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滅亡原因很簡單,自身制度的缺陷加上天災的加成,促使了明朝在17世紀天氣回暖之前滅亡。

亡於東林黨之說

至於東林黨,這個真的是很鬼扯。當然,東林黨不全是好東西,但也不都是壞人,基本上對東林黨兩極化評頭論足的都是人云亦云,根本沒有好好看看相關的史料。

說真的,東林黨從來沒有掌控過朝政,他們只是代表了江南的一部分富商和城市中產階級,根本不是說所有的江南有錢人都是東林黨的後臺,同期東林黨的政敵浙黨、宣黨、昆黨也都是江南人。

即使是在東林黨最得勢的天啟元年,東林黨也沒有佔據整個朝堂,同期的還有秦黨、晉黨、西江黨、楚黨。其中大部分的前三黨和一部分楚黨都是東林黨的盟友,之所以被統稱為東林黨,僅僅是因為閹黨為了打擊東林黨,就把所有和東林黨有聯繫的黨派全部統一歸類,方便處理。

而且東林黨極其盟友內部也不是很團結,比如西江黨人章允儒就非常討厭趙南星和魏大忠,並且還和阮大鋮聯合一起彈劾左光斗和魏大忠。同時他在崇禎初年錢兼益被貶時又為錢兼益說話。

在閹黨倒臺之後,東林黨也不是那種阻撓商稅收取的人。當時東林黨人御史姜兆張提出過,重新徵收被閹黨廢除的秦、晉地區的商稅,這確實是一筆極大的收入來源,因為當時晉商已經發展的非常成熟了。

除此之外,東林黨人在崇禎初年還提出過不少關於稅收的建設性意見,如:

①南京宣課司稅收太少,應該詳查增額。

②廣東澳門地區通海商業繁榮,應該考慮榷稅。

③福建、廣東下海船隻需要政府印帖來貿易,印一張需要繳稅4~10多兩,應該上繳。

④廣東南雄太平橋抽商稅43000兩,5000兩收歸戶部,剩餘作為本省的軍費(天啟年間何士晉曾加收太平橋商稅,被閹黨作為罪狀彈劾落職)

⑤浙江黃魚稅收歸戶部

⑥福建木稅等雜稅,山東泰山香稅原來因為有兵亂沒有徵解,現在徵解戶部。

⑦福建浙江等沿海地區,下海船隻比較多,所收稅收上繳,如有隱瞞不報的,處罰。

⑧牙行(即商業中介)的牙稅予以規定收歸戶部。

⑨查繳賈稅,除了行商商稅外,坐商的稅收查明徵解。

不過正如我之前說的,東林黨並沒有控制朝堂的實力,也沒有佔據權力巔峯。你像佔據內閣首輔十年之久的溫體仁,本身就是浙黨成員。事實上之所以這段期間沒有什麼有建設性的建議得到實施,恰恰是因為崇禎皇帝軟弱、羣臣只知道利益之爭,對於下級官員和民間管理不力造成的。

亡於張居正改革一說

張居正改革的積極意義是很大的,他確實解決了當時大明的財政危機,為萬曆朝的一系列軍事行動做了鋪墊。當然,對於這次改革,沒有把他吹上天的必要,還是要直視張居正改革中的種種問題。比如一條鞭法的兩稅制度,人頭稅等融入土地稅,而且只收白銀,這點看似非常方便,但是卻忽略了一個很關鍵的問題,即大明的白銀分佈由東到西是非常不均勻的,這必然的造成了地域貨幣不等值。再加上明代沒有統一規格的白銀鑄幣,而是採用非常落後的稱量法,這點就忽略了白銀自東南向西北傳遞時所有的磨損損耗造成的損失,最後必然是要加重白銀匱乏地的人民的負擔。

亡於孫承宗一說

這個論點在於孫承宗的關錦防線耗資巨大,榨空了大明的國庫。這倒也是個事實,因為防線的維持費用巨大,而明政府的財政又非常緊缺,導致關錦防線只能修到大淩河就修不動了。

此外,在皇太極征服察哈爾和土默特之後,大明漫長的邊境線上變得處處是清軍的突破口,這就讓關錦防線的實用性大打折扣,最後說他空耗軍餉雖然有些過分,但是也是有這個嫌疑。

不過說到底,明朝的滅亡還是因為自己本身財政和行政的種種不合理,加上長期的氣候變化帶來的不可抗拒因素所造成的一個必然結果。雖然有一代又一代的人在不懈努力的去挽救它,但是並沒有什麼卵用。


明實亡於崇禎,天啟做了7年皇帝有6年在做木匠,非得沒有滅亡局勢還在往好的方向方展。明朝經過兩百多年的發展,內閣制度已經發展到了很成熟的地步,清朝很多的制度都是直接延續的明朝。有爭議的張居正一條鞭法、孫承宗巨資修建的寧錦防線,在萬曆朝和天啟朝都是取得了重大作用,為什麼到了崇禎朝就不行了呢?關鍵問題還是在崇禎身上,想想崇禎一朝換了多少個首輔,殺了多少官員,其結果就是文武君臣離心離德,誰還有心思辦事!崇禎本身不具備洪武的才能,但還是事無巨細,每每遇事親詢,結果確是往反方向發展。真是應了一句明明一手好牌,確打成了爛牌,還是無比的爛。從人品上來講崇禎是個好人,但好人並不一定是個好君主,尤其明未那種亂世。


明朝亡於東林黨,這是不容反駁的,崇禎皇帝上臺就把能制衡東林黨的魏忠賢殺掉,讓整個明朝的財政運轉完全失控,埋下了明朝滅亡的禍根。

魏忠賢在的時候每年從東南光茶稅就能徵二十萬兩,但是魏忠賢死了以後,崇禎皇帝每年從東南徵到的茶稅不足兩萬量。

魏忠賢是農民出身,他知道農民身上沒多少錢,所以要收稅只能從東南各省的富人身上想辦法,他派徵稅太監去東南各地徵稅來補貼西北的乾旱饑民。魏忠賢活著的時候,西北是沒有民變的,大家好歹還喫口飯。

可是等東林黨上掌權以後,東林黨本來就代表的是東南富裕省份的大財主和大商戶的利益,他們是絕對不會從自己身上徵稅的,而明朝正好東北抗金又要大把花錢,所以東林黨就把稅收基礎從東南富裕省份轉到西北的乾旱省份。

西北的農民本來就窮,國家抗金要花的錢又轉嫁到他們的身上,所以在崇禎年間,西北民變四起,根源就是東林黨把本該由東南富省的責任轉嫁到西北了。

歷代王朝更替的原因都是一小撮利益集團不斷侵佔社會其他階層的收益,導致其他階層沒有生存空間,然後導致大部分人起來反抗,推翻舊王朝打破舊的利益分配格局,然後建立新王朝和新的利益分配格局。

用簡單的話來說,就是社會上一小部分人不斷往家裡摟錢,不管其他人死活,然後讓其他人沒有活路,大家只能起來造反推翻舊王朝。具體到明朝就是東林黨為代表的東南官僚集團只顧自己賺錢,不管西北老百姓的死活,所以西北老百姓活不下去只能造反,讓李闖王出來改朝換代。

所以這個社會不能光顧著自己賺錢,也要給別人活路。東林黨們只顧著自己賺錢,讓西北窮人負責國家的財政,災民沒有活路,自然就起來造反,順手就推翻了明朝。明朝亡於東林黨是誰都不能否認的。


亡於缺失輔佐制約君權的法定相權:隨著明初一系列牽涉丞相的不明不白明顯小事化大的案(占城國巳來進貢了,丞相已知,皇帝還未知;有個被藉沒λ官的女子嫁了文官等),皇帝朱元璋以人治權威將楊憲、汪廣洋、胡惟庯、李善長等丞相級大臣糊糊塗塗處刑斬殺,借勢乘機廢除了丞相;人為地編造出/除皇帝親自行政用權外,用誰都不行的愚民政策宣傳;之後一系列反改革設置,實際令輔臣處於無權負責,無所適從;負責任做好任何實事,行使的任何權力似乎都是僭用了皇權,可被皇帝入罪問斬的處境;限制了天下人做事,自已又並非真是神通廣大的,明末的崇禎帝事急時連宮門也打不開,走不出去,只能在宮內煤山樹上弔死,可悲之餘,不也很發人深省嗎?


明朝滅亡只是中國歷代王朝滅亡的縮影,說一千道一萬,還是由於統治者的自私自利造成的,高高在上遠離百姓,不解民情卻最熱衷替民做主,最後的結果必然是民不聊生。

明朝本來可以有一次使漢民族提前進入真正文明國家的機會,那就是利瑪竇在中國的傳教……如果當時萬曆皇帝能靜下心來仔細研究一下天主教的核心思想,徹底接受皇權置於神權之下的價值觀,君主立憲制度就可能實現,那麼後來的工業革命可能就是在中國誕生而不是英國。

可惜明朝皇帝感興趣的是利瑪竇帶來的西洋鍾而不是他的思想。


按這個邏輯推是不是怪朱重八?如果不建立明朝就不會明亡了。 我們找找最直接原因吧,一般推理最靠前說亡於萬曆,因為努爾哈赤起兵於此,但起兵就能推翻明朝?不能!所以不是直接關係! 明朝叛亂起兵多了去,不能因為最後努爾哈赤成功了,就這樣算賬!萬曆說:給我五百年,看看努爾哈赤能翻起多大浪!萬曆確實有這能力! 明朝滅亡最直接原因就是因為沒錢!不是沒有物資,有,東南地區富庶的很!就是沒銀子!為什麼沒有錢?很多原因,最後國庫榨乾就是東林黨的稅收政策導致的!不然崇禎自殺前不會後悔殺了魏忠賢!人家天啟管都不管國家,也沒見皇太極翻大浪!你崇禎天天工作14小時,給了你17年在位你亡國!別賴別人!就是崇禎 自己和東林黨!


明朝真正滅亡跟東林黨有一定關聯,畢竟書生空談誤國,與孫督師有關係就太牽強了,畢竟明朝嚴格被農民起義軍滅亡的,有人說滿清軍隊繞過關寧錦防線,假如沒防線的話二十年前大明就可以下課了,關於明朝滅亡裡面很多大師都說了,我補充幾點:

1.有人說明朝皇帝腐朽無能,其實明朝中後期明朝朝廷內閣有一套比較完善的管理機制,可以說是君主立憲的雛形,導致後期皇帝大多不理朝政,很多皇帝不是不想理,而是沒得朝政給你理,假設義軍素質很高真有可能真能實現君主立憲,但是有幾人不想當皇帝呢?所以明朝滅亡跟皇帝腐朽懶政有一定關係,但關係真不大。

2.重要原因是明末西北大旱,顆粒無收,導致很多百姓活活的餓死,其實中國農民想得很簡單,只要有飯喫誰當皇帝無所謂,當時軍餉都沒法兌現哪有錢糧賑災,因此導致所謂義軍爆發農民運動,沒飯喫肯定造反。

3.滿清的長年戰爭導致朝廷無銀子,沒軍餉沒賑災糧。

綜合分析:古代朝代一般200年到300年,建國後休養生息30年到50年,50年到100年高速發展期,人口迅猛發展土地開墾增多,100年到150年為高潮時段幸福指數相對高,150年後滑坡,200年以後就是倒計時了,明朝萬曆以後就是在下坡路,這個滅亡是歷史必然,促成滅亡的就是多種因素,就如人的生老病死正常現象,一旦因緣和合,就天災人禍多種綜合,所以說明朝沒天災或者規模不會大規模流寇作亂,去過明清不會大規模騷擾不會關錦戰爭多年,因此真沒流寇作亂滿清真很難打過來,沒滿清的牽制,估計李自成之輩早被幹掉了。

所以說這個就是天意,沒有李自成還有張自成。。


一個片面的結論:源於經濟。

一方面是明朝政府財政的崩潰。《甲申紀事》中說明朝政府的庫銀只剩下「二千三百餘兩」,當然,再此之前財政早就惡化,於是出了那個大家耳熟能詳的有點蝴蝶效應意味的段子:御史毛羽健出於私心,打著為政府減負的旗號建議崇禎皇帝裁減驛站,於是一個叫李自成的驛卒光榮下崗,為了活命只能造反,最後把崇禎逼死煤山。

另一方面,女真人則靠著毛皮生意把經濟搞了起來。《萬曆野獲編》裏說皇帝一年賞賜給臣下的毛皮就包括一萬張貂皮和六萬張狐狸皮,上行下效,民間對於毛皮的需也隨之大增,女真人把毛皮從朝貢做成了壟斷貿易。他們靠著毛皮交易獲取了明朝禁止出口的鐵器農具,也把自己箭鏃上的骨製品換成了鐵製品。在這一經濟基礎之上,努爾哈赤對軍隊進行整編,成立了4個「固山」軍團,再後來擴展成8個,即後來的八旗,就是這些八旗軍最終結束了南明政權。


亡於沒有壓力


明亡於萬曆這是歷史定論,這麼多回答的歷史小白你們還是省省吧,將明清史料爛熟於心的專家們難道還不如你們?你們能接觸到什麼檔案?網上的地攤纔是你們所謂的歷史知識,明清史料彙編從甲編到壬編厚厚可以堆滿幾個平方的檔案史料你們讀過一個字沒有?從萬曆到崇禎甚至一直到順治幾十年的奏疏題本你們認識幾個字?真是半瓶醋都沒有的貨也能大言不慚的誇誇其談,我看的都尷尬??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