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保发中心统计,截至今年7月底,台湾保险业资产规模逾新台币26兆元,保险渗透率(保费收入对GDP的比率)居世界第一,平均每人每年花在买保险的费用为15万元。对此,金管会主委顾立雄提出数据背后隐藏的一个问题:「我们缴交的保费,是否符合自身需求,买到最需要的保障,发挥移转自身所面临的风险?」

 

针对台湾人买保险的习惯,侯文成认为,怕钱不见,大部分国人和保险公司都将关注放在报酬率上,所以偏好储蓄险等类定存的保险商品。但他认为,保险应该回归本身的意义和功能,因为能帮忙创造财富的非保险商品,而是自己的本业,市面上保险投报率3%、5%都是误导,国人应该聚焦的是「保障」。

 

台湾人平均一人有2.5张以上寿险保单,但保障明显不足。保德信人寿总经理泰迪伦(Dylan Tyson)就曾指出,台湾的保障率(每1元的首年保费可购得的保障额度)逐年下滑,由2012年的逾2.2,降至2017年的1.9,且不管是外商还是本土保险公司都有同样的趋势。

 

而若进一步观察国人保险保障不足的原因,主要和购买习惯有关。磊山保经中坜腾耀特许事业部执行长黄金德观察,民众在买保险商品时,普遍存有三大盲点,包括第一、重保本性、报酬率,忽略买保险的初衷。

 

黄金德说,多数人买保险主要担心当下的问题,例如生病了,医疗费怎么办?但付了保费后,往往在意保费拿不拿的回来和报酬率高不高,而忽略当初买保险获得保障的初衷,其实,保障和报酬率是没有直接关系的,纯保障型的保险商品,是没有所谓的报酬率。

 

AIA友邦人寿直效行销业务长尹珮瑶同样认为,部分民众在意保费拿不拿的回来,所以投保还本险,但还本险保费贵、保障低,例如买20年期还本型意外险,年缴保费2到3万,但保障仅有100万元。

 

第二、上网找CP值商品,忽略是否适合自身需求。现今网路资讯发达,民众甚至是业务员都习惯上网做功课,想要买到CP值高的商品,但保险公司设计的商品都有聚焦的客群,民众应依据本身的需求来购买。他建议,在找业务员投保前,先评估自身资产和负债状况以及规划短中长期需求,包括这笔钱几年后会用到,再与业务员讨论适合的年期和商品。

 

第三、买人情保单、搞不清楚买了什么保单。黄金德和尹珮瑶均认为,民众买保险最常发生的状况,就是为了帮亲朋好友做业绩,还没厘清需求和保单内容时,就仓促的投保,进而买到不合适的保险商品,导致后续保不到一两年就解约,不仅影响自身权益,更有发生不必要的理赔纠纷。

 

整体来看,保险最基本的功能是保障,目的是未来发生事故时,能够即时获得实质的理赔金,因此,要留意的是,买保险最重要的原则是先重保障,再储蓄、投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