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溺愛,家庭社會地位,家庭物質基礎等。覺得自己認為的是真,實際與理想矛盾就努力排斥。知道現實,不願意去改變自己。甚至有些自私,懶惰。


人,從某種角度來說,其實就是一個依賴於舒適圈的動物。

不跳出舒適圈,其實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可以細思考下面的幾種人。

第一種【不願跳出者】,沉醉在自己舒適圈裡,不願意出來的人。

他的生活很舒適,他為什麼要出來?

他想要的,都是他得到的,他為什麼要出來?

或者,他目前生活中一些小小的不滿意,完全無法與他的舒適感對等衡量,他為什麼要出來?

第二種【願意跳出者】:看上去有自己的舒適圈,但願意跳出來,或者經常跳出去。

其實這種人,你自習去思考,或者說設身處地的去體會,你都會發現這樣的共性,就是:他身處的那個圈子,作為外人的你,覺得那是他的舒適圈,但很有可能,對於他自己來說,已經很不舒適了!

1、有可能你眼中的房子與車,對於他自己的感受來說,並不重要,你認為的舒適,對他來說,感受上其實並沒有那麼重要,而他感受重要的東西,可能尚不屬於自己的圈子。2、還有一點,認真體會時會發現,其實很多跳出自己舒適圈的人,有一個特徵,是在自己的舒適圈中發現了某種危機,這些危機有可能讓他無法忍受的權重越來越大,有可能讓他意識到這個危機如果不改變,會在未來釀成不可承受之重,所以他權衡之下,跳出去是正常的。

3、還有一種情況,便是,你認為「某某、原來生活那麼……,他現在為什麼去打工或創業?」又或者「某某天天一日三餐遛鳥散步不好嗎?為什麼要去天天學習,搞什麼科研?」你會覺得,他們為什麼跳出他們的舒適圈,其實不是,有這樣的誤會,很有可能是,你以自己的舒適概念,去定義了他的人舒適概念,有些人,可能就是喜歡創業,喜歡學習,喜歡以業務的方式遊走於世界各地,他們其實在生活體驗里,是很享受這些事物,帶給他們的種種體驗的,至少也是在權衡比重中,有較多的認同感。

第三種【盲目跳出者】對舒適圈跳出的比較盲目,跳出一段時間後後悔,回到或者說渴望回到原來的舒適圈。

有的人,可能因為在跳出舒適圈之前因為某種情緒的集聚,萌生了跳出舒適圈的想法,但是因為對舒適圈與跳出舒適圈的種種條件考慮的不夠充分,跳到了一個更加不舒適的圈子,從而想要回到原來的那個舒適圈。

其實這裡結果是否重要,不談。我們談一個重點問題是,他為什麼想要跳出來?為什麼跳出來?無論他準備的是否充分,都指向一個原因,就是實際上,他在原有的舒適圈,感受到了某種不舒適的感覺,從而想要跳出來。

小結:

  • 沒有誰,是天生就願意不停跳出舒適圈的,如果有,那麼他的核心愿意是,跳出舒適圈,在他的感受上,要比待在現有的舒適圈,更加的舒適。
  • 有些人跳出自己的舒適圈,有些人不跳出舒適圈,但本質上,他們都是在追求自己認為的舒適,或者在權衡自己的舒適度。
  • 不要用自己的舒適感,去衡量他人的舒適感,這個問題的本質答案,就很容易理解了,你覺得苦的,別人未必覺得苦。

有句古話叫,窮則變,變則通。

這裡的窮,其實不是指你沒有錢,而是指你的生活狀態的舒適感,無論你從長遠或者膚淺的程度去理解你的生活。

當一個人,意識到,或認為自己的生活開始很不舒適,或者舒適與不舒適的天平開始傾斜的時候,隨著比重越來越大,這個人就會採取不同的策略。

舒適感過低,就是偏向「窮」,就會求變,求變後,則通,即會營造新的舒適環境。

舒適感相對高,就是偏向「富」,就會依賴,享受,安逸,

任何人都適用。

提示:不要把這裡提到的「窮」和「富」單純的理解為錢,或者什麼實體物質資源,否則,無非理解這個規律。


既然舒適 幹嘛跳出。


那是因為還沒有遇到你真正熱愛並讓你奮不顧身的事情


舒適?不是人人都有的,我覺得享受舒適沒什麼不對,但是一旦我們失去了這個舒適?我們的結局如果比較凄慘,還是得及時跳出。希望舒適?是自己建造的,而不是別人給予的。人天生都有惰性,沒得生活壓力就要給自己提前預想將來會有的壓力和問題。


因為懶。因為沒有動力。因為不上進。因為傻。我就是那個傻子。


太安逸了,家人太愛自己,懶著跳


舒適圈太舒適,而壓力又不夠把你逼出舒適圈,自然就跳不出咯。


如果我有那條件我也不跳。安心呆著,接好班,在保證保持原有水平傳遞給下一代的基礎上再提高一點點,先給個小目標,不當敗家子

溫水煮青蛙了解下?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