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歷史上中原王朝的公主和宗室女和親給遊牧民族首領的例子數不勝數,但是遊牧民族的首領把自己部落的女子獻給中原的漢族皇帝做嬪妃的例子好像很少,是這樣嗎?這又如何解釋呢?


如果只考慮民族屬性的話,那鼎鼎大名的隋朝文獻皇后、唐朝文德皇后自然入選,以及北燕的馮跋納斛律昭儀、馮弘娶慕容王后。但我想可能不符合題主的條件。

先秦是有這種例子的,比如周襄王迎娶狄人之女隗後,晉獻公迎娶驪姬、少姬,最後分別發生了「王子帶之亂」和「驪姬之亂」。所以唐代修的《周書》得出這樣的結論:

孔子稱:"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是以周納狄後,富辰謂之禍階;晉陞戎女,卜人以為不吉。斯固非謬焉。

即便「開放」如唐朝,婚姻上華夷之辨的弦始終緊繃著。武周聖曆元年(698年)六月,突厥默啜可汗向武則天提出和親,武則天拍板同意,打算讓侄孫淮陽王武延秀當默啜的東牀快婿。儘管只是皇族聯姻,越過了這道紅線,反對意見就出來了:

是歲,突厥默啜表言有女請和親,則天盛意許之,欲令淮陽郡王延秀娶之。(張)柬之奏曰:「自古無天子求娶夷狄女以配中國王者。」表入,頗忤其旨。

可以想像,連天子給皇族找個「夷狄」媳婦都會招來反對,天子自己娶「夷狄」女子就更是冒天下之大不韙了。這樁婚事終究還是被攪黃了,甚至引發默啜大舉入侵。但漢族皇帝也不是一點葷都不能開,比如之後的唐玄宗就納了粟特人曹野那姬,當然這並非遊牧民族的女子就是了。五代時,後蜀開國皇帝孟知祥作為沙陀李克用集團的一員,娶了李克用的女兒福慶長公主(沙陀族),甚至這對皇帝夫婦在成都磨盤山的皇陵都是以「南方罕見的帶北方草原建築風格的陵墓」著稱。不過這個例子中,無論是偏邦皇帝(非中原)還是沙陀公主(已脫離遊牧階段)要說符合條件的話都挺勉強吧。

宋朝的華夷之辨是很強的,族際聯姻的大門自然更加緊鎖。宋朝寧肯付出多給歲幣這種代價,也不願下嫁公主給遼、西夏,皇帝自然也不會有什麼遊牧民族嬪妃了。明朝的事,已經有人回答,毋庸贅敘。總之,題主所說的事在中國古代確實是非常偶發、罕見的,原因就在於華夷之辨。


朱棣娶了阿哈出的女兒,阿哈出一生奉獻給明朝,而阿哈出的兒子李顯忠娶了猛哥帖木兒的姐姐。然後猛哥帖木爾是努爾哈赤的六世祖,這貨雖然是個牆頭草,但耐不住明朝賞賜多,比朝鮮大方,且不像朝鮮那樣多事。最後也死於保護明使。這麼一看努爾哈赤和萬曆還是親戚。而且猛哥帖木兒經常打著大明皇親的名頭,去招搖撞騙。最後回到原來的問題,可能北方少數民族的女同胞不符合儒家傳統吧。
不知道算不算朱元璋的碽妃是外國人,是高麗人,就是現在的朝鮮人,

朱棣有兩個妃子也是高麗人,恭獻賢妃權氏和康惠莊淑麗妃韓氏。

朱見深的紀氏好像是廣西的少數民族(這是個南方的,忽略)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