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M·辰

#俄罗斯篇-13#

亲爱的小伙伴们,感谢您一路支持、跟随“走遍世界博物馆”从文明古国系列的埃及、印度、希腊、墨西哥以及亚洲系列的新加坡、印度尼西亚、土耳其一直走到今天的欧洲系列。现在,2019重头戏“欧洲系列(一)——俄罗斯篇正在进行中。小伙伴们,速度围观啦!(本文图片由作者拍摄,版权所有

(莫斯科圣瓦西里大教堂,局部)

前面说到:冬宫博物馆曾经是俄罗斯罗曼诺夫王朝的皇宫;1852年冬宫作为艺术博物馆向公众开放;现如今它是世界四大博物馆之一。

上一篇,我们通过参观冬宫大教堂,了解了“俄罗斯特色洋葱头建筑,它的数个洋葱头代表了什么?”(详见#俄罗斯篇-12#)。限于篇幅,我们未能在其中对俄罗斯“洋葱头”建筑的具体形成与发展历程展开更加详细的介绍。今天,我们就补上这一节——俄罗斯大圆顶洋葱头建筑的前世今生

(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

洋葱头形圆顶建筑,在归类上属于圆顶建筑。其建筑圆顶的外观为独特的洋葱头型,即圆球直径大于下方鼓座直径的一种圆顶造型(以下简称“洋葱头”)。

圆顶,是一种常见的建筑结构,它就像是一个半圆的空心球被扣在了建筑的最上端,如上图中的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类似这样的圆顶建筑,在欧洲几乎随处可见。

圆顶,在建筑学中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史前时期,圆顶的前世——叠涩拱就已经悄然懵现。

叠涩拱,指用砖石层层堆叠(错位)向内收并最终在中线合拢而形成的拱(上图右)。考古学家在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古埃及以及古希腊等地区的建筑物或坟墓中都发现了早期的叠涩拱。

叠涩拱与我们现在所说的真正的拱在砖石的堆叠上有所不同。真正的拱,其拱上的砖是斜搭在前一块砖上且一直到中间处才转为垂直(上图左。顺便说,我每次从这种拱门下走过时,总是担心其砖石之间没挤住,某块石头会掉下来)

拱的发明,解决了建筑大跨度的空间问题。早期的叠涩拱就被用做支撑墓室的屋顶之用。

(罗马万神殿)

拱门、拱顶、穹顶这样的建筑形式之前很少被人采用到建筑中,直到罗马人发明了混凝土,也即“罗马建筑革命”后,罗马人第一次充分挖掘了它们的潜力。这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混凝土的发明使建筑的形状从传统的石头和砖材料中解放了出来,进而建造圆顶的技术应运而生,使得大规模地建造圆顶建筑成为可能。上图,意大利罗马万神殿,即是迄今为止最大的无钢筋混凝土制造的圆顶建筑。(本文图片由作者拍摄,版权所有

(万神殿大圆顶)

罗马人利用圆顶技术修建神庙,不仅增大了神庙的内部空间,同时还营造出了一种神秘空灵的宗教氛围。之后,圆顶建筑在欧洲各地不断地被发扬光大。

(圣索菲亚大教堂)

随着建筑技术革命的不断创新,更大跨度的穹顶建筑圣索菲亚大教堂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被成功建造,它标志着圆顶建筑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进而影响到拜占庭建筑的走向。

(圣索菲亚大教堂因巨大的圆顶而闻名于世。它是一座改变了建筑史的拜占庭建筑的典范,距今已逾1500年的历史)

(圣母升天大教堂)

十世纪,俄罗斯从拜占庭引入东正教(详见上篇#俄罗斯篇-13#)。俄罗斯教堂建筑从拜占庭建筑中汲取了圆顶技术并加入了个性化元素——独特的洋葱头型多圆顶建筑风格,如俄罗斯克里姆林宫圣母升天大教堂(上图。本文图片由作者拍摄,版权所有)。

(俄罗斯圣彼得堡滴血大教堂)

俄罗斯人把教堂上的圆顶设计成了洋葱头型,因为在虔诚的东正教信众眼里它象征着一支支燃烧的蜡烛(火焰),把人们的祈愿伴随着这燃烧的火焰上升到了天庭,送达给了天神……

更多精彩敬请关注微信公众号、企鹅号“走遍世界博物馆”,跟M·辰一起走遍世界博物馆。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