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英宗朱祁鎮在土木堡兵敗,被瓦刺活捉,個人結合史料認為可以從以下幾點一窺究竟:

一、皇帝親徵非本人所願。

正統十四年(1449)七月,瓦刺首領也先發起戰爭。蒙古騎兵分為四路,從四個不同的方向對大明帝國分別發動了進攻。其中第一路攻擊遼東,第二路攻擊甘肅,第三路攻擊宣府,最後一路由也先自己統領,攻擊大同。明朝將領節節敗退,戰爭就此全面爆發。

大同前線的敗報不斷傳到北京,大家注意,並非是皇帝本人所願,而是在大宦官王振,也就是皇帝的老師的慫恿、煽惑、挾持下,皇帝發起了親徵。這個王振還真有這個能量,當時明英宗寵信宦官王振。張太后病逝,元老三楊或死或貶,王振更加擅作威福,無所忌憚,竟盜走明太祖朱元璋所立禁內臣幹預朝政所立之鐵碑。從此,大權獨攬,廣植私黨,使其侄王山為錦衣衛指揮,王林為錦衣衛僉事,其黨羽個個陞官進祿,飛黃騰達。他又排斥異己,陷害忠良。

是皇帝身邊的宦官王振,一個不會打仗卻想打仗的人,為了滿足自己的慾望,把皇帝拉了過去,為自己施展所謂的才能加足砝碼。

二、作戰準備一塌糊塗

涉足過軍事的人都明白一個基本的軍事理論:戰爭打的是經濟。所以充足的後勤準備和保障纔是一場戰爭能取得勝利的根本。我們看一看土木堡之變前的準備:1449年7月16日,英宗命其弟郕王朱祁鈺據守北京,然後和王振率官員100多人,帶領東拼西湊的20萬大軍從北京出發。那你們知道七月中旬才接到邊關發生戰事的情報。也就是從決定皇帝親徵到部隊出發,用了不足5天的時間,那能準備個毛啊,也為這次出征失敗埋下了最大的伏筆。

三、作戰指揮者是門外漢,典型的一將無能,累死三軍

大家有沒有想過,這支軍隊的實際指揮者是誰?皇帝大人嗎?不是,對了,就是大部分心裡的那個名字:死太監王振。

在夢境中的王振是始終天真地認為,只要大軍出發,看見敵人,一擁而上,就能得到勝利。二十萬大軍就在這個白癡的引導下,沿居庸關、懷來,向大同挺進,而前方等著他們的,是死亡的圈套。

八月一日,大軍來到了大同,但王振在聽了敗將郭敬的戰爭彙報後,慫了,司禮監王振,也就是個奴才。他決定班師回京,先由紫荊關入京。結果到八月三日,走了五十里,隊伍突然停了下來,然後接到命令,所有的部隊立刻轉向,回到大同,沿來時的居庸關回京。原因竟然是王振怕士兵踩壞土地裏的糧食,據說,那些地都是他的。

好吧,八月十日,來回折騰士氣低沉的大軍到達了宣府。這時也先的部隊發起了進攻,設伏全殲了朱能五萬的後衛部隊。

三天後,明軍趕到了土木堡,只要進入二十五里外的懷來,就沒有後續的事了,結果這位太監為了等自己的一千多輛車,大軍沒有進城。

十四日夜,也先突然發動攻擊,明軍促不提防,全軍敗退,但由於人數眾多,也先不敢過於深入,明軍於是趁此機會結成緊密隊形,並挖掘壕溝,準備長期作戰。八月十五日,也先突然派來使臣,表示願意和談,王振十分高興,立刻派出曹鼎參與和談,此時,似乎是為了表示誠意,也先的軍隊已退去。面對這種情況,熟知兵法的兵部尚書鄺埜冷靜地進行了分析,他認為這是也先軍隊的詭計,不能輕信,應該固守待援。

也就在這個時刻,王振卻命令「大軍立刻越出壕溝,馬上轉移!」

不出鄺埜所料,大軍出發僅三里,已經消失的也先軍隊就出現了,「鐵騎揉陣而入,奮長刀以砍大軍」。經過長期奔波,被王振反覆折騰得士氣已經全無的二十萬大軍終於到達了極限,並迎來了最後的結局——崩潰。

二十萬大軍潰敗,五十餘位大臣戰死,皇帝大人朱祁鎮被活捉,當然,最應該死的王振也死了。

八月十六日,快馬加鞭的消息傳回北京。

至此,這場糊塗、恥辱的皇帝親徵結束。


1449年明英宗朱祁鎮親徵瓦刺,結果在土木堡兵敗被俘。成就了大明建國以來第一場對外戰爭的大敗。此戰傷亡十萬以上,大明帝國的精英遭到一場血洗。

      將帥無能,累及三軍。

      朱祁鎮大軍出發時,大同守將西寧侯宋瑛和總兵武進伯朱冕5萬大軍在陽和口與也先的3萬騎兵發生了大規模野戰,然而明軍全軍覆沒,這兩位侯爵伯爵也以身捐國。宋瑛和朱冕都是開國功臣之後,他們可不是什麼紈絝子弟,他們一直在軍營中打磨,熟悉軍事,然而就是這樣的將領也在野戰中全軍覆沒,可見這時的大明軍隊已經不是朱元璋時代的百戰雄師了。

      可惜明英宗對這個危險的信號全然不顧。行軍到宣府時,隨軍大臣極力請求皇帝駐紮在宣府。駐紮宣府其實是最好的選擇,一來這裡有雄關鎮守,佔天時、地利、人和的優勢,二來中原王朝歷來都是以步兵為主,若以步兵孤軍深入,與敵騎兵對抗,必然被動捱打,如遭遇狼羣一樣,被反覆撕咬。正是追不上,逃不掉。

      一心效仿先帝,立功心切而又不懂軍事的朱祁鎮那裡聽得了這些勸告?

       添油戰術,駐兵死地。

       接近土木堡,發現有瓦刺也先軍隊跟蹤咬尾。於是派出吳克忠迎戰,這吳克忠是蒙古降將,精通騎兵戰術,帶領了一支3萬人左右的騎兵部隊去攔截尾隨的瓦刺軍隊。結果不久後就有噩耗傳到明英宗耳裏,吳克忠數萬騎兵全軍覆沒。

      朱祁鎮還不甘心,再派老將朱勇領騎兵4萬去攔截瓦刺軍,朱勇是明英宗最後的希望,他曾經隨著朱棣北伐蒙古,經驗豐富。可惜監軍劉惜輕敵冒進,朱勇被迫跟隨,結果一起進入了瓦刺早已準備的埋伏圈,結果4萬精銳再來個全軍覆沒。就這樣,瓦刺的也先部憑著3萬騎兵,打贏了3場大戰,斬殺了大明十多萬精銳部隊。   

這是典型的添油戰術,一個毫無指揮經驗的皇帝胡亂指揮的結果。經過這兩場戰鬥,朱祁鎮身邊的精銳所剩不多,騎兵幾乎盡失。

可怕的是接到探子來報,前面不遠河流區域有一支兩萬左右的瓦刺騎兵攔住去路。 

朱祁鎮馬上蒙圈了,驚魂之下發現不遠處有一個小山崗,於是馬上決定全軍退守小山崗上。——這個地方就是歷史上大名鼎鼎的土木堡。也是數萬大明軍官魂歸之地。因為,這是一個軍事上的絕地——沒有水源。

沒有水,一天都受不了,三天人就會口渴而亡。瓦刺本來對這個防守嚴密的小山崗也無可奈何,可是現在正是八月,驕陽似火,明軍隨身帶的水很快就喝乾了。總不能被活活渴死吧?於是移軍去附近的河流取水。在移動過程中軍陣還保持嚴密,但到了河流附近,口渴難耐的士兵再也不能保持陣型了,亂做一團,瓦刺軍隊趁此機會馬上發動進攻。

很快屍橫遍野,餘下下的和明英宗跪地投降。這些人在餘生中也是為奴為婢,也不知有多少人能再踏回大明國土、家鄉的土地。

 

 


朱祁鎮可是堂堂大明帝國的天子,是無價之寶。如無意外,也先可以挾持朱祁鎮,率領瓦剌大軍長驅直入大明境內,甚至還可能一舉拿下北京城。

不過大明出了個于謙,擁立朱祁鈺,尊朱祁鎮為太上皇,穩住了大明軍民的心,還在北京城大敗也先。

朱祁鎮不管是皇帝還是太上皇,那沒關係,反正大明不能忍受自己的皇帝在外族人手上。因此,為了救回朱祁鎮,明朝當局肯定要像也先讓步,給他開出有利的條件。

條件談不攏也沒關係,朱祁鎮還可以在也先那多待些時日,反正養他有不用多少投入,餓不死就好了。

等到明朝政局穩定後,把他放回去,就可以達到擾亂明朝的目的。而事實上也的確達到了,後來明朝就發生了奪門之變。

除了這些好處,也先還有不能殺朱祁鎮的理由,那就是:大明國力比自己強。

朱祁鎮和五代十國時那些亡國君不同,也和宋徽宗父子不同。那是的明朝國力還是相當強大的,如果也先殺了朱祁鎮,只會徹底激怒漢人。到時候大明不僅上下一心,更加團結,還極大的激發了明軍復仇的戰鬥意志。到那時候等待他也先的恐怕不僅是亡國,還有可能滅族!

所以,朱祁鎮是不能殺,不但不能殺,還得保護好。因為他要是死在瓦剌手裡,也會遭到大明的毀滅性報復……


也許是天命吧,前兩朝是仁宣盛世,而在英宗的教育問題上也有一定的瑕疵,他親近內侍王振,且並無經韜偉略,安國治邦之志。早年間張太后在,王振不敢肆意妄為,張太后去世後,他終有了實現報復的機會。那時三楊已經垂暮,恰逢蒙古也先來犯,他鼓動皇帝去土木堡御駕親徵,大臣勸不得,後來情報探得也先大軍連戰連捷,王振害怕帶著十萬大軍班師回朝,還要去他家鄉炫耀下,又怕踩了老鄉的莊家(典型的沒事找抽型)。耽擱了最佳的撤退路線和時間,然後駐紮在土木堡,幾乎全軍覆沒,英宗被俘。王振被樊忠錘殺,亦不能平民憤。後由其侄子代其受凌遲之懲。

英宗並不是個不分是非的人,並且很宅心仁厚。對於王振的問題,他很自責,他也怪大臣不能告訴他事情的真相。他能在蒙古活下來,並且還能回到明廷就說明瞭一些問題。連蒙古人都死心塌地的對他好。只是識人不明,包括後來的石曹。他是個好人,對國家卻沒有什麼好處。


明正統十四年(1449年)二月,瓦剌太師也先遣使2000餘人貢馬,詐稱3000人,嚮明朝中央邀賞,由於宦官王振不肯多給賞賜,按實際人數給賞,並減去馬價五分之四,沒能滿足他們的要求,就製造釁端。也先統率各部,分四路大舉向內地騷擾。

此時明朝皇帝的老師宦官王振作惡,開始只是派兵應對也先,後來煽動英宗親徵。明正統十四年7月16日,英宗命其弟郕王朱祁鈺據守北京,然後和王振率官員100多人,帶領50萬大軍從北京出發。英國公張輔、成國公朱勇、兵部尚書鄺埜、戶部尚書王佐、內閣學士曹鼐、張益等護駕從徵。

大軍經居庸關出長城,到宣府向西去到大同。計劃從大同北上,與瓦剌在明帝國邊境決戰。明軍剛到達大同,獲得太監郭敬的密報,得知瓦剌已做好準備。此時天氣已經開始轉涼,其實中國每次出征草原,一般會選擇春天出發,避免冬天天氣太冷,無辦法補給。明軍立即從大同班師,開始時直接向南走經過王振家鄉蔚州,半路改變主意,改經宣府會居庸關。50萬大軍途中已經浪費大量時間。

明軍派吳克忠與朱勇率領的兩部大軍共五六萬人斷後,但在在鷂兒嶺慘敗全軍覆沒。明朝大軍到土木堡時,王振突然要求安營紮寨,而此時離懷來城只有十里路,只要趕入城就沒事了。其實王振要等他的私人物品,變成明軍當晚就被瓦剌圍。郭懋帶領明軍打了一夜的仗才頂住瓦剌軍的攻擊,之後也先偽裝詐降,想等懷來城的軍隊救,而王振便下令讓軍隊前進,結果明軍大敗,英宗被俘。史稱「土木堡之變」

明軍總共50萬,全部是精銳,而且明軍是有火槍的,瓦剌軍後來圍北京時,只有1萬多人,根本上明軍不可能輸的,但是每一步都指揮錯誤,得到了這次的土木堡之變。


主要軍隊統帥不懂軍事。亂指揮。


王振攛掇御駕親徵,英宗輕敵貪功冒進。


明軍敗得太快、太徹底了,他來不急逃就被包圍,除了投降做俘虜,還能怎麼著。


一切緣由都是宦官王振的錯,造成土木堡英宗被俘的原因。致使五十萬將士魂殤,國力衰落。


把小編給外星人??喫了,嘗嘗。

外星人??一鬧肚子,就離開地球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