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探險家可以在極其惡劣的環境裏也不喪失勇氣,他們敢於在驚濤駭浪中連續航行幾個月甚至幾年;也敢於攀登那些陡峭險峻、白雪皚皚的高峯。但他們對科學的探索卻並不感興趣。很多旅行家把欣賞異國風景作爲享受,回到家鄉後滔滔不絕地向人們講述異域風情。但他們沒有什麼科學的記述,對科學的發展也沒有貢獻。

在18世紀的德國,有一位探險家卻不同於這些人。他從30歲開始周遊世界探險,既不是爲了遊山玩水,更不是爲了搜異獵奇以便在人前賣弄,而是爲了進行科學考察,希望對科學事業的發展能有所貢獻。

他就是德國著名的探險家,被後人尊稱爲“現代科學之父”的亞歷山大?馮?洪堡。

不愛錢財愛江山

洪堡於1769年出生在一個貴族家庭。他小時候玩心十足,經常到附近的田野中領略大自然的秀美風光;他喜歡蒐集形形色色的貝殼和石頭,採集各種植物的標本,並且逐個查詢它們的名字,貼上標籤分門別類地保存起來;他經常向地理老師提出很多問題,如哪條河流最長,發源地在哪,寒冷的地方生活着哪些動物等等;他放棄了優越的工作和豐厚的家產,只爲了親眼去看一看海外的世界,找到現在還沒有人能回答的那些問題的答案。

洪堡長大後,他的父親考慮再三,決定讓洪堡去學習礦業。因爲當時普魯士王國的經濟收入中很大一部分來自採礦事業,礦務部門的官員們既有權勢又受到人們的尊敬。所以,學習礦業既和洪堡的愛好相去不遠,又不會損害家族的體面。

就這樣,洪堡成了一名礦產檢查員。不過,他並不追求生活的安逸和工作的清閒。工作期間,他從一個礦井跑到另一個礦井,對礦物和岩石進行實地考察和研究。當時的礦井裏照明、通訊的設備很差,這種巡視礦井的差事又髒又累,但洪堡卻感到是一種莫大的樂趣。憑藉出衆的才能和工作成績,年輕的洪堡被接連提升,很快成爲礦產總督察官。

儘管礦區的工作爲洪堡提供了施展才華的舞臺,但相比於洪堡的志趣和宏願來說,這裏實在太小了。他盼望着能在更廣闊的天地裏大展身手。

1797年,洪堡的父母相繼去世。洪堡悲痛萬分,但這對他來說並不完全是件壞事,他不僅獲得了一大筆遺產,而且終於能擺脫家庭的羈絆、不受任何約束地到世界各地旅行和考察了。於是,洪堡果斷辭去官職,專心投入到外出旅行的各項準備工作之中。

南美的自然新發現

洪堡從小就對南美洲有着濃厚的興趣。但當時的南美洲是西班牙的勢力範圍,西班牙不允許任何探險家進入這些地區,因爲西班牙政府覺得這些人要麼是爲了錢財,要麼就是爲其他國家服務的,這會危害西班牙的統治和利益。不過,洪堡用他的真誠讓西班牙國王相信他確實只是爲了考察那裏的自然環境。

1799年6月5日,成功說服西班牙國王的洪堡和同伴邦普朗乘坐一艘輕型巡洋艦駛進了浩淼無邊的大西洋。7月間,航船在委內瑞拉的庫馬納靠岸,洪堡從這裏開始了他的美洲之旅。旅行的艱苦是難以言喻的,他們不得不以香蕉和魚爲主食,而且經常遭到成羣的蚊蟲、螞蟻的叮咬,還要時刻提防毒蛇、食人魚和鱷魚的攻擊。不過,旅行也是豐富多彩的。他們有時候在河上乘獨木舟航行,伴隨着船槳擊水的節奏唱着粗獷的歌曲;有時又騎馬穿行在茂密的叢林中,颯颯的風聲、突來的暴雨又把他們引入一個奇妙的意境。熱帶地區的植物和地貌讓一直生活在溫帶地區的洪堡和邦普朗感到格外新奇。

但洪堡很清楚,他來這裏不是爲了好奇,他的目的是進行科學考察。於是,洪堡給自己定下了大量的任務,工作安排得非常緊湊。他仔細觀察並認真分析所看到的一切自然景物。氣候的變化、風力的差異、動植物的屬性、生物與環境的關係、火山地震、岩石礦物、河流湖泊以及天象星座等等,這一切都屬於他觀察研究的範圍。他不停地寫着筆記,並和邦普朗一起採集了大量生物標本。

爲了更詳實地記錄結果,洪堡經常會到一些很危險的地方實地考察。在地震、火山頻發的厄瓜多爾的首都基多,洪堡曾三度登上其附近著名的皮欽查火山,觀察腳下600米深處吞吐不息的藍色火苗,並在36分鐘內精確記錄下15次明顯的餘震。而當地的居民卻產生了這樣一個傳聞:有個不怕死的德國人把火藥投進火山口,結果引發了地震。兩週後,他又登上厄瓜多爾中部海拔6300餘米的欽博拉索山,記錄了南美洲熱帶山區氣溫、氣壓和植物隨高度不同而明顯變化的有趣現象。

正當洪堡興致勃勃地在美洲考察時,歐洲卻時常傳出洪堡死亡的消息。1803年初夏,巴黎的傳聞說洪堡命喪北美土著之手;次年6月12日的《漢堡通訊》更是言之鑿鑿地寫道:“驚悉著名旅行家洪堡先生不幸罹患黃熱病,卒於美洲阿卡普爾科。”但不出兩個月,洪堡卻突然現身巴黎,讓歐洲學人大吃一驚。

與科學結婚

1804年8月,洪堡結束了爲期5年的旅行考察,乘船回到了歐洲。他帶回了幾十箱的美洲“特產”,包括大量動植物標本,礦物樣品和化石,對地質、天文、氣象、海洋的勘探實錄,以及關於土著文化的豐富資料。人們習慣用“活字典”、“百科全書”等詞語來形容一個人學識淵博,但這些字眼對於洪堡已經不適用了,因爲這些詞都是指能夠查到的固化的書本知識,而洪堡帶來的是一片新大陸,僅全新的物種就超過3000種。整個巴黎轟動了,大家高度讚賞他的犧牲精神和對知識的不懈追求,像恭迎國王一樣歡迎他。當時的巴黎乃至整個歐洲,可能只有一個人比他更出風頭,那就是與他同齡的拿破崙一世。

洪堡從此名聲大噪,再加上溫文爾雅的貴族氣質,他深受女士歡迎,常有女士主動求婚,但都被他拒絕了,因爲他已跟科學結婚了!

與科學結婚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洪堡在當時世界科學的中心——巴黎一住就是20年。在這裏,他鑽進書房,埋頭整理考察獲得的資料,並與世界上第一流的科學家不斷切磋交流。在他與其他夥伴的共同努力下,30卷的鉅著《新大陸熱帶地區旅行記》及其他科學著作相繼問世。之後,洪堡回到德國,在70歲的高齡下,用人生的最後20年完成了最具學術價值的鉅著——《宇宙》。

洪堡與科學的婚姻應該是科學史上最成功的婚姻了,他創立了植物地理學、繪製出世界上第一張年平均氣溫分佈圖,“等溫線”、“磁暴”等科學概念沿用至今,月球上有洪堡海、大西洋有洪堡寒流,很多山川湖泊、城市都以他的名字命名。翻遍世界科學史,沒有哪個科學家的婚姻能結出如此豐碩的科學果實了。難怪有人會說洪堡的成就沒有亮點,因爲他的亮光閃成一片了,他的光亮也時刻照耀着後人。

新一代的探險家、科學旅行家都讀過洪堡的作品。達爾文讀了洪堡的《個人自述》後立志要像洪堡那樣探究自然的祕密。洪堡逝世於1859年,終年90歲。那一年,達爾文出版了他的《物種起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