”,指着頭說,真正的“蕨菜”,是三個頭,這個才兩頭。還有,這菜的梗很硬,真菜的梗很軟。真菜的梗更粗大,這個更細。

  生活在鄉間的民間植物專家,說起來頭頭是道。

  直說得村姑陳和李麻花,鬧了個大紅臉。

  S師嫂指派了兩個小侄子,到茶園裏重新幫我們拔真的“蕨菜”。不到半小時,一大捧到手了。足夠炒一大盤,祭我們的五臟廟。

  看來,術業有專攻,是非常正確的一句話。

  對於自己不熟悉的事物,但凡沒仔細研究過的,就算看過、聞過、喫過、喝過、嚼過,一樣並不一定能真正弄懂、弄通。

  就像村姑陳在飯桌上不止一次地喫過炒“蕨菜”,到地裏採摘的時候,仍然被相似的另一種野菜,給騙過了。

  村姑陳會認錯野菜,而一部分茶友,則會在福鼎白茶的認識上,有諸多誤區。

  今天就來總結一下,對於福鼎白茶的幾個大的誤區,讓列位看官對號入座一番,看看自己中了幾個。

  隨便什麼茶樹都能做白茶

  人總是會迷惑於一些表相,甚至一些自己所認同的,其實並不是真理的真理。

  比如,大家對白茶的認識,以爲凡是按萎凋+烘乾的工藝做出來的“白茶”,都是白茶。

  其實並不是。

  最新白茶國家標準規定,適制白茶的樹種,只有三種。

  那麼,從除這三種之外的茶樹上採下來的茶青,就算按萎凋+烘乾的工藝做出來了,也不能算是白茶。

  然而,有幾個人會認真去讀白茶國標呢?除了村姑陳這種學刑偵的法律條文控,也沒有幾人了。

  所以,市面上白茶滿天飛,各種各樣的茶樹採下來茶青,攤晾一下,烘乾一下,就當白茶賣了。

  因爲便宜,消費者們也瘋狂買單,蜂擁者衆。

  就算口味不對,香氣不強,口感極淡,湯水極薄,甚至有的還有苦澀味,購買它的茶客都甘之如飴。

  “白茶不是流行麼?反正我買到的是白茶就行了。管他是什麼茶樹做的。”

  “這茶雖然口感淡些,但性價比高啊。”

  “我喝起來好,煮一煮還有棗香,是淡了點,但價格在這裏啊。”

  衰其不幸,怒其不爭。

  唯有借魯迅先生的這八個字,聊解村姑陳的心情。

  有茶山就有好茶

  很多茶友,在網上結識了某某茶人,某某茶商,三言兩語之後,交爲好友。

  相約春茶季來福鼎看茶山。

  不久茶友真的來了,茶商也真的去動車站接了。

  一番舟車勞頓之後,茶友終於在茶商的帶領下,走進了一片茶山。

  只見茶商豪邁地站在茶園裏,向左一指,再向右一指,順着劃了個大圈,說,看,這整片茶山,都是我的。

  那架勢,毛爺爺當年激揚江山揮灑文字的時候,也沒這麼有氣勢。

  看起來自信滿滿,儼然一個茶四代,祖上留傳數百畝茶園的樣子。

  茶友一看,哇,這麼富,有山,還是大片。

  心悅誠服了一半。

  茶商再帶茶友去細看茶樹,看根——粗壯結實,有手臂粗細。一看就是上了年紀的才茶樹。

  茶客眼中不禁流露出羨慕愛慕的眼神。

  茶商馬上察顏觀色,進一步解說:“這是我爺爺種下來的,快一百年了。當年......."

  不久,茶客就去了茶商家的倉庫裏,買走了幾大箱的老白茶。

  後來,茶客喝來喝去,覺得香氣弱,又不耐泡,來向村姑陳求證。

  村姑陳只說了一句,可惜茶樹不能講話,否則,它當場就會告訴你,那片茶園,根本就不是這個人家的。

  也許,這個自稱茶園主人的人,它還是第一次見到。

  廣告做得多就是大品牌

  某次,有個茶友來問我,哎,村姑陳,有個大牌子,叫某某某,你聽過沒有?

  啊,福鼎的大牌,就那幾家呀,但沒有聽說過你說的這家。

  茶友說,看來你不夠懂福鼎,不問你了。

  呃,,,。

  世上果真是有吸引力法則的,不久,村姑陳去福鼎,快下高速的時候就看到了那個白茶品牌的廣告牌,樹了好大一面,就在動車站附近的山路上。往來的客商,都能看得見,被誤認爲是大牌,也在情理之中。

  後來去別的鎮,在路上連續看見了幾塊大的廣告牌,也是這個品牌的。

  心裏想,這還真是有錢啊,做這麼多牌子。這是拉了風投了吧。

  然而,這事兒還沒完。

  等去了某鎮,到認識的某茶農家裏,哇,驚訝地發現,這個做廣告牌做得很大的白茶品牌,居然把廠牌,掛在了村姑陳認識的這家茶廠門口。

  難道這家品牌收購了這家茶廠?

  一問,茶廠老闆說,哪裏是收購。他是沒有錢,沒辦廠,要帶客人來看廠,沒地方帶,就掛塊牌子在我廠門口,客人來了就到這裏來看。

  原來,是借廠掛牌啊。

  我問茶廠老闆,你怎麼肯讓他掛在你門口呢?不怕搶走你生意嗎?

  他羞澀地笑,都是同村的,不好意思不幫忙唄。

  茶商就一定懂茶

  有一些茶商,春茶季會專門到福鼎來拍照。

  說她們是茶商,倒是不貼切,說她們是遊客,倒是蠻像的。

  穿着飄逸的茶服,逢茶園必拍照,逢喝茶必拍照。尤其是那些自稱十幾二十年的“老白茶”,喝的時候,更是搶着拍,搶着發朋友圈炫耀。

  生怕人家不知道她在喝“老白茶“。

  其實,那茶湯,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不是真正的老白茶。湯水渾,湯色淺,不晶瑩也不通透。

  也會去走茶山,但就像是在遊玩,或者單純地爬山,到茶園裏逛逛,採幾果野花,到茶農家裏坐半小時,喝幾杯。

  就算是來過茶山了,在朋友圈裏就宣傳自己拿到了產區的資源。

  接着,那些不知道哪裏來的“老白茶”,就堂而皇之地上架了,並且,還真的有人在下單。

  這些下單的顧客,很單純。

  想着,反正她去過茶山了,還帶回來好茶,產區第一手貨源,價格又便宜,爲什麼不買?

  是的,原本,來了產區,拿到貨,賣便宜一點,無可厚非。

  確實也真有這樣的茶商,在作着這樣誠信的生意。

  然而,仍有一部分的擺拍派、旅遊派,把辛苦的到產區進貨,當成了單純的旅遊和曬照片,把辛苦的喝茶試茶,當成了炫耀擺拍。

  老婆餅裏一定喫不出老婆,牛肉麪裏也只有幾片牛肉。

  喜歡在茶園拍自拍的,必定不是真茶人。

  種茶的就會做茶?

  家裏有茶園的,叫茶農。

  家裏沒有茶園,開廠收青做茶的,也叫茶農。

  家裏沒有茶園,自己不開茶廠,收別人做好的成品茶銷售的,叫茶商。

  原本,這些稱謂之間,涇渭是很分明的。

  然而,當白茶興起,當白茶日漸青雲直上,在利潤的誘惑之下,越來越多的人,把自己的身份弄混了。

  有茶園的人,不再滿足於自己採茶青賣茶青,也開起了茶廠。

  對外的宣傳很有道理,我家自己茶園採下來的茶青做的茶,原生態,好品質。

  消費者一聽,沒毛病。原產地原生態,好茶,買。

  但是,學過邏輯的人,都知道,這句宣傳語,有個極大的邏輯錯誤,那就是——有茶山,就等於有好茶?!

  當然不是。

  有茶山,只等於你有茶青。有好的茶山,只等於你有好的茶青。

  有了好茶青,要想讓它變成好茶,還得,有好工藝。

  如果工藝不好,做茶沒經驗,技術不成熟,不小心就渥堆了,不小心就沒做幹,這樣做出來的茶,一樣口感不好,不算是好茶。

  在好茶青和好茶之間,差着幾十天精工細作的距離。

  今天是2019春茶筆記的第六篇了。

  村姑陳在太姥山,呆了六天了。

  這幾天喫山上的青菜,喫得真是舒服。想想城裏人真慘,天天喫的菜啊肉啊,都是劣質的,菜沒有菜味,肉沒有肉味。

  哪有山上的新鮮好喫。

  難怪山上的茶好。一呼一吸之間,都是新鮮的空氣,吸飽了氧,當然生得美麗非凡,泡出來的茶湯,風情萬種。

  等咱有錢了,也在買一座院子,養點雞鴨,種點菜,做一個真正的村姑。

  農婦,山泉,有點田。

  歡迎關注【小陳茶事】,瞭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版權聲明:本文歸小陳茶事村姑陳(lanxiaoping1988)原創撰寫,任何媒體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歡迎茶友們轉發至朋友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