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是明朝蔚州人,現在的河北省張家口下轄縣蔚縣,本人2019年春節期間曾去過蔚縣遊玩,民風淳樸,經濟發展相對有點滯後,縣城規模也很小,人口不多。

王振呢,原本是一個落第的秀才,略通經書,曾經在一傢俬塾教書,後來還做到了教官,但是一直未能考中舉人,別說進士這條路了,他沒有什麼背景,世代為農,十年寒窗也沒能考中功名,對於王振來說心灰意冷。

他已經有了老婆孩子,生活雖然並不寬裕,但大可以安安心心的過日子,這對於普通人來說,也可能就這樣一直到老到死了,可是王振不是,在他的心中,有著常人無法理解的雄心壯志和抱負,他不甘心就這樣平淡一生。

在永樂大帝末年曾下發一個朝廷文件,大意是在地方的教育官員如果長期乾的不好沒有成績,可以推薦到朝廷當官,眾人要問了,怎麼還有這樣的事,地方都幹不好還能去中央。

事實上呢,也的確如此,但去中央歸去中央,幹什麼就不一定了,這裡面的玄機就是去中央的崗位職責是在宮中訓女官,有人說這也行啊,好歹也是京官啊,但眾人有所不知的是這個職位的任職要求是必須凈身入宮,想必大家都知道,在宮中除了皇帝一人其他都是女人。

就是這麼一個發文和政策,讓王振感覺找到了機會,也只有這一個機會接近帝國的權力中心,雖然這不是一個好機會,但絕對是唯一的一個機會了,就這樣王振同志狠心一揮,自宮入了宮。

入了宮以後,王振驚奇的發現自己身邊的人不是文盲就是小學文化,由於他多年的教育工作經歷,在宮中算是知識分子了,大家都比較敬仰王振,當然還是因為他的勇氣,因為這份工作的競爭者實在是太少了,誰願意捨棄老婆孩子熱炕頭給自己一刀冒這麼大的風險呢。

正是如此王振在宮裡的影響力越來越大,並受到了朱瞻基老大的關注,而且老闆覺得他是個人才,便委派王振教員去侍奉太子讀書了,這太子當然就是土木堡事變的男一號朱祁鎮同志。

從此王振便與朱祁鎮結下了不解之緣,不說後來王振的種種惡行,但目前來說王振的確是一位很好的老師,以至於朱祁鎮敬稱王振為先生,也就這樣朱祁鎮對於王振充滿了信任,經常的陪伴也讓朱祁鎮對王振充滿了師生之情甚至是很深厚的友情。

宣德十年,也就是公元1435年,朱瞻基病逝,年僅38歲,朱祁鎮剛剛9歲,登基為帝,朱瞻基臨死前託孤五位大臣,文有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武有張輔,還有一個間諜胡濙,這的確是一個豪華陣容。

這五人便是王振掌權路上實現抱負的第一道攔路石,第二道是一個女人--朱祁鎮的奶奶張太皇太后。

王振在實現抱負的路上太清楚自己幾斤幾兩了,在這兩道阻礙面前,他選擇的忍耐和隱藏,終於,正統七年張太皇太后這道阻礙自然而消失,因為張太皇太后去世了,張太皇太后一去世,王振便露出鋒芒,宮內便沒有人再壓制他,他大權獨攬,廣結私黨,控制錦衣衛,培養了一大批心腹,以便對抗前朝五位託孤大臣,隨著三楊中的楊榮去世,楊士奇和楊溥年老多病,王振便更有恃無恐,胡作非為,同時朱祁鎮對王振的信任達到了頂峯,因為朝廷內外表面上只有王振唯命是從,為他左右,以至於釀成後來的土木堡之便。


王振,明朝蔚州人氏,漢族人。幼時就很喜歡看書,成人後,自己把自己閹割後進宮。王振小時候讀書十分刻苦,剛到成年的時候,就已經是鄉裏小有名氣的秀才了。

但是以後的考試中,都是名絕孫山。他感覺到通過讀書這條路太艱辛。但是,為了光宗耀祖,他想到了另一個辦法。

那就是進宮做太監。由於他生的眉清目秀,而且又是秀才,很快就被送到宮中了。

剛到宮中,他被命令負責在內書堂教小太監讀書。

在這一段時間裡,他的聰明伶俐,而且還有書生氣,引起了一個人注意,他就是明英宗。經過一段時間觀察,他感覺王振的人品和才學不錯,就讓他陪伴太子讀書。


沒有什麼比一個兒時的玩伴,長大以後聽話的奴才更讓人喜歡得了,放到任何人頭上對這種人都是非常喜歡信賴的啊。

王振本來只是一個秀才,因考試落榜而鬱鬱寡歡,這是一個對自己非常狠的人(我覺得敢自宮的人,都太厲害了。),在考試考不上以後,他選擇了一個常人不敢想的道路,明朝最開始就行,自宮進朝當太監的,但是因為後來自宮成風,朝廷開始限制自宮當太監的人,但是還有人拼著風險自宮,王振便是這自宮流的一人。

太監自古以來都是沒什麼文化的,而自宮當太監的大多數都是飯都喫不飽的人,哪來的文化啊。而王振這個讀過點書的另類,立馬在這幫太監中凸顯出來,周圍的太監看,唉!這是一個有文化的人哦。慢慢的在這幫太監的心裡建立起了威信,而且被朱瞻基派去侍候當時年幼的太子。

王振深知只要侍候好面前的這個小孩子,那榮華富貴,數之不盡。王振使盡渾身解數,去老老實實的當一條狗,聽話的奴才。

他把太皇太后,三楊全部熬死,又受到了朱祁鎮無比的信賴。朱祁鎮的性格還本身軟弱,在加上週圍的大臣不准他幹這個不准他幹那個,所以就對聽話的王振倍加喜愛。

總之這隻要是個人都是會喜歡和你好的人不喜歡罵你的人,哪怕罵你的是為了你好。朱祁鎮沒錯,只能說王振小聰明很多。


如果要說如何獲得明英宗信任的話,簡單來說就是王振在明英宗朱祁鎮小的時候(9歲),就一直伺候朱祁鎮,那個時候朱祁鎮小孩心性(相信放到現在大部分人也都這樣),天天對著的不是老頭(三楊),就是一幫大老粗。

放在這個年紀,你和他討論國家大事,估計是沒什麼興趣的,反倒是王振伺候明英宗,伺候的很好,明英宗逐漸對王振有了感情(不是那方面的感情,正常的感情)。

其實就是這麼簡單,大臣們都對明英宗保持著一定距離,這個僕人卻天天和明英宗在一起,換了你是半大的孩子,你會不寵信這人麼?

話說回來了,這個問題其實可以深究一下,王振是通過什麼手段掌權的。

這裡面值得說幾個點:朱棣、張太后、隱忍。

首先是朱棣,這哥們在歷史的帝王中,也算是偉大帝王之列的。但是公佈了一個制度卻不算好:地方教育官員,如果成績不好的話,可以來首都謀職——當太監。

王振在教育系統的工作是不行的,對自己下狠手是可以的,仔細想了想以後,覺得以後在教育系統肯定沒什麼前途了,乾脆自己閹割了自己,進首都當太監了。

其他大部分的太監,基本上都沒什麼文化,王振好歹教育系統出身,文化水平在太監羣裏也算是出類拔萃。

所以明英宗的老爹宣宗皇帝,讓王振去伺候太子明英宗。這兩個人就走到一塊了。

然後是張太后。王振在獲得了英宗信任不久後,英宗的老爹宣宗就對這個世界說再見了。

英宗啟用了一些「自己人」,畢竟這個世界誰都喜歡自己人。

也是王振便當上了司禮監太監——明朝權利最大的太監。

王振的機會來了,這哥們開始有了培植自己黨羽的苗頭,而且初見成效。這個時候張太后看不下去了,把王振叫來說王振亂權,要砍了他,英宗求情,五大老求情(宣宗留下來的五個輔命大臣),這樣王振才免於一死。

但是被張太后嚇唬了一下以後,王振的確收斂了很多,至少張太后活著的時候王振不敢怎麼樣——拼實力拚不過張太后,那就只能拼誰活的時間長了。

王振活的時間長。

隱忍

這是王振的重要手段之一,雖然是宮裡權利最大的太監,但是什麼事情都處處隱忍,和三楊搞的關係很好(天天跟哈巴狗一樣),讓幾個人對王振完全沒有了戒備(三楊都在的時候,王振還不敢怎麼樣)。

剩下的事情就水到渠成了,楊榮病死,楊士奇辭職,楊溥老態龍鍾,還能活幾年都不好說。

沒了三楊,沒了張太后,沒人能對王振有所限制了,加上皇帝對王振的信任,從此王振一飛衝天。

接下來便有了各種奇葩,各種讓人憤恨的事,以及明朝最大的恥辱——土木堡之變。

這裡就不展開細說了。


王振應該說算一個讀書人,他是河北蔚縣人,考中過秀才,後來考中了舉人。在古代社會,舉人已經是非常難考中的,看一下《範進中舉》就知道了。考中舉人的王振被分到一個小地方當學官。不甘於現狀的王振又知道自己確實沒有能力考取進士從而入仕,只能鋌而走險,自閹入宮。入宮後,皇帝把他分給了太子,也就是後來的明英宗朱祁鎮,從此因為王振會拍馬溜須,加之也確實有點學問,你想,舉人的水平在宮外雖然一般,但在公里那可屬於高級知識分子啊,朱祁鎮有什麼疑難問題,只能請教於他,天天接觸的,自然容易取得親近,一來二去的王振逐漸讓明英宗越來越離不開他了,等明英宗登基後,王振更是如魚得水,慢慢的在後宮中權力越來越大,英宗也越來越信任他,終於有了以後的「土木堡之變」了。信任太監,是整個明朝時期的通病,不是哪一個時代獨有的,因為皇帝不相信大臣,利用宦官制約文管集團,這也是明朝的特性吧。


主要原因起源於宣宗時期的內書堂,太監中少有的知識分子,且從小是朱祁鎮的玩伴(鐵哥們),又特別會琢磨英宗心思,就如後來的劉瑾魏忠賢等


王振本是一個秀才,這廝眼看仕途一片灰暗,心一狠入宮做了太監。自宮以後,王振被安排到太子朱祁鎮旁邊伺候,因有一點文化,所以在目不識丁的太監羣裏,顯得鶴立雞羣,慢慢有了點名聲特別是受到了朱祁鎮的賞識。

朱祁鎮上位後,王振作為近身紅人身份更加顯貴,抓取到了更多的權利,成為朝中上下巴結的對象。王振為了進一步鞏固自身,開始讒言剷除異己培養親信。另一方面,王振深得英宗信任,最終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從宣宗開始,宦官開始讀書,幫皇帝批公文。也有從基層直接選官進宮做宦官,王振就是一個。

他後來做了朱祁鎮的老師,朱祁鎮登基後以前對他言聽計從。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