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企鹅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昨天采蕨菜的时候,闹了个天大的笑话。

  看到翠绿的蕨菜地里,那一枝枝如梅花鹿一般拔地而出的嫩芽,跟饭桌上见过的蕨菜似曾相识,便经验主义地以为,那就是我们吃过的蕨菜。

  于是,发动吃货李麻花,搜遍了半个山头,拔下了大批的“蕨菜”。

  然而,回到S师傅家,献宝似地给S师嫂看过了这新鲜的宝贝之后,村姑陈顿时像霜打的茄子——蔫了啦。

  S师嫂的火眼金睛,像探照灯一样扫过村姑陈捧在手里的大把“蕨菜”,笑眯眯地说,哎,这哪是“蕨菜”,这分明是野草。。

  她拿起一根“蕨菜”,指着头说,真正的“蕨菜”,是三个头,这个才两头。还有,这菜的梗很硬,真菜的梗很软。真菜的梗更粗大,这个更细。

  生活在乡间的民间植物专家,说起来头头是道。

  直说得村姑陈和李麻花,闹了个大红脸。

  S师嫂指派了两个小侄子,到茶园里重新帮我们拔真的“蕨菜”。不到半小时,一大捧到手了。足够炒一大盘,祭我们的五脏庙。

  看来,术业有专攻,是非常正确的一句话。

  对于自己不熟悉的事物,但凡没仔细研究过的,就算看过、闻过、吃过、喝过、嚼过,一样并不一定能真正弄懂、弄通。

  就像村姑陈在饭桌上不止一次地吃过炒“蕨菜”,到地里采摘的时候,仍然被相似的另一种野菜,给骗过了。

  村姑陈会认错野菜,而一部分茶友,则会在福鼎白茶的认识上,有诸多误区。

  今天就来总结一下,对于福鼎白茶的几个大的误区,让列位看官对号入座一番,看看自己中了几个。

  随便什么茶树都能做白茶

  人总是会迷惑于一些表相,甚至一些自己所认同的,其实并不是真理的真理。

  比如,大家对白茶的认识,以为凡是按萎凋+烘干的工艺做出来的“白茶”,都是白茶。

  其实并不是。

  最新白茶国家标准规定,适制白茶的树种,只有三种。

  那么,从除这三种之外的茶树上采下来的茶青,就算按萎凋+烘干的工艺做出来了,也不能算是白茶。

  然而,有几个人会认真去读白茶国标呢?除了村姑陈这种学刑侦的法律条文控,也没有几人了。

  所以,市面上白茶满天飞,各种各样的茶树采下来茶青,摊晾一下,烘干一下,就当白茶卖了。

  因为便宜,消费者们也疯狂买单,蜂拥者众。

  就算口味不对,香气不强,口感极淡,汤水极薄,甚至有的还有苦涩味,购买它的茶客都甘之如饴。

  “白茶不是流行么?反正我买到的是白茶就行了。管他是什么茶树做的。”

  “这茶虽然口感淡些,但性价比高啊。”

  “我喝起来好,煮一煮还有枣香,是淡了点,但价格在这里啊。”

  衰其不幸,怒其不争。

  唯有借鲁迅先生的这八个字,聊解村姑陈的心情。

  有茶山就有好茶

  很多茶友,在网上结识了某某茶人,某某茶商,三言两语之后,交为好友。

  相约春茶季来福鼎看茶山。

  不久茶友真的来了,茶商也真的去动车站接了。

  一番舟车劳顿之后,茶友终于在茶商的带领下,走进了一片茶山。

  只见茶商豪迈地站在茶园里,向左一指,再向右一指,顺着划了个大圈,说,看,这整片茶山,都是我的。

  那架势,毛爷爷当年激扬江山挥洒文字的时候,也没这么有气势。

  看起来自信满满,俨然一个茶四代,祖上留传数百亩茶园的样子。

  茶友一看,哇,这么富,有山,还是大片。

  心悦诚服了一半。

  茶商再带茶友去细看茶树,看根——粗壮结实,有手臂粗细。一看就是上了年纪的才茶树。

  茶客眼中不禁流露出羡慕爱慕的眼神。

  茶商马上察颜观色,进一步解说:“这是我爷爷种下来的,快一百年了。当年......."

  不久,茶客就去了茶商家的仓库里,买走了几大箱的老白茶。

  后来,茶客喝来喝去,觉得香气弱,又不耐泡,来向村姑陈求证。

  村姑陈只说了一句,可惜茶树不能讲话,否则,它当场就会告诉你,那片茶园,根本就不是这个人家的。

  也许,这个自称茶园主人的人,它还是第一次见到。

  广告做得多就是大品牌

  某次,有个茶友来问我,哎,村姑陈,有个大牌子,叫某某某,你听过没有?

  啊,福鼎的大牌,就那几家呀,但没有听说过你说的这家。

  茶友说,看来你不够懂福鼎,不问你了。

  呃,,,。

  世上果真是有吸引力法则的,不久,村姑陈去福鼎,快下高速的时候就看到了那个白茶品牌的广告牌,树了好大一面,就在动车站附近的山路上。往来的客商,都能看得见,被误认为是大牌,也在情理之中。

  后来去别的镇,在路上连续看见了几块大的广告牌,也是这个品牌的。

  心里想,这还真是有钱啊,做这么多牌子。这是拉了风投了吧。

  然而,这事儿还没完。

  等去了某镇,到认识的某茶农家里,哇,惊讶地发现,这个做广告牌做得很大的白茶品牌,居然把厂牌,挂在了村姑陈认识的这家茶厂门口。

  难道这家品牌收购了这家茶厂?

  一问,茶厂老板说,哪里是收购。他是没有钱,没办厂,要带客人来看厂,没地方带,就挂块牌子在我厂门口,客人来了就到这里来看。

  原来,是借厂挂牌啊。

  我问茶厂老板,你怎么肯让他挂在你门口呢?不怕抢走你生意吗?

  他羞涩地笑,都是同村的,不好意思不帮忙呗。

  茶商就一定懂茶

  有一些茶商,春茶季会专门到福鼎来拍照。

  说她们是茶商,倒是不贴切,说她们是游客,倒是蛮像的。

  穿着飘逸的茶服,逢茶园必拍照,逢喝茶必拍照。尤其是那些自称十几二十年的“老白茶”,喝的时候,更是抢着拍,抢着发朋友圈炫耀。

  生怕人家不知道她在喝“老白茶“。

  其实,那茶汤,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不是真正的老白茶。汤水浑,汤色浅,不晶莹也不通透。

  也会去走茶山,但就像是在游玩,或者单纯地爬山,到茶园里逛逛,采几果野花,到茶农家里坐半小时,喝几杯。

  就算是来过茶山了,在朋友圈里就宣传自己拿到了产区的资源。

  接着,那些不知道哪里来的“老白茶”,就堂而皇之地上架了,并且,还真的有人在下单。

  这些下单的顾客,很单纯。

  想着,反正她去过茶山了,还带回来好茶,产区第一手货源,价格又便宜,为什么不买?

  是的,原本,来了产区,拿到货,卖便宜一点,无可厚非。

  确实也真有这样的茶商,在作着这样诚信的生意。

  然而,仍有一部分的摆拍派、旅游派,把辛苦的到产区进货,当成了单纯的旅游和晒照片,把辛苦的喝茶试茶,当成了炫耀摆拍。

  老婆饼里一定吃不出老婆,牛肉面里也只有几片牛肉。

  喜欢在茶园拍自拍的,必定不是真茶人。

  种茶的就会做茶?

  家里有茶园的,叫茶农。

  家里没有茶园,开厂收青做茶的,也叫茶农。

  家里没有茶园,自己不开茶厂,收别人做好的成品茶销售的,叫茶商。

  原本,这些称谓之间,泾渭是很分明的。

  然而,当白茶兴起,当白茶日渐青云直上,在利润的诱惑之下,越来越多的人,把自己的身份弄混了。

  有茶园的人,不再满足于自己采茶青卖茶青,也开起了茶厂。

  对外的宣传很有道理,我家自己茶园采下来的茶青做的茶,原生态,好品质。

  消费者一听,没毛病。原产地原生态,好茶,买。

  但是,学过逻辑的人,都知道,这句宣传语,有个极大的逻辑错误,那就是——有茶山,就等于有好茶?!

  当然不是。

  有茶山,只等于你有茶青。有好的茶山,只等于你有好的茶青。

  有了好茶青,要想让它变成好茶,还得,有好工艺。

  如果工艺不好,做茶没经验,技术不成熟,不小心就渥堆了,不小心就没做干,这样做出来的茶,一样口感不好,不算是好茶。

  在好茶青和好茶之间,差着几十天精工细作的距离。

  今天是2019春茶笔记的第六篇了。

  村姑陈在太姥山,呆了六天了。

  这几天吃山上的青菜,吃得真是舒服。想想城里人真惨,天天吃的菜啊肉啊,都是劣质的,菜没有菜味,肉没有肉味。

  哪有山上的新鲜好吃。

  难怪山上的茶好。一呼一吸之间,都是新鲜的空气,吸饱了氧,当然生得美丽非凡,泡出来的茶汤,风情万种。

  等咱有钱了,也在买一座院子,养点鸡鸭,种点菜,做一个真正的村姑。

  农妇,山泉,有点田。

  欢迎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版权声明:本文归小陈茶事村姑陈(lanxiaoping1988)原创撰写,任何媒体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欢迎茶友们转发至朋友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