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馬化騰在朋友圈宣告:科技向善,是騰訊新的願景和使命。被質疑沒有夢想的騰訊,開始重整家風,捫心自問:騰訊的靈魂是什麼



默契的是,《IT時報》在15週年時對未來發出了十問,其中叩擊靈魂的“一問便是“科技會作惡嗎”。


“混日子的,不是我的兄弟!”



亞馬遜被曝使用AI監控員工,一旦發現員工“摸魚”就開除,因爲擔心會被解僱,許多員工甚至放棄如廁休息時間。無獨有偶,英國數十位企業主正在使用Isaak系統監控員工上班時的活動。視線拉回到國內,環衛工人被戴上智能手環,原地停留20分鐘就會聽到“加油”聲。中學生們被教室裏的攝像頭“監視”着,專注、瞌睡、嬉鬧等關鍵動作都會形成報告,同步發送給學校、老師和家長,是不是比班主任更令人聞風喪膽?

 

“不作惡”曾是谷歌的信條,但在去年,谷歌將其信條改成了“做正確的事情”。與此同時,中國的互聯網公民的意識開始覺醒,經歷了基因編輯、滴滴安全問題、App“偷聽”等事件後,公衆開始質問:爲什麼我在手機上“裸奔”,爲什麼互聯網公司正在利用技術形成新一輪的壟斷……

 

中國的互聯網公司也意識到,進化勢在必行。在今年的達沃斯論壇上,所有大佬都很焦慮,有人擔心科技革命,有人擔心丟掉工作,有人擔心數據安全。當馬化騰將“科技向善”上升爲騰訊的願景和使命之時,馬雲提出,要用科技來對抗疾病、環境污染和貧窮,“科技公司要用向善的心態,商業的手法做好事,爲世界帶來好的改變。”李彥宏也提出,只有加強人工智能倫理研究,處理好機器與人的新關係,我們才能更多的獲得人工智能紅利。


自動駕駛也將面臨“電車難題”:一個瘋子把五個無辜的人綁在電車軌道上。一輛失控的電車朝他們駛來,並且片刻後就要碾壓到他們。幸運的是,你可以拉一個拉桿,讓電車開到另一條軌道上。然而問題在於,那個瘋子在另一個電車軌道上也綁了一個人。在自動駕駛時代,機器也會面臨同樣的抉擇,該如何設定?


向善,BAT到底有多少底氣?

 

用戶隱私保護:騰訊最保守

 

今年315期間,《IT時報》圍繞隱私問題做了一系列的報道,從《隔屏有耳,記者耗時3個月測試,美團餓了麼是否在“偷聽”》到《“偷聽”無需太高技術門檻,網友質疑:爲何阿里系App最懂我?》,兩篇關於“偷聽”話題的文章,從中可以看出,阿里系App在隱私保護方面,給用戶的感知較差。

 

接着,《IT時報》記者看了20多個常用App的個人隱私協議,深入調查了阿里、騰訊、百度、360的廣告聯盟,雖然騰訊系也在爲廣告主提供用戶畫像,數據來源的維度多樣,包括QQ羣、App、廣告點擊、搜狗搜索、QQ音樂等,但是在對用戶數據的使用方面,只有騰訊明確規定,用戶數據不能出騰訊系。


 

一位銀行信貸部的工作人員向挨踢妹透露,他們曾經覬覦微信的社交數據,希望與騰訊合作,定位老賴做催收,但被騰訊一口回絕。

 

守護下一代:百度最能撫平“一塊屏幕”背後鴻溝

 

一張3歲被拐小朋友的照片,一對苦苦找尋十年的父母,最終呈現在大家面前的並不是一個親情撕裂的故事,而是騰訊利用“跨年齡人臉識別”技術幫助他們在10年後重聚的大團圓故事。



其實,阿里巴巴也一直打拐,“團圓”系統就是它幫公安部做的兒童失蹤信息緊急發佈平臺,從2016年上線至今,“團圓”共發佈了3053名失蹤兒童的信息,找回兒童2980名,48名被拐賣兒童被解救,找回率達到了97.6%。



“魏則西事件”讓大衆對百度的印象跌入谷底,但是作爲一家互聯網巨頭,百度必然要有自己的社會擔當,前幾年,“百度公益+”一直將主題聚焦於下一代,2016年利用AR科普兒童安全教育,2017年關愛自閉症兒童,2018年提出“築夢未來計劃”,未來三年爲貧困地區100所學校配備網絡教室,以及“一塊屏幕”之外的支教內容,試圖撫平不同地域之間的教育鴻溝,讓孩子們享受平等的獲取知識的權利。



相較於百度關注教育,騰訊和阿里針對少年兒童的公益項目主要針對打拐,幫助破碎的家庭重新粘合。無法比較孰輕孰重,只能說,百度針對下一代的公益事業覆蓋面更有廣度。

 

綠水青山:阿里的執念最深

 

幾乎每一個使用支付寶的人,都知曉螞蟻森林,就在今年4月22日,支付寶螞蟻森林宣佈,5億人共同在荒漠化地區種下1億棵真樹,總面積近140萬畝。



用戶如果步行、地鐵出行、在線繳納水電煤氣費、網上繳交通罰單、網絡掛號、網絡購票等行爲,就會減少相應的碳排放量,可以用來在支付寶裏養一棵虛擬的樹。

 

大家也許不太知道,公衆環境研究中心開發的蔚藍地圖App也是基於阿里巴巴的大數據雲計算技術實現的,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390多個城市、2540多個空氣質量監測站點所提供的公開即時數據都呈現在這個App上,極大地推動了中國環境信息公開、數據可視化進程發展。

 

幫扶弱勢羣體:阿里爲他們找回了尊嚴

 

馬雲說,互聯網是創造就業的引擎,阿里巴巴過去20年在中國創造了3800萬個工作崗位,其中也包括弱勢羣體。


阿里巴巴技術團隊自發組織的信息無障礙小組,通過引入開源無障礙測試工具、開發語音驗證碼引擎及盲人專用旺旺等技術,幫助1.6萬視障人士開網店,27萬人到淘寶天貓購物,讓他們跟明眼人一樣,享受到數字經濟帶來的紅利。

 

騰訊也在爲視障人士提高生活質量努力,騰訊爲視障人士捐贈過一批搭載了騰訊叮噹AI助手的智能耳機產品,希望通過騰訊叮噹語音交互技術,給視障羣體帶來更便利的信息資訊服務。


對弱勢羣體來說,爲他們提供一條自力更生的路,是最尊嚴的行爲。


開放生態:騰訊借AI向善

 

騰訊AI產品中,最爲知名的還要屬“騰訊覓影”,這是騰訊首款將人工智能運用在醫學領域的產品,主要功能是“AI醫學影像“和“AI輔助診斷”。利用人工智能技術輔助醫生對食管癌等疾病進行篩查,可以有效提高篩查準確度,促進準確治療,有望攻克早期食管癌等疾病難篩查的世界難題。也有助於消除不同地區醫療水平差異,給患者提供水平一致的診斷和治療。

 

更爲重要的是,騰訊推出了一個AI開放平臺,將騰訊AI Lab/優圖實驗室/WeChatAI在人工智能領域積累的技術,以API、SDK、解決方案等形式,面向政府、機構、企業、開發者進行開放。


入選項目可以在騰訊AI加速器內孵化,對接資本等

 

技術無罪,只有平臺把準底線與方向,才能彙集成“科技向善”的洪流。


科技不作惡,還遠遠不夠,科技須向善,無度。


作者:IT時報記者 孫妍 見習記者 陶泳 實習生 張照棟 王惠

編輯:挨踢妹

圖片:網絡

來源:《IT時報》公衆號vittimes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