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邀!

兩個人誰厲害這個問題其實不好說,怎麼說都是一家之言,當不得準。但問題既然出來了,正常思維就是對比一下兩人的戰績,說袁崇煥吧,說袁崇煥就必說寧遠大捷了。一條條來。

第一條. 清說傷亡500,明說殺敵17000。

這麼大的差別,雙方的報數都有水分,誇大或縮小有己方考慮,這很正常。那正史怎麼記載呢?

  《明熹宗實錄》:「(正月)二十四五兩日,虜眾五六萬人,力攻寧遠,城中用紅夷炮......奮勇焚擊,前後傷虜數千。......」,

沒說準數,只說數千。

《清史稿 太祖本紀》:「城上放西洋炮,頗傷士卒,乃罷攻。」

也沒說準數,說法比較含糊。

無論是500還是17000,都不是正史記述。

既然是這樣,那就只能估算了。按雙方都說5倍大話算,清軍傷亡應該是3000-3500左右,個人以為這個數字可能比較接近事實。

才殲敵三千多?!也太少了吧!各位第一印象是不是這樣想? 其實如果真是殺死三千清軍,那可真是不錯的戰果了,薩爾滸戰役清軍才承認死傷200。當然這也是有很大水分了,呵呵。

那麼清軍傷亡3000左右靠不靠譜呢?請看如下事實:

1. 清軍5-6萬,袁崇煥領寧遠守軍2-3萬。

2. 整個戰役寧遠明軍沒有出城,是守城作戰。

3. 明軍的主要殺敵手段是11門紅衣大炮,清軍是騎兵。

問題一: 靠11門紅衣大炮+火銃+弓箭射殺騎兵17000騎兵,靠譜嗎?

問題二: 殺三千是不是已經戰果很大?

各位可自行判斷,我說了也是估算,不作數。

第二條: 整個寧遠戰役概況

請注意,戰役發生地主要有在兩處,寧遠城和覺華島。寧遠城守住了,覺華島明軍被包了餃子,7000守軍損失殆盡,外加幾萬商民被殺,兩千條船被燒,約十萬石糧被搶。

寧遠城和覺華島,是當初孫承宗和袁崇煥一起定下來的兩個重點防區,作為山海關的屏障。整個戰役下來,手臂被砍掉一隻。從以上整個戰況來看,寧遠大捷能不能叫「大捷」都成問題。

從明軍的角度看,寧遠之戰確實跟之前薩爾滸等幾戰不同,畢竟城池是守住了,不像以往那樣一觸即潰。對明軍鼓舞作用是挺大的,這是事實。

從戰役的結果看,袁崇煥並沒有表現出卓越的軍事才能。第一,2萬守城,5萬攻城,算是對等。第二,覺華島離寧遠城也就幾十里,兩地本來是互相呼應的關係,但清軍在那裡屠戮搶劫時,沒見寧遠城出來一個救兵。

至於孫承宗,他是當時明軍的柱石,作用有點像朱老總,打仗有多厲害厲害很難說,各有判斷吧。

問題就說到這裡。

再說點題外話。寧遠大戰前一兩年,明廷對遼東的方略一直在兩種意見中搖擺。一是孫袁力主的寧遠外圍防守方略,二是魏忠賢主張的撤外圍,集中防守山海關戰略。直至戰時,還是兩種意見兩種勢力在拉扯。我個人更偏向第二種方略,具體原因就不在這裡展開了。最後想說,軍事問題ZZ看,ZZ問題利益看,問題的答案往往在問題外。魏忠賢被冠以閹黨之名,但他也不是雜碎一個,他代表的勢力其實是保皇黨,是皇權用來平衡文官集團的利器。殺了魏忠賢並不是殺一個閹黨這樣簡單,而是國家失衡了,這裡的事就大了。


孫承宗厲害,天啟二年自請為遼東督師開始,先後組建的關寧鐵騎戰鬥力強悍,修築關寧錦防線,防守穩固,統領軍隊十一萬,收復失地四百餘裏,選拔培養瞭如馬世龍、等一批文武將領,修築大城九座,小城堡四十餘座,屯田五千多頃,安置戰爭難民近百萬,逼迫努爾哈赤後退七百里功勛卓著,後遭到閹黨排擠,辭官回鄉。孫對大明忠心耿耿,崇禎十一年(1638年),清軍進攻高陽,孫承宗率領全城百姓及家人守城,城破後自縊而死 。南明弘光元年(1644年),獲追贈太師,謚號「文忠」。

袁承煥不僅不厲害,而且該死。崇禎上位時因孫承忠年事已高,而袁崇煥有一定的守遼經驗,即召回袁承煥並予以重用,誰知是個豬隊友,上任未殺一敵先拿自己人開刀殺了毛文龍,毛文龍在朝廷缺響的情況下憑著在皮島跟朝鮮做貿易賺錢,硬是組建了2萬餘人的部隊,並且死死咬住後金後方,起到了關鍵的牽製作用。袁為什麼要殺毛帥?因為兩人同為孫承宗手下時毛帥根本看不起他。袁崇煥督師遼東不久後金軍便直接打到京師,這是他大大的失職,如果他還要點臉的話當時就該自殺謝罪了,大家來看看袁崇煥的定罪:付託不效,專恃欺隱,以市米則資盜,以謀款則斬帥,縱敵長驅,頓兵不戰,援兵四集,盡行遣散,及兵薄城下,又潛攜喇嘛,堅請入城。沒有哪條說他通敵,基本都是失職,越權擅殺,而且袁崇煥是經過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使司、大理寺、翰林院記注官,吏科等科、河南等道掌印官及總協、等正規審判,不是崇禎皇帝一言定罪。

最後藉此地祭我大明朝千古。


從現有史料、戰績來比較,顯然是袁崇煥更厲害。我這麼說,袁黑肯定會罵我,但事實就是事實。明朝對滿清最大的勝利無疑是寧遠大捷,這是新任薊遼督師高第下令明軍棄守關外,袁祟煥率領五千孤軍抗命死守寧遠的戰果。要知道這是努爾哈赤傾巢而出,對戰明軍唯一一次喫癟。這是明軍其他將領從未達到的高度。做為武將孫承宗最大的戰績是「復地二百里」,但袁崇煥做為孫承宗的部下,傳記中同樣有「復地二百里」的記錄,同時袁祟煥傳在後面還多了一句「議攻守,自祟煥始」,「自祟煥死,邊事亦無人,明亡徵決矣」,這也是清庭修明史中,對那一時期的明軍將領的最高評價。有些袁黑會拿明史是清人寫的槽點來說事,但是,孫承宗、孫傳庭、熊庭弼、陳新甲、趙率教、滿桂、秦良玉、李成梁、李如松、祖大壽,乃至於謙、戚繼光、徐達、王陽明、張居政、海瑞、劉基這些人不是清人寫的?


孫承宗和袁承煥的功績在於寧遠防線,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建立後金,軍事實力飛速增長,尤其是滿清鐵騎的戰鬥力最強。

寧遠防線是阻礙後金入侵中原的屏障,孫承宗、袁承煥等苦心經營多年,牢牢防守住滿清鐵騎的南下。

孫承宗在寧遠防線把屯田制發揮的淋漓盡致,軍戶們基本自給自足,上馬禦敵,下馬耕田。為明朝節省了大量軍費開支,永保遼東數十年的平安,可謂是功不可沒。

袁崇煥任總兵期間,有效擊退後金軍,重傷努爾哈赤,沒有讓滿清入關。可以說,正是袁崇煥的存在,讓明朝在內憂外患之時,延續了數十年。

孫承宗為明朝防禦滿清,建立了寧遠防線,打下堅實的基礎。而袁崇煥是在孫承宗的基礎上,把寧遠防線發揚光大,多次大敗清軍。

從戰略上看,孫承宗更厲害。

從戰果上看,袁承煥更厲害。


二個都是飯桶吹牛逼騙皇上的,要知道明朝重文輕武,孫,袁二人是師生關係,都是談文論詩的文人,哪裡來的武功高強?哪裡來的軍事才能?本身讓二人撐著全國精兵都是崇禎太腦殘,太昏庸,難道說大明未年武功高強軍事虎將沒有嗎?可以說大明未年猛將如雲,只是崇禎個傻子不會利用,象孫傳庭,曹猛蛟,毛文龍,祖大壽,賀人龍,吳三桂,這些猛將如果得到重用別說能保住大明朝不亡,就是剿滅清兵也不是問題


當然是孫承宗歷害,孫承宗是軍事戰略家,袁宗煥是軍事家,孫承宗是綱,袁宗煥只能是網點。


一個玩的是帶塔流壓縮後金生存空間,一個是要以本土軍閥化來應對財政上的無力。無所謂對錯也無所謂強弱,孫能這麼幹是因為天啟的支持可以這麼幹,袁的辦法是因為財政的無力只能以以遼人守遼土,以遼土養遼人,袁接位薊遼總督時外部環境更加惡劣了。


當然是我萬古第一袁督師,五年平遼,這氣勢捨我其誰??????


問的應該是打仗哪個厲害吧?

孫承宗。


這個不用回答,當然是孫承宗,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