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玻利瓦爾從西班牙殖民者解放哥倫比亞、委內瑞拉、厄瓜多、巴拿馬、祕魯和玻利維亞,被稱為「南美洲的解放者」,其思想至今仍影響著拉美政治。

他的「解放履歷」中沒有巴西,個人認為有兩大原因:

一是「教皇子午線」的歷史窠臼,解放者還是「尊重」教皇的權威與西葡兩國的契約。

1493年,在羅馬教皇協調仲裁下,西班牙和葡萄牙瓜分殖民地的分界線確定:亞速爾羣島和佛德角羣島以西100裏格(1裏格合3海里)的子午線為分界線,線西所以土地劃歸西班牙,以東歸葡萄牙。1494年,西葡締約將分界線向西移動270裏格。

該線確定30多年受到兩次大挑戰:葡萄牙1500年突破了西經46度經線佔領巴西;1522年,麥哲倫完成了環球航行闖入屬於葡萄牙拓殖範圍的菲律賓並佔領。西、葡兩國1529年對「教皇子午線」做出調整,使西班牙獲得了獨佔美洲的權利,葡萄牙對巴西的佔領也獲得了承認。

二是巴西當時的歷史經歷,葡萄牙王室移居南美。

1807年,葡王室為躲避拿破崙入侵逃到巴西,將裏約熱內盧定為葡萄牙、巴西和阿爾加維聯合王國的首都——新大陸殖民地中唯一歐洲王國的首都。1821年王室遷回里斯本,次年1月9日,攝政王佩德羅頂住葡議會召回的壓力,宣佈「為人民利益民族團結,我留下!」「我留日」以掙脫葡殖民統治的重要象徵載入巴西史冊,同年9月7日,巴西以「不獨立,毋寧死」的行動脫離葡萄牙。相比其他拉美國家的獨立進程,巴西未經暴力而極少物質損失,副產品是其軍隊未經砥礪相對較弱。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