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讲述了36岁的"我"对现在所处的一切都不满意,机缘巧合回到了17岁,父母师长依然年轻,陈小虎,叮当,微笑,陈桐依然是最初的模样。

合上书时,已经是深夜两点半了。从窗户中望出去,对面楼上一片漆黑只有几家亮著灯光。

带著期待和感动的心打开了写著"读完全书请勿打开"的信封,看到了郝回归给刘大志的回信

真好,微笑留下来了。

真好,郝回归没有放弃大学老师的职位,而选择了更加有意义的去从事这个职业并且热爱它。

真好,他从17岁的大志身上得到了更多,改变了现在的自己。

有人说,刘同的书都是千篇一律的毒鸡汤,完全是自己的无病呻吟。在这个故事里,我看到了很多以前重叠的影子,大志是你,回归亦是你。也看到了以前你书中的遗憾,就像孤独中那位音像店的小姐姐,17岁的大志弥补了当年未曾来得及说出口的谢谢。36岁的回归弥补了你当年未曾到场跟外公说再见的遗憾。从你的文字中得到了很多,也可以解开不少疑惑,这样的鸡汤,请再来几碗。

嘿,17岁的刘大志,知道我羡慕你什么吗。我羡慕36岁的郝回归熟知你每一个动作的小心理,他可以在你每一个怯懦的路口推你一把,他可以在没人给你勇气的时候,一把搂住你给你力量,他可以让你充分信任说出埋藏在心里的话。不得否认的是,我和你一样,向往自由,热情,可以为了某件事冲动的不顾一切,不在乎输赢,不计较得失,唯一缺憾的就是我还没有你那么勇敢。

有好几次看到鼻子发酸,但还算是忍住了流眼泪的冲动。为三个少年在5000米跑道上的团结而感动;36岁的回归替大志,亦是替自己向外公告别而红了眼眶;为被微笑拒绝的刘大志而伤心,为一直站在叮当身后的陈小武而心疼……

这大概就是少年最好的样子吧,嘴里说著要放弃,心里却都憋著一口气。人生不可能都像刘大志一样奇幻,但肯定会有像郝回归一样的人在暗中指引著自己向前。有些事就算回过头也无法改变,但能改变的是我们每个人对待事情的态度和看法。36岁的郝回归原本想改变17岁的自己,却在不知不觉中被刘大志影响改变。既然我们谁也不知道未来是怎么样,也无法改变过去,那就从现在开始改变吧。

最后,我在未来等你,在每一个路口拥抱你。


郝回归,36岁,是教了8年马哲的大学老师。18岁之前,郝回归的名字叫刘大志。18岁的某一天,刘大志的父母正式离婚,当时电视上正在播纪念香港回归的新闻,他的妈妈郝铁梅就直接给刘大志改名为郝回归。

大多数人提到郝回归,都会先啧啧称赞郝铁梅管教得好。

高三前,郝回归的成绩一塌糊涂。不知怎么,到了高三,突然有点儿醒悟,靠著爆发式的学习和郝铁梅用全家2万元积蓄换来的「定向培养」加分指标,郝回归终于上了大学。入校那天,郝铁梅告诉郝回归今后一定要把握机会发愤图强——考研、留校,成为大学老师。不忍心再让妈妈失望的郝回归一步一个脚印,朝著那条指明的道路前进,真的成为一名高校教师。从那一刻起,郝回归大学教师的身份就成了郝铁梅翻身的资本,也成了邻里乡亲口中的榜样,甚至连他自己也认为自己的人生圆满了。

一年、两年、三年,他一直兢兢业业地上课,其他同事开始利用更多的时间研究课题、撰写论文、晋升职称;四年、五年、六年,同事们继续追求著更多目标,郝回归依然教著马哲。眼看自己年纪越来越大,学校照顾性地让他成了讲师,可每天依然要上八节课,人生一点儿希望都没有。他尝试著跟领导说自己也想有更多时间做课题研究。领导说:「回归啊,我们很需要你这种踏实的老师。这样好不好,等明年我们再招一位马哲老师就解放你。」

郝回归信了,熬过第六年,直奔第七年。第八年,领导也换了,谁都想不起来要对郝回归的未来负责。他想过很多次辞职,可是刚尝试说出心里的感受,周围熟人就说:「大学老师!那么好的工作你都不要,脑子是不是坏了?做什么研究,稳定才最重要。」他有几个高中死党,一起逃过学,抄过作业,打过架,彼此知根知底,只有他们才能理解郝回归心里的痛苦。他的表妹夫陈小武,卖豆芽出身,靠著自己的努力一直做到湘南农贸市场的大老板。郝回归对陈小武说:「小武啊,我这大学老师的工作怕是做不下去了。」话还没落地,陈小武就拍著他的肩膀说:「是不是工资特别低?我前几天从查干湖搞了批鱼,一来一回净挣20万。你有文化,干脆帮我去管这个生意。」

「我不是嫌钱少,只是觉得自己的工作看不到未来。」

「不就是钱少才看不到未来嘛。」

郝回归觉得自己没办法和陈小武聊下去了,开口闭口就是钱。小时候,他们聊个屁都可以聊上一整天,可现在,郝回归说出自己的心里话,陈小武居然听不懂了。

陈桐是郝回归高中校园的学霸、男神,高考前为了帮他打架,被打破了头,脑震荡休息了两个月,导致高考失利,现在是一名公务员,刚刚参加完政府考试,成了当地工商局最年轻的副局长。

「陈桐,我想辞职,不想再做大学老师了……」

「回归,不是我说你,不管是政府还是高校,除了本事过硬,更重要的就是走动,你以为我光靠考试就能当上副局长?别开玩笑了。你不想做大学老师不就是因为得不到提拔看不到希望。听我的,看看你需要什么,告诉我,我帮你合计合计。」

郝回归知道陈桐是为自己好,但随著自我剖析得越深,他就越清楚——其实自己根本就不爱这份工作,这全都是妈妈的安排,甚至这些年自己能撑下来,也都是因为周围人觉得这工作很光荣。可是他都36岁了,继续做下去,就是在为别人的愿望而消耗自己的生命。

他跟表妹叮当诉苦,话还没说一半,有人进来了。叮当立刻站起来对每个人介绍:「这是我哥,郝教授,厉害吧。」郝回归压低声音对她说:「我不是教授,只是讲师。」叮当毫不在意地说:「啊呀,你这人怎么这样,你在学校教授知识,那就是教授!」

呵呵,根本就没有人在意自己在说什么,他们都只在意他们认为对的。他想,要不,干脆就跟妈妈直接摊牌?可没想到,妈妈突然患了脑血栓,被抢救过来后,一直握著他的手说:「大志啊,妈妈身体越来越差了,就是对你放心不下,幸好当年你听了妈妈的话,成了大学老师。现在,你也要考虑考虑自己的终身大事了,不然妈妈都觉得你的心理有问题了。」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郝回归的人生就像陷入了沼泽,每走一步,都离死亡更近一些。随著年纪越来越大,他内心的痛苦也越来越大。以前心里闪过一些不快,但总觉得忍一忍就好了。有人说时间能磨平一切锐利,可对于郝回归而言,时间就像个放大镜,把内心的不妥协一点儿一点儿放大,直到无法回避。

郝回归终于承认了一点——自己的人生早已被绑架,被妈妈绑架,被周围人绑架,他们认为自己应该这么过,他们认为自己的工作很好,于是自己就只能这么过,连商量的余地都没有。

他无法对家里说一个「不」字,他不能对朋友说自己工作很糟糕,他习惯被领导忽略。不知不觉中,他成了茫茫人海中一具漂浮的活尸体。他知道这么下去,不久的未来,如果他彻底放弃抗争,就会从一具活尸体变成「生活的死尸」。

无人可交流,郝回归上网写了自己的心声。


今天刘同来我们学校签售了,亲笔签的正版书,刚刚读了一半,书中有封来自未来的信,我在想20岁的自己应该是什么样子?17岁的自己是什么样子的,13岁的自己又会成为什么样?


我在头条上发了一篇叫「刘同新书《我在未来等你》中那些温暖人心的精句」。这篇文章近七万阅读,可见刘同这本书还是很受欢迎的。看完书,再看完那封信,感触很多。我们都在想现在的生活或许有诸多不易,要是能回到十年前我有定会这样做,那样做,其实,我们活在当下,只要我们依旧努力,未来的自己肯定比你想像中的优秀!只要人生未完,梦想就绝不会死,知道未来,每一天都是等待,不知道未来,每一天才是期待!


1.应邀。刘同全新力作《我在未来等你》9月上市。作家刘同酝酿10余年、创作数百天的全新作品《我在未来等你》正式上市。一个回到过去的故事,一本指向未来的希望之书,一次三个「自己」编织出的真诚对话。写给所有拥有青春,曾经困惑迷茫,却心怀热血,坚持自我的人。当36岁的你遇见17岁的自己,你会说什么?熟悉刘同的人当然知道,他从未停止书写,也从未离开。这些年,他说迷茫,其实是说与其迷茫,不如一路往前闯。他说孤独,其实是说与其孤独,不如自己去成为一个有力的世界。他说光亮,是希望每个人能找到自己的那束光。他的内心一直在成长。他的笔一直在写他自己。他一直在与自我对话。

2.早在青茫之前,他就写日记坚持10年。在30岁的年纪,看10年来的自己,一开始,自然觉得幼稚矫情。不过若因此而选择不看不理,那便只是不愿承认只是逃避。所以他便想,如果能用长大后当下的心情看待从前的日记,跟从前的自己做个对话,那会怎样?于是原本的幼稚也可以是可爱,原本的莽撞也是一种单纯,原本私密的自我对话,竟引发了一整个世代的共鸣与感慨。而从那时开始,他也一直在做著假设,如果自己真的遇见了曾经的同,「我」会说什么,「他」又是否会听?如果「我」可以陪著「他」一起度过一段时光,「他」会不会变得更好一些?这个故事,酝酿了10几年,创作了300多个日夜,终于成型。

3.只是这个故事里主人公叫做郝回归,而那个曾经的自己叫做刘大志。遗憾在没有被想起来之前,都是遗忘。在时间的迁徙中,每个人多少都有著变化,有著不同选择。有时一个选择,就是一生。刘同也有选择。大学毕业后,他参加并通过教师考试,有资格成为一名教师。但最终他做了选择,进了传媒加入光线,从新人「刘经理」做到副总裁,一干14年。于是才有了今天我们看到的刘同,一个不做职场导师,不做意见领袖,永远天真而热血的小人物。一棵在内心深处探险,真诚而不妥协的杂草。因为这个选择,他也错过了另一版的人生一个教书先生。

4.郝回归正是一位老师,是刘大志的老师。他们相处的那一年,是1998年,刘大志17岁。17岁有阳光和天真,也有热血和单纯。也有遗憾。这一年,是很多遗憾的起点。这一年我们学会面对分别,有的只是暂别不常见面;有的却是永别,一次别离也许就是最后一次。这一年,每个人也都在寻找自己的坚持与方向,我们会一起在17岁的原点出发,却难以在某个终点汇合。

5.郝回归是刘同的另一版人生,是作者在故事里的「替身」,用另一种选择,想像另一种生活。而刘大志身上,有著17岁刘同的种种遗憾和错过,关于亲人关于恋爱,关于朋友关于青春里的所有一切。郝回归和刘大志的相遇,是自我的对话,是互相改变的努力,也是一起去挽回遗憾的尝试。


友友早上好,谢谢邀请,我没有看过。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