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是高爾基的自傳體三部曲,也是這位偉大作家的生平自述,更是非常優秀的文學作品。

它們描繪了俄羅斯十九世紀七八十年代底層人民苦難又悲慘的生活。

作者用極其真實細膩又感人至深的筆觸向人們展示了,當時人們痛苦又無奈又悲憤的生活場景,最終在無路可走的時候,選擇用革命來改變生活,改變社會的原因。

《童年》主要寫作者在父親去世後,被送到外祖父家生活的幼小孩童時期。

讀完這不算太長的小說,我們能深切感受到,這個孩子在四歲到九歲這段最應該得到父母疼愛,呵護的幼年,遭遇的卻是冷酷和磨難。

故事是感人肺腑的,阿廖沙的堅強品格和對未來生活依然充滿美好嚮往的信心,激勵人們要努力成長,努力奮鬥去贏取美好的生活。這就是《童年》給人們最大的啟發。

故事以高爾基父親的去世為開端,外祖母在哭泣,渾身發抖,母親的淚水嘩嘩的流,她在哭嚎。在大人們的心裡,她們知道,苦難的生活來了,也許她們去無法承受的。

而在阿廖沙幼小的心靈裏,只有莫名其妙的恐懼,他還不懂得哭泣。

接下來他被帶到外祖父家,迎接他的是一個吝嗇,冷酷的老頭,和互相憎恨,互相算計卻無情無義的舅舅們。

在這裡他被冷落,被傷害,他感到孤獨。

但是孩子畢竟是充滿童貞而可愛的,就是在這種環境裏,他都能找到有趣的事,發現有趣的人。比如開朗陽光,熱情善良的年輕僱工茨岡。

在茨岡死後,這家裡依然是永不停息的爭吵、陷害、欺騙、毒打。老僱工,快瞎了的格里高利說:「瞎了眼去要飯,也比待在這兒強」。

是的,幼小的阿廖沙也非常希望離開這兒。

但是就是在這種成長環境裏,阿廖沙依然能看到一些美好的東西。

比如冷酷又有些殘暴的外祖父,也有讓人感到溫暖的一面,他教阿廖沙識字,他很能幹也很能喫苦。

比如,外祖母還是很愛阿廖沙,很心疼她的女兒(阿廖沙的母親)的。她把無能無力的事情寄託於上帝,她期盼孩子們都變好,只是現實總是很殘酷。

他覺得那個外祖父家的房客,被外祖母喚作「好事情」的一個人,很有趣。他總是做別人看不懂的實驗,可是阿廖沙很好奇。最後他被趕走了,阿廖沙覺得,「我和我們祖國中的無數優秀人物中的一個的友誼,就這麼結束了。」

在他的母親回來的時候,他沒有感受到幸福,而是感到更加悽涼,因為她要改嫁,最後嫁給一個不好的男人。他的磨難逐漸增多,出天花,往窗外跳,摔斷腿。冬天過去,春回大地,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大膽的買了自己喜歡的書,是書中的世界為他打開了一扇新的窗戶,在他被放逐更磨難重重的人間的時候,給予他莫大的力量。

作者童年時具有的堅毅品格,對未來充滿美好嚮往的信心,一直伴隨他在成長的路上,跨過苦難最終成為偉大的作家,他的作品《海燕》、《母親》激勵無數青年走上革命的道路。

高爾基曾說:「我不知不覺地有了念書的習慣,變成一卷在手,其樂陶陶了,書上所談的都輕快有味,很實際生活不一樣。」


首先感謝您的邀請。

作為和《在人間》、《我的大學》並稱三部曲的《童年》,小說通過作者幼年時代痛苦生活的敘述,實際反映了作者童年時代的艱難生活及對光明與真理的不懈追求。強烈的諷刺了當年沙皇統治的黑暗,腐敗社會。

阿廖沙的一生是艱苦的,在生活的日子裡,他遭受過別的的欺負,嘲笑,唾棄。凜冽的寒風使他直打哆嗦,酷熱的烈日使他汗流頰背。在家庭中外祖父是一個性情粗暴、自私的小染坊主,.而兩個舅舅也是同樣的粗暴、自私的市儈,甚至他們的兒女也沿襲著這樣的風氣,但外祖母和那些像外祖母一樣的人,甚至可以說成算是阿廖沙的親人,一直默默保護和支持了阿廖沙,才能讓這麼小的一個孩子,能承受住這樣的坎坷。幼小的阿廖沙以他頑強的毅力和堅定的信念撐了過來。遇到困難從不退縮,要敢於面對,想盡一切辦法去克服困難。同時也展現了19世紀末俄國的社會制度的黑暗,現實,自私、愚昧的小市民氣息。

我們應該悔過曾經的奢侈,我們應該不在浪費,我們要珍惜現今幸福美滿和平的生活!人的一生是沒有一帆風順的,風雨過後總會有??,我們不要對任何不堪的現實失去信心,總會有一些人一些事令你感到痛苦甚至絕望,但你想想,黑暗過去,黎明的曙光總會到來.只要你仍能保持不滅的信心,做一個堅強,善良、樂觀、富於同情心的人,那麼你的未來一定很光明!


感謝邀請。

沒有誰的生活可以一直風輕雲淡。

生活,總會給人一些磨難,如高爾基童年所經歷的黑暗、欺辱和折磨。

或許,這些經歷,可以成為堅硬的鎧甲,可以成為笑對生活的堅強,只要不放棄,只要積極進取,只要想成長。

多年後,回首憶起那一段經歷,希望可以如東坡先生一樣說:

生活,也無風雨,也無晴。


《童年》告訴我們,一個完美家庭對孩子的影響多麼重要,單親家庭對孩子又是多麼傷害,所以除去特殊原因外不要輕易離婚。


磨難對成長有幫助,苦難使人成熟。


哪來的我的?


中國留守兒童人人都是一部我的童年


馬克西姆·高爾基(1868-1936年),前蘇聯文學奠基人、無產階級著名作家。

高爾基出生在伏爾加河畔的一個木匠家中,幼年父母雙亡,寄居在開小染坊的外祖父家裡。後來外祖父破產,十歲就在社會上流浪,為生計而奔波,當過各種雜工、裝卸工、麵包房工人等,親身經歷了在資本主義社會下的殘酷剝削與壓迫。

1913年開始,高爾基開始著手自傳體小說《童年》、《我的大學》、《在人間》,且均以高爾基本人為原型進行的創作。《童年》是作家高爾基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刻畫出了主人公阿廖沙這一童年時期的苦難艱辛生活,生動地再現了十九世紀七八十年代下層階級人民的現實生活狀況,作品通過對當時的醜陋社會和人性的描寫,突出主人公阿廖沙從覺醒到成長的艱難歷程。

在當時黑暗而殘酷的現實面前,主人公阿廖沙不屈不撓,堅持著人間的真、善、美,保持著一顆善良的心和求知慾念,使自己在生活和社會的雙重壓迫下,依然成為一個堅強、正直、勇敢、充滿自信的人。

高爾基的《童年》,是用自己童年的親身經歷,告訴人們,無論環境多麼惡劣,生活多麼艱難,都不要對任何不堪的社會現實失去信心,都要成為一個堅強、善良、樂觀、積極向上的人,都要保持對生活的熱愛和讚美之情,去擁抱生生不息的期望和堅定的信念。


即使是普通的人民大眾,也應該有自己的選擇,也有可能做出正確的選擇。哪怕這個過程充滿痛苦。少數人沒有資格決定大多數人的命運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