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是秋天,橘子上市,剝一隻吃著,不由得想起朱自清的經典文章《背影》,其中有這樣兩句: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我趕緊拭乾了淚。怕他看見,也怕別人看見。我再向外看時,他已抱了朱紅的橘子往回走了……

這種面對父母日益老去的酸楚,離別之際的不舍,讓每一個上了歲數的人感同身受。

朱自清結過兩次婚。

18歲,他考入北京大學預科班,同時由父母做主,與同鄉姑娘武仲謙結為連理。她雖然沒讀過書,但是溫柔賢惠,盡忠職守地照顧著丈夫和孩子。婚後十二年,她生下三男三女,32死於肺炎。

武仲謙去世三年後,朱自清寫下一篇悼念亡妻的文章。在文中,他喃喃訴說著這位賢妻當年「除了孩子,你心裡只有我」的生活點滴。

朱自清與第一任妻子武仲謙

朱自清第二任妻子有一個很詩意的名字:陳竹隱。「 竹隱高深,夏涼日有清風度。」

陳竹隱是成都姑娘,出生在書香世家,小時候讀過一段時間的私塾,奠定了一定的詩詞基礎。在她16歲那年,父母先後病逝,從此一個人出去謀稻粱、闖江湖。

18歲,陳竹隱從四川省第一女子師範學校畢業,去了青島電話局做了一年接線員,賺了點錢。

然後孤身北上,成為「北漂」一族,考進北平藝術學院,專攻工筆畫,師從齊白石等繪畫領域的大師。

從北平藝術學院畢業後,陳竹隱去到北平第二救濟院去做公益。在那裡沒呆多久,因為院長剋扣孤兒口糧,她和院長鬧翻,憤然辭職——陳竹隱的俠義之心,由此可見一斑。

再後來,她投入民國四公子之一——溥熙元門下,學習崑曲。

朱自清與陳竹隱

雖然有才有貌,28歲仍然待字閨中,婚嫁成了她的當務之急。

溥熙元交際甚廣,當他得知清華大學的朱自清正待續弦時,與朋友組了飯局,帶上陳竹隱赴約。

那是陳竹隱與朱自清的初次會面,若干年後,她在《憶朱自清》一文中寫下當時的情景:

我與佩弦的相識是在1931年。這一年4月的一天,浦熙元老師帶我們幾個女同學到一個館子去吃飯,安排了我與佩弦的見面。

那天佩弦穿一件米黃色的綢大褂。他身材不高,白白的臉上戴著一副眼鏡,顯得挺文雅正氣,但腳上卻穿著一雙老式的「雙梁鞋」,又顯得有些土氣。

回到宿舍,我的同學廖書筠就笑著說:「哎呀,穿一雙『雙梁鞋』,土氣得很,要我才不要呢!」我卻並不以為然。

我不仰慕俊美的外表、華麗的服飾,更不追求金錢及生活的享受,我要找一個樸實、正派、可靠的人。為這我曾堅決拒絕了一個氣味不投而家中很有錢的人的追求。

佩弦是個做學問的人,他寫的文章我讀過一些,我很喜歡……我很敬佩他,以後他給我來信,我也回信,於是我們便交往了。

從中可以看出,陳竹隱與世俗女子不同,她不會以貌取人,關注的是對方氣質和才情。

鴻雁傳書,你來我往。

在信中,朱自清對陳竹隱的稱謂從「竹隱女士」到「竹隱弟」,到「隱弟」,到「親愛的寶妹」,再到「隱妹」。在這種循序漸進的變化中,他倆的感情也越來也深。朱自清在信里寫道:一見你的眼睛,我便清醒起來,我更喜歡看你那暈紅的雙腮,黃昏時的霞彩似的……

朱自清的話語不多,卻讓她感受到誠懇與實實在在的關心,這是從小家破人亡的陳竹隱渴望的。

但是,當她得知他在揚州老家有六個孩子時,心裡打起了退堂鼓。她那麼年輕,一嫁過去就要做後母,而且是一群孩子的後母,放在現在,估計沒有那個女子會接受。

朱自清、陳竹隱夫婦與孩子們

在思想鬥爭中,感情佔了理智的上風,她認為那麼一個有才華的人,理應獲得別人幫助。又想到那些孩子小小年紀就失去母親,實在讓人心疼。(這種思想,之前因為救濟院剋扣孩子糧食就憤然辭職已有所體現)這些想法讓她覺得做出自我犧牲。

1932年7月,陳竹隱與朱自清在上海結婚,那一年,她28歲,他33歲。

那天,他倆只是在飯店請客吃飯,到場的有茅盾、葉聖陶、豐子愷等人。陳竹隱在文章里寫道:我們就是這樣樸素而又真誠地相愛並結婚了。

那個年代,物資短缺,家裡一大群孩子,僧多粥少,日子過得非常清苦。朱自清是做學問的能手,在謀生上沒什麼才能。為了給孩子們上學,陳竹隱偷偷跑去醫院賣過幾次血。

生活的不易,自然讓矛盾不可避免。但是朱自清並非不懂珍惜之人,他能看到陳竹隱的好:知甘苦,能節儉,又非常大方,說話亦有條理,唱戲的身段也非常美妙靈活。他學會了調整生活習慣,兩人互遷互讓,相濡以沫。

朱自清雕塑

朱自清能夠留名文壇,除了《背影》、《荷塘月色》、《春》等美文,還因為他具有民族大義的死。毛主席曾說:朱自清一身重病,寧可餓死,不領美國的救濟糧。

常年處於飢餓狀態,朱自清最終因胃潰瘍腎臟炎病逝。他在臨終前囑咐家人,不可購買美國麵粉。在他看來,餓死事小,失節事大,卻不知,自己這一遺言害苦了陳竹隱與一群孩子。

朱自清去世時,陳竹隱寫下輓聯:

十七年患難夫妻,

何期中道崩頹,撒手人寰成永訣;

八九歲可憐兒女,

豈意髫齡失怙,傷心此日恨長流。

從此,陳竹隱一個人支撐著這個人口眾多的清苦大家。解放後,陳竹隱在清華大學圖書館工作,一個月掙六十元。

1951年,朱自清的大兒子朱邁先因為革命,被捕含冤槍決。他的遺孀傅麗卿無力撫養三個孩子,寫信向陳竹隱求援。陳竹隱收到信後很快寄去30元。從這之後,陳竹隱每月都會給這位媳婦寄去二三十元,讓她安心生活。

到了晚年,陳竹隱將全部精力用來整理朱自清的書稿。1990年6月29日,87歲高齡的陳竹隱安然離世。

她這一生,都在為別人而活,為丈夫,為自己的孩子,為前任的孩子。

與楊絳相比,陳竹隱算不上「最才的女 」,卻也是「最賢的妻」,更是「最善的母」。


朱自清的第一任太太叫武鍾謙,屬於父母包辦。這段婚姻持續了十二年,兩個人生了六個孩子。

1929年,武鍾謙因為肺病去世,享年31歲。一開始,朱自清打算獨身帶大六個孩子,他還寫過一篇《頡剛兄欲為作伐,賦此報之》,表示要「此生應寂寞」。但是,他馬上發現這是不可能的,於是就開始相親。

相親很不順利,要做六個孩子的後媽,哪個姑娘願意呢?

1930年4月,好友溥侗、葉公超約朱自清在城南陶然亭酒樓吃飯,事後,朱自清才知道這是一個相親局,來的人是陳竹隱,畢業於北平藝術學校,是齊白石的學生。她的世界裡,只有丹青和崑曲。陪她一起去的閨蜜廖書筠回來就說,這是個土包子,千萬不能繼續。

但是陳竹隱覺得朱自清有才華,兩人一接觸,朱自清立刻開始表白:

可惜天太冷了,又太局促,比上星期在北海雪月交輝里的要苦些,你說是不是?希望下一星期有一個甜些的——當然還是散步。「

竹隱,這個名字幾乎費了我這個假期中所有獨處的時間。我不能念出,整個看報也迷迷糊糊的。

文藝女生怎麼受得了呢,最終,1931年5月18日,朱自清又給她寫了一封信:

十六那晩是很可紀念的,我們決定了一件大事,謝謝你。想送你一個戒指,下星期六可以一同去看。

靠著71封纏綿悱惻的情書,朱自清把陳竹隱娶進了家門。

他們的婚姻不算順利,兩人曾經多次因為家務的事情爭吵,陳竹隱還曾經打算分手,但最終,他們很好的度過了家庭危機,朱自清的反省成為這段婚姻的關鍵。


的確,比起朱自清的名聲來,他的第二任夫人陳竹隱几乎鮮少有人知道。在現當代的文壇中,郎才女才的結合併不少,比如錢鍾書和楊絳,林徽因和梁思成,胡蘭成和張愛玲……但是,陳竹隱卻是真正地走在了這個大散文家的背後,默默地輔助他,支持他。

一,不為人知的才女

其實,陳竹隱也是一個才女。

她八歲時就進私塾念書,後來考進了四川省第一女子師範學校。

此後又考入北平藝術學院學習工筆畫。說起她的老師來,來頭可不小。正是中國近現代的繪畫法師齊白石。

陳竹隱性格獨立,富有愛心。在北平第二救濟院工作期間,因為不滿院長剋扣口糧的行為,毅然辭職。

後來,她又在溥西園門下學習崑曲。

可見,她是這樣一個多才多藝的女子。

二,結緣

她是如何與朱自清走到一起的?

這取決於一個人:就是她的崑曲老師溥西園。溥西園看到陳竹隱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而早就父母雙亡的陳竹隱似乎已沒有人來給她主持婚姻大事。於是,他和清華大學的教授葉公超提到了這件事。而葉公超則提到了朱自清。

在兩人的牽線搭橋之下,陳竹隱和朱自清見面了。

值得注意的是,當時的朱自清已經有五個孩子,他的第一人夫人卻已經撒手人寰。二十八歲的陳竹隱當然有很多選擇,但他敬佩朱自清的才華,也看重他的樸實,所以選擇與他交往。

三,婚後的甜與苦

朱自清曾給陳竹隱寫過很動人的情書:「一見到你的眼睛,我便清醒起來。我更喜歡看你那暈紅的雙腮,黃昏時的彩霞似的。」

但是,兩人一開始雖然結了婚,卻相處得很不愉快。畢竟,他們的性格不同,一個是獨立活潑的女孩,一個是樸實得無趣的文人,婚後枯燥的生活讓陳竹隱多次想過離開。但是,在那樣的年代,陳竹隱也知道珍惜一個如朱自清這樣正派、可靠的男人很難得可貴,看到他家裡五個失去母親關懷的孩子,陳竹隱更是心生可憐和親愛。她選擇了留下來,這也打動了敏感的朱自清。

朱自清努力去維持這份感情,為她也做了許多改變。幸運的是,他的餘生,陳竹隱陪他走完了。

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離開了人世,留下了他自己的背影。

(感謝支持 新新月文藝)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