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達信大帝(披耶達,Taksin Maharat)趁清緬戰爭擊敗了佔據大城王朝舊地的貢榜王朝,並且奠定了吞武里王朝和卻里克王朝的基礎200年以來,泰人在他們短暫的信史中迎來了難得的繁榮和穩定。

拉達那哥欣時代(Rattanakosin Period),也就是卻里克王朝的開始伴隨著一場混亂的宮廷政變,達信的瘋狂招致了披耶訕(Phraya San)的宮廷政變,達信王受戒為僧,昭披耶查克里(Chao Phraya Chakri)隨後從柬埔寨歸來並處死了披耶訕,隨後加冕為王,也就是卻克里王朝的第一位國王——拉瑪一世。而他的弟弟,昭披耶蘇臘西則被敕封為前宮王(也就是副王)。

雖然達信的發瘋在日後多被懷疑,包括帕沙撒臘斯所著的《我的祖國——泰國》中,就將達信的死,認為是拉瑪一世的陰謀,當然為了服務卻里克王朝的統治,這種說法被認為是異端邪說,王國政府則根據是時法國傳教士同巴黎之間的書信確定了達信已經瘋癲到幻想自己成了真佛的地步,並以此確定為官方口徑。

在早期拉達那哥欣時代,暹羅國家通過數次擴張戰爭將柬埔寨、寮國以及南方的馬來人諸國家納入了自己的曼荼羅體系(Mandala)之中。借著越南的西山農民起義而導致的混亂,泰國通過扶持安儂並和烏迭王之間的協議,迫使柬埔寨斷絕了同越南的關係,並成為了自己忠實的屬國。但是曾經寓居曼谷的阮朝世祖阮福映在返回越南並最終於1802年成為了越南國王之後,再次開始了同暹羅爭奪柬埔寨宗主權的撕斗。越南在沒能擺脫西山派帶來的戰亂之前,就不可能恢復他對柬埔寨的領土要求,與此同時,直到1824年第一次英緬戰爭前,泰國最大的敵人都是緬甸的貢榜王朝,為此泰國必須在這一階段對越南保持足夠的溫和的政策。從歷來柬埔寨對泰國的態度而言,幾個世紀以來,一旦泰國受到了來自緬甸的進攻,高棉人就一定會在背後伺機捅刀子。隨著泰國的拉瑪二世在1824年去世,以及越南阮朝世祖阮福映去世,加上英緬戰爭如火如荼得進行中,越南和泰國之間的圍繞柬埔寨之間的對抗便公開化了。

隨著1834年,柬埔寨的「高棉國王」,安贊二世(Ang Chan II)因為痢疾去世之後。越南通過冊封安贊的次女安眉(Ang Mey)為「郡主」完成了對柬埔寨的控制,此時的柬埔寨的國家權力集中於越南人張明講、黎大綱手中,而象徵王權的「高棉國王」的印信則由高棉官員茶龍(Chakrey Long)、壬於(Yumreach Hu),在安眉執政期間,正是越南對柬埔寨推行「越南化」的時期。

為此暹羅在1841年扶持安敦(Ang Duong)繼承了柬埔寨的王位。並在暹羅的幫助下,終於在經過了長達7年的戰爭之後將越南人趕出了柬埔寨。雖然高棉人對泰國人仍然持懷疑的態度,但是泰國似乎在那個時候對柬埔寨的內政和國家體制,以及文化習俗沒有太大的興趣,曼谷所需要柬埔寨做的可能就是柬埔寨國王成為曼谷的曼荼羅體系的一部分,每年向中央政權獻上金銀花(bunga mas dan perak)以表忠誠。經歷了多年的戰亂,柬埔寨的經濟凋敝,即便是作為柬埔寨唯一的港口城市的嗊吥,到了19世紀中葉人口不超過四五百戶,不過這個地區有許多小河交叉在一塊,每條小河沿岸都有一到兩個村落,總體來說,雖然人口稀少,但是整個嗊吥臨近的地方都很繁榮,稻米出口的數量也十分可觀。到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時候,這個地方就發展成了印度支那半島上有名的華埠了,不過這已經是後話了。

1851年拉瑪三世駕崩之後,拉瑪二世的弟弟,蒙固親王繼承了王位(在日後,他最終將被稱為拉瑪四世)。作為拉瑪二世的弟弟,蒙固親王在此之前做了二十七年的和尚,在此期間他通過和法英傳教士的溝通,最終接受了西式教育,習得英文及拉丁文,鑽研數學和理學。雖然傳教士希望蒙固親王能夠該信基督,但是由於這位親王是個虔誠的佛教徒,並可能是最早的一個暹羅民族主義者,他們的願望最終落空了。蒙固親王更希望在他即位之後利用習得的西方知識來推進暹羅的近代化改革。從現在的角度上來說,蒙固親王可能能夠被稱為是一名開明專制的君主,他學會了用現代的眼光來看待西方文明,開始接受西方文明,並且向西方開放他的國家的人,儘管這種開放本身伴隨著諸如1855年和港督寶寧爵士簽署的《寶寧條約》這樣一份在官方上聲稱是一份友好與商貿條約,實際上是一份將幾乎所有商品的進口稅都修訂為3%,同時解除王室對商業的壟斷,並授予英國公民治外法權的不平等條約。

拉瑪四世,

蒙固堅信法國對暹羅的威脅遠超過英國,在泰國人眼裡,英國人可能只是尋求自由貿易,而法國人對於宗教事務的熱情和對領土擴張的渴望極大的刺激了泰國人。法國人認定因為柬埔寨向越南朝貢,因此法國也應當享有柬埔寨的宗主權。通過1862年的《西貢條約》等一系列對柬埔寨和越南的不平等條約,法國人在南圻和柬埔寨建立了交趾支那殖民地。而對於泰國而言,柬埔寨的失去是極為可惜的。被暹羅人扶持登上王位的安敦並沒有蒙固那樣的開明和造詣,他只是接受佛寺的舊式教育,甚至他只會說泰語,連柬埔寨語都說得不流利,他自然沒有辦法知道法國在何處又有多大,他在決定倒向法國以避免泰國和越南這兩個強鄰的侵略的時候,他就把自己置於了危險的境地。蒙固採取了不同的手段,他將歐洲列強都邀請前來他的國家設立領事館,儘管十足的不願意,但是他還是通過一系列同英法簽署的條約,尤其是1863年重新修訂的泰法關於柬埔寨王國的條約,利用了英國對暹羅能夠成為英屬印度和法屬印度支那(那時暫時還不是)之間緩衝國的願望,通過犧牲了邊緣土地和她全部的附庸國確保了暹羅國家的獨立。

暹羅領土的喪失

在暹羅王國失去的那些土地里,法國人在1904年的同泰國在巴黎續訂了條約後,將泰王的影響力徹底的逐出了這些地方,並且力圖通過他們的「開化使命」教導當地人認識到——法國人是他們唯一可以仰賴的保護者,法國的說教把泰國和越南都形容成寮國地區和柬埔寨王公和百姓的永久的敵人,他們被告知,如果沒有法國的保護,那麼泰國和越南就會將他們的土地瓜分,奴役他們的人民。法國人為此在1904年諾羅敦親王(Preah Bat Norodom)去世後,扶持了親法的西索瓦親王(Preah Bat Sisowath)。

西索瓦親王

當大戰爆發之後,法國人第一時間將柬埔寨和越南人抽調前往了廣西前線和雲南的前線,超過10萬柬埔寨人被送去為法國在歐洲作戰。起初暹羅保持了中立,作為兩個協約國之間的緩衝國,暹羅本沒有理由不加入英法一側,因此泰國確實也像英法提供了諸多便利。但是到了1915年年中,大戰爆發一年半以來,隨著暹羅被協約國列強要求承擔更多的戰爭義務,加上拉瑪六世進行的改革政策和他自己及整個暹羅上層的普遍性腐敗都對暹羅的財政造成了極大的負擔,面對財政危機和基層軍官對貴族之間越來越大的矛盾,面對平民精英的崛起和革命暗潮的涌動。在拉瑪六世已經將他父親拉瑪五世在位時期所建立的王室聲望和巨大政治資本揮霍殆盡之際,他開始寄希望於加入大戰中的一方來將國內矛盾向外轉移。而與此同時,在清國的斡旋下,斯堪的納維亞共和國、德意志帝國和哈布斯堡君主國都向暹羅伸出了橄欖枝,他們答應幫助卻里克王室緩解嚴重的財政危機並幫助其完善她仍處於建設階段的高等教育。拉瑪六世最終在1915年6月7日對英法兩國宣戰,並派遣了一支遠征軍加入了歐戰。

1918年7月15日,暹羅軍隊在德軍之後2天進入巴黎

在暹羅的協力下,清國成功在16年開春佔領了緬甸,並成功進入了南圻。雖然推進緩慢,但是在18年的年末,在法國、俄國、日本相繼崩潰的時候,暹羅和清國的聯軍已經佔領了馬來半島大部並且逼近新加坡。如果戰爭到此為止對泰國而言是再好不過了,但是隨後3年的靜坐戰對暹羅本來就不佳的財政是一場考驗,加上其餘各國的重心仍然是局部的治安戰和塹壕上零星的衝突,經濟援助顯得遙遙無期,為此國王出於節省開支的初衷,遣散了大量的宮中勞力,但同時這就給經濟本不景氣的泰國增加了數以萬計的失業者,再加上拉瑪六世強調了他在1914年頒布的戒嚴法案,激起了民眾極大的不滿。彭世洛親王查克洛博瑟親王(Chakrabongse Bhuvanath)隨後被基層軍官和平民精英們推舉,並由少壯派軍官脅迫在1919年的7月4日發動了一場不流血的革命,士兵在上午6時包圍了大皇宮,並且要求拉瑪六世讓位給查克洛博瑟親王,拉瑪六世答應了士兵的請求,隨後便帶著家眷離開了大皇宮,前往班武里府寓居。隨後由披耶·瑪奴巴功侯爵(Phraya Manopakon)擔任攝政並頒布了暹羅王國的第一部憲法,為泰國的君主專制和拉達那哥欣時代時代畫上了句號。

彭世洛親王查克洛博瑟親王(Chakrabongse Bhuvanath)

披耶·瑪奴巴功侯爵(Phraya Manopakon)

但不幸的是,查克洛博瑟親王剛剛即位不到一年,就在1920年6月13日因病去世,享年不過37歲。披耶·瑪努巴功侯爵隨後開始了他為期3個月的短暫攝政,因為王位的繼承問題因為查克洛博瑟親王的早逝而出現了紛爭,軍隊內部有呼聲希望拉瑪六世在認可革命成果的前提下還政,另一派則希望拉瑪六世的王儲阿沙當·德武差(Asdang Dejavudh)即位,另外還有少部分的軍官,尤其是以披耶·瑪努巴功為首的希望通過一個軍政府來延長空位期,並且在戰爭結束前維持政局的穩定。但是很快,他的這個計劃被朴·帕鳳裕庭(Phot Phahon Yothin)上校打斷,擁護阿沙當·德武差的軍隊放逐了披耶·瑪努巴功侯爵,並將朱拉隆功大帝和紹瓦帕·蓬西王后的第五個兒子阿沙當·德武差請上了王位,並稱之為拉瑪七世。此後,拉瑪六世被強迫離開了國內並前往新加坡並最終在那裡離世。

阿沙當·德武差(Asdang Dejavudh),拉瑪七世
朴·帕鳳裕庭(Phot Phahon Yothin),也就是後來為人所熟知的披耶帕鳳上將

拉瑪七世只執政到1925年,隨後他就因為意外去世,並將王位交給了自己的弟弟也就是拉瑪八世——巴差提朴(Prajadhipok),但是他在位期間,暹羅國家通過阿姆斯特丹和約,恢復了對柬埔寨、寮國和馬來半島的控制,並且暹羅的邊界向他們曾經的宿敵——緬甸內部更加推進了。暹羅的國王同柬埔寨的副王重新協定並加強了1863年的泰柬條約(暹羅條約),柬埔寨在戰後幾乎只是換了一個主人,並且受到的泰國影響加深了,這為泰國最終吞併柬埔寨提供了可能,當然親近法國的西索瓦家族被暹羅軍隊以「背叛」的罪名驅逐出境,諾羅敦·蘇他羅(Norodom Sutharot)被扶持成為副王,而曼谷實際上則派遣了拉瑪七世的弟弟,也就是後來的君主巴差提朴成為了實際上的「柬埔寨親王」。此後,幾乎所有應當繼承王位的王儲在成為暹羅國王之前都會被派往柬埔寨。

拉瑪八世,元柬埔寨親王

在戰後,大清帝國不止一次希望能夠將暹羅王國重新納入帝國的宗藩體系之中,成為理藩院管理下,包括朝鮮、緬甸、越南等國的新宗藩體系的一員,為此清帝國滿足了暹羅人對於東京地區西雙楚泰(泰族十二州,Sip Song Chau Thai)的領土訴求。但是隨著泰民族主義在王國內部的日益膨脹,以及朴·帕鳳裕庭上校(後來為人所熟知的披耶帕鳳上將)和後來的比里·帕儂榮(Pridi Phanomyong)的人民黨政府希望保持的國家自主獨立使得清廷和泰國之間的同盟關係在戰後破裂了。而且暹羅民族主義者對雲南和緬甸的領土擴張訴求也和大清帝國的核心利益有所衝突。

泰族十二州,Sip Song Chau Thai

進入30年代,幾乎可以預見的,清帝國和暹羅王國的矛盾將會不斷機會,最終勢必走向戰爭。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