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回答李斯為什麼會參與沙丘之變?

李斯作為秦朝位高權重的丞相,當然會很在意皇位繼承者的問題,正常情況下登基的是公子扶蘇,但是李斯跟扶蘇沒啥私下交情,而且政見也不相同,嬴政去世李斯的最大的靠山沒了,也得不到繼承者的寵信。商鞅對秦國那麼大的貢獻,孝公一死,商鞅就被五馬分屍。呂不韋丞相即使交出了大權,最後還是被嬴政一杯御賜的毒酒一命嗚呼了。所以李斯為了得到繼承者的寵信,保住相位,也害怕走前任的老路,所以就跟趙高這個魔鬼做了交易,篡改遺詔,賜死扶蘇和將軍蒙恬, 立胡亥為帝,以博取繼承者的寵信。

第二個問題沙丘之變的真實性

沙丘之變是史上有名的政變,距現在時間久遠,其真實性也引發人們的爭議

嬴政在沙丘病亡有學者認為秦始皇只是風寒,是趙高提前送他走了,然後聯絡李斯擁立胡亥為帝,賜死扶蘇逮捕蒙氏兄弟。司馬遷寫到:趙高說蒙毅阻止始皇立胡亥為太子,胡亥也因為這給蒙毅定罪,說明始皇有立胡亥為太子的想法。始皇帶著胡亥出遊,說明始皇對胡亥是挺喜歡的,反而說明始皇生前立胡亥為太子可能性大一點。

沙丘之變任何一點都是機密那司馬遷又是怎麼知道的呢?所以司馬遷所寫的真實性便是很可疑

沙丘之變是個歷史謎團


李斯青年時代為楚國上蔡小公務員,後辭職師從荀子學帝王之學,學成後從秦國開始仕途生涯,一路披荊斬棘直至秦朝宰相,就如一隻股票上市後一路上漲。

他人生軌跡的轉折點是秦始皇駕崩後的沙丘密謀,此後李斯的股價出現明顯上漲疲態,直至最後斷崖式暴跌。

如果從事後諸葛亮的角度倒推,李斯參與胡亥趙高的沙丘陰謀是愚蠢的決策,不但導致大秦帝國的滅亡,還葬送了身家性命。但是讀史不能用上帝視角評判人物,我們需要要站在李斯的角度回看當時的時局狀況,然後再評判他的決策的合理性、侷限性,分析出他如此決策的原因,然後找出最優解法,這纔是讀史的價值。

我們先簡單復盤一下事情的來龍去脈:

始皇三十七年冬,秦始皇出遊,返途至平原津突然病倒。由於秦始皇厭惡談死亡,認為自己能尋求到長生不老之葯,所以政權接班問題一直沒有提上議程,一直未立太子。直到秦始皇病情加重,自知不久於人世,就讓機要祕書趙高給長子扶蘇寫了一道詔書:「與喪,會鹹陽而葬」。寫好後由趙高封存,但是趙高沒有交給使者送出。隨後始皇在沙丘駕崩,丞相李斯封鎖消息,只有胡亥、趙高及內侍幾人知道此事。

在集權政治體制中,最高權力者的突然死亡,會形成一個巨大的權力真空層。在沒有合法的權力繼承程序的情況下,如果此消息被外人知曉,必然會導致各利益集團的權力爭奪,必然會天下大亂。就如博弈論中納什均衡被打破後必然經歷巨大的震蕩,直至新的納什均衡出現。作為宰相,從天下安定角度看,李斯封鎖秦始皇駕崩消息的決策是正確的。

隨後趙高與胡亥密謀,詐稱始皇之遺詔命令殺掉扶蘇立胡亥為太子。但此事欲想成功必須經過丞相李斯的同意,於是趙高遊說李斯,按照史書記載,趙高問李斯:

「你的才能、謀略、功勞、無怨、與扶蘇的親密程度這五個方面與蒙恬相比,高下如何?」李斯回答說:「這五項我都不如蒙恬」。趙高說:「這就妥了,扶蘇繼位必然立蒙恬為丞相,你到時候就捲鋪蓋走人了。而胡亥仁慈篤厚,如果他繼位……請你好好思量思量。」經過一番深思熟慮,李斯就同意與胡亥趙高合謀,篡改了始皇的遺詔,立胡亥為太子,賜死扶蘇與蒙恬。

一,李斯選擇參與沙丘之變的深層次原因

讀史至此,令人疑惑,李斯就這樣輕易被說服了?究竟是什麼讓他去冒矯詔這樣巨大的風險?如果我是李斯,單憑趙高這幾句話是說服不了我的,但李斯真就這樣做了,我們要問:李斯參與沙丘密謀的深層次原因是什麼?

1,高處不勝寒-大臣權力巔峯背後的巨大危機。

對於權臣而言,新舊權力交接之後,會有巨大的政治風險。對於新繼位君王而言,權臣是對其權力的最大威脅,必去之而後快。在李斯之前,案例太多了:楚相吳起,新君繼位後,被權貴攻擊,亂箭射死;吳之伍子胥,被新君賜劍自刎;秦相商鞅,被處以極刑車裂……這些人物哪一個不是功勞垂青史?哪一個不是曠世奇才?論功論能論先君之寵信,李斯能比過他們嗎?如此血淋淋前車之鑒,李斯想必對自己的處境非常清楚--留有不測之禍,退有一線生機。但是李斯能退嗎?

2,知進不知退,上山容易下山難。

在集權政治體制下的權力遊戲,是沒有退出機制的。翻遍史書,能從權力巔峯全身而退的,不過孫武、范蠡、張良等寥寥幾人。知進不知退,這是普遍現象。要想急流勇退,要過兩關:

一是人性關,要降服貪念,懂得放棄。二是智力關,能化解危機,調和各種矛盾,平安著陸。能過此兩關,非聖即賢,李斯過不了這兩關。因為他退不了,所以只能一路走到黑。

3,公子扶蘇與丞相李斯的儒法路線分歧。

公子扶蘇和李斯尿不到一個壺裡。李斯是典型的法家派人物,崇尚嚴刑峻法,推行焚書坑儒。而公子扶蘇更傾向於儒術,也正是因為勸諫焚書之策被秦始皇逐到邊疆。如果扶蘇繼位,必然會改變路線,對李斯而言,不但丞相權位丟失,更是對自己苦心經營大秦二十多年一切的全盤否定。這是李斯不能承受的。而與扶蘇的路線分歧,更加劇了李斯的風險。

4,矯詔立胡亥,以擁立之功保權位性命。

擁立胡亥,一方面以擁立之功化解此前所說的政治風險,另一方面可以保證法家路線政策的連貫性。對於李斯而言,在遵命立扶蘇、急流勇退、矯詔立胡亥的三個選擇中,最具有誘惑力的就是第三個。因此基於理性的算計,李斯參與沙丘陰謀是合乎情理的。

二,李斯決策的風險及後患

1,從大秦帝國的長治久安、未來發展考慮,公子扶蘇更適合繼承皇位。秦始皇太過殘暴剛硬,剛則易折,法家開的藥方子副作用已經顯現了,需要繼承者以仁義來化解。但是李斯為保個人利益最大化,放棄了大秦帝國利益最大化,最終和大秦這艘船一起沉了。

2,太過高估擁立之功的效果,太過低估身在高位的風險。

權力具有排他性,無論是對於胡亥還是扶蘇,身居高位手握重權的李斯都是對皇權的威脅。李斯最後被趙高陷害被胡亥處死,是必然,還是重複新君上位除權臣的老戲。

3,忽視了趙高的破壞力。

沙丘之謀的策劃者是趙高,此人膽大、心細、果斷、殘忍、臉皮厚、無底線,是玩陰謀搞政治的高手。李斯應該提防此人,需知同貴相害之理。更何況趙高離權力核心更近,有壟斷君王信息供給的能力,與這樣的人一起玩火,是要時刻警惕的。李斯輕視了趙高,最終也是葬送於趙高之手。

三、李斯的可悲結局

秦二世二年,李斯被誣陷為謀反,刑前,李斯對他兒子說:「我多想和你回到老家,去上蔡東門的荒野牽著黃狗逮兔子,可惜此生再無機會了。」言畢受刑,史載:論腰斬鹹陽市,夷三族。在權力的巔峯遊戲中縱橫幾十年的老手最終留下這樣的「黃犬之嘆」,他是否後悔參與這樣的遊戲之中?如果人生再來一次,他會怎麼選擇?

幸福在哪裡?就在平平淡淡的生活中,人生在世,何求太多?絢爛至極歸於平淡而已。鹹陽市中嘆黃犬, 何如月下傾金罍。做一個平凡之人,走自己的平凡之路,挺好。


對於沙丘宮的那場政變,很多人都認為是胡亥、李斯、趙高三人聯合發動的奪位政變。這並沒有爭議。但問題出在誰是主謀,當下就可排除胡亥。若他說主謀則與日後的白癡像相互矛盾,沒有說服力。那麼趙高和李斯誰是呢?對於這個問題,大多數人包括史家都認為是趙高,但其中疑點頗多。不過首先開口的一定是趙高,畢竟李斯在此之前還不知道嬴政已死,問題就出在細節上。

如果從頭至尾都是趙高一手策劃(這也是大多數人認為的)那麼李斯究竟是什麼角色?密謀者、幫兇、棋子?恐怕難以服眾,而且如果此說成立那趙高的問題更大。人心在變而如此認為的話趙高原本就是陰謀家,他是如何形成的總不能生下來就如此吧!從後來趙高與李斯的關係上來講以及兩人將嬴政運回鹹陽的路上的諸多細節來看,趙高的野心是一點點放大的,李斯是完全沒有察覺或者在同一輛站車上騎虎難下的。

事實應該是趙高表達了自己的想法,在經胡亥的哭求,同時蒙毅沒有在場。嬴政未完的遺詔隻字未提李斯如何,是的兩者的心理距離變遠了,同時趙高與胡亥的訴說以及李斯為自己的政治生涯考慮過多,最終決定發動政變。其實,當時的趙高並無實權,若李斯作為大秦丞相可以擔待的起這一新興國家的命運,無論何人也不會有機會發動政變的。在回鹹陽的途中,一手的遮掩都是李斯做的,對於嬴政已死的消息文武大臣無一知曉。但這並不是說李斯與趙高同謀,而是趙高抓住了李斯內心的痛楚。

在回鹹陽的路上,趙高不斷的觀察李斯。當趙高發現李斯的倉鼠行為心態以後,更大的野心逐漸增長,在趙高心中李斯由大秦丞相逐步變為自己剷除異己的幫兇甚至是棋子。這在趙高屠殺大臣的時候表現得淋漓盡致,李斯被完全束縛住了,直到自己下獄定罪腰斬之時大罵趙高為時已晚。李斯充其量就是幫兇談不上密謀,因為直到李斯伏法三人都做著看似目標一樣但終究同牀異夢的事情。胡亥想做皇帝天下皆為玩物,李斯要大秦丞相執掌國政,趙高恐怕內心更複雜難懂。

雖然李斯與蒙恬的政見不和,但蒙恬死之前恐怕還是盼望李斯在剷除自己後會用自己的方式帶領秦國繼續走下去。但恐怕李斯使他失望了,政治家是鬥不過陰謀家的。更何況對陣李斯的是誰都不會想到的隱蔽陰謀家趙高。


沙丘之謀,極其隱祕的宮廷密謀,在《史記》中被司馬遷描繪得繪聲繪色。這麼隱祕的事外人怎麼會知道?以至於很多人懷疑是否真的有所謂的「沙丘之謀」。

但,若要天不知,除非己莫為。 70年代,秦始皇陵發現17座陪葬墓,考古工作者對於其中的8座進行了發掘。發現一個秦朝宮廷發生過的慘絕人寰的宮廷悲劇。這些墓都是一棺一槨單人墓葬,墓主人有男有女,都是二三十歲的成年人。死狀很慘。但墓葬規格很高。考古學家推測這些都是秦始皇的兒女,其中一座空墓中放置了一柄寶劍,被推測為扶蘇的衣冠冢。

考古證據表明,在權 力交接之際,秦宮中發生過相當殘忍的一幕:

秦二世不僅逼死扶蘇,還逼殺將閭等3公子;在鹹陽市鬧市處死12個兄弟;在杜郵處死6個兄弟,並碾死10位公主;逼公子高給秦始皇殉葬。

秦二世在繼位之後,虐殺了自己的兄弟姐妹。殺兄弟還算是為了權力,殺姐妹都近乎變態了!

秦二世變態地除掉了所有可能威脅到他的兄弟,但同時也變成了孤家寡人。在趙高殺他的時候,也沒有近親宗室站出來維護他了。這就叫「自作孽不可活」!

《史記》記載的見證秦始皇最後時刻的就三個人,趙高、李斯和胡亥。這三個人共同醞釀了巨大的陰謀:偽造遺詔、殺掉長子扶蘇,讓胡亥成為秦二世。這個陰謀中,趙高是主謀,胡亥是既得利益者,雖然開始時驚愕和遲疑,但經不住權力的誘惑。這倆人躥騰還情有可原。

李斯是一個有本事的大臣,他的《諫逐客書》、在秦王政滅六國中起的作用、秦統一天下後制定有關的禮儀制度、反對分封制堅持郡縣制、參與制定法律,統一車軌、文字、度量衡制度等都表明他的能力和遠見卓識。在秦,他身為丞相,伴秦始皇左右。李斯不管是被逼迫還是半推半就,他這麼聰明絕頂的大丞相參與到沙丘之謀是為了那般?!

一定是權力在作祟。政治動物永遠盯著的是權。 扶蘇在蒙恬的長城 軍 團中做監軍,自然和蒙恬關係不錯。蒙家不不止蒙恬一個人,還有一位蒙毅也是超級了得的人物。他們不僅是兄弟,而且一文一武。如果扶蘇上位,重用蒙氏兄弟是順理成章的。一朝天子一朝臣,他李斯很可能靠邊站。 不管是受了脅迫也好、還是半推半就,反正動了歪心思。對於新君有擁立之功,就可以繼續被重用而不會靠邊站了。

哪曾想,後果很嚴重,死的很慘很難看,被夷三族。 「吾欲與汝復牽黃犬,俱出上蔡東門逐狡兔,豈可得乎!」


沙丘之謀就是趙高和李斯兩人一起合作搞出來的,對於趙高來說,他看到了秦始皇要讓扶蘇當繼承人,那趙高基本上就完了,所以他才和李斯一起合謀發動了沙丘政變。李斯之所以參與其中,除了貪戀權力之外,就是怕死,怕自己和自己的家族被清算,所以才參與的。

那時的李斯已經70多歲了,權力對李斯來說已經不是最重要的,人一老就最怕死了,李斯同樣如此。當時李斯人不願意參與政變的,可是趙高的一番話點醒了他。趙高對李斯說,如果扶蘇當了皇帝,你李斯肯定沒有好下場,當年的商鞅和呂不韋不就是丞相嘛,最後還不是沒有好下場,扶蘇當皇帝,蒙恬就是丞相了,你李斯肯定不是丞相啦,加上之前李斯和扶蘇沒有交情政見也不同,李斯丟官罷職都是輕的,也許被殺都是可能的。李斯回想起自己的一生,從一個不得志的人最後被秦始皇賞識才當了丞相,這多不容易啊,現在一下子就沒有了職位,從高峯跌到谷底,李斯一時間真的無法承受啊!權力的丟失還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是自己的命和家族的命都不保啊!要知道李斯可是法家代表啊,而扶蘇則是提倡儒家的仁治,兩人就尿不到一個壺裡,扶蘇如果上臺了。肯定要扶持儒家思想上位的,自己的法家肯定會被丟棄的,而為了像天下人宣示自己實施仁治,肯定要拿李斯這個丞相法家的代表開刀,以便樹立扶蘇的權威和緩和秦朝這麼多年實施酷法導致的社會民眾不滿的情緒,加上李斯得罪過的那些官員肯定勸扶蘇殺掉李斯了,所以李斯當然是最好的犧牲品了,以前歷代的秦國國王不就是那樣乾的嘛,新王上位把老一代國王信任的重臣都處理掉了啊!所以李斯真的害怕了,他絕對相信扶蘇上臺後,肯定拿自己開刀,那時自己和家族親人就會身首異處啊!怕死的李斯終於答應和趙高一起合謀幹掉扶蘇,讓胡亥上位,趙高也答應李斯可以繼續當丞相。李斯清楚如果不答應趙高,自己可能當場被趙高所殺,趙高謀反不是一天兩天啦,之前就開始準備了,秦始皇一死,李斯的靠山沒有了,趙高可就沒有人能阻擋了,你李斯能阻擋的了嗎?李斯答應了還好說,畢竟李斯還有價值可用,如果李斯不答應,趙高也無所謂,那就殺了李斯就是了,李斯也反抗不了。就是這樣,李斯很明白自己的處境,答應了趙高,還能活下去,也許能活到將來,不答應的話,馬上被趙高所殺,李斯當時的生命已經自己不能做主了,只能答應了趙高,能活一時是一時啊,追根到底,李斯還是怕死啊!

趙高和李斯的沙丘合謀最終還是成功了,扶蘇死了,胡亥上位,李斯也繼續當丞相,不過到這裡之後,李斯對趙高來說再沒有了利用價值反而成了趙高權欲的絆腳石,後來趙高就找個理由把李斯給幹掉了,李斯臨死前感嘆自己真是別人的一條看門狗啊,狗老了沒用了,最後就被燉了啊!李斯一代丞相,落得那樣的下場,能怪誰呢!


作為秦始皇手下的第一重臣和秦始皇外的秦國政治方第一人,任何政治陰謀沒有李斯的參與那才叫作死!!!趙高和胡亥在軍事上是完全沒有實力和背景的,若不拉攏李斯在政治上取得絕對優勢篡位是絕對不可能成功的!


肯定有?秦始皇死於沙丘這是史實。死於公元前210年8月7日至15日之間的某一天。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