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了滬深300和中證500,為什麼還要一直看著上證指數呢?滬深300和中證500的基金為什麼不看對應的指數呢?

01 | 寬基指數正相關性強,同漲共跌

並不是不看對應的指數,而是因為指數太多,所以當談論市場時,需要一個代表性的指數來代表市場整體的行情走勢。

不同指數之間有強烈的正相關性,比如上證指數,滬深300,中證500。上漲的時候三個指數一般都一起漲,跌的時候一起跌,區別是不同指數的彈性不一樣。

因為漲跌關聯性強,所以雖然投的指數不一樣,但是上證指數也可以反應不同指數的短期漲跌情況。

上圖是今年以來上證指數,滬深300,中證500的走勢圖。可以看出漲跌的幅度有可能會不同,但漲跌的方向一致。三個指數很明顯的正相關性。

如果上證指數見底,另外兩個指數同步見底的可能性也很大。上證指數上漲,滬深300和中證500也會漲。如果上證指數還要繼續跌,滬深300和中證500也不大可能獨善其身。

相比滬深300和中證500,上證指數的低點2440知名度更大,2015年牛市高點5000點也更廣為人知。因此就習慣用上證指數來代表市場行情。

02 | 為什麼是上證指數?

那為什麼是看上證指數而不是深圳成指呢?這裡主要是歷史原因。

2001-2003年:深圳交易所IPO基本暫停,只有上海交易所還有新股。沒有新鮮血液注入,深圳交易所逐步落後於上海交易所。

2004-2008年:深圳交易所恢復IPO,但是IPO以中小板股票為主,市值較小,而上海以大盤股為主。比如中國石油,工商銀行等巨無霸公司都是在這段時間上市的。而2007年牛市是藍籌股牛市,這些巨無霸公司當年漲的很猛。上證指數成了最重要的指數。

從上圖我們可以看到上證指數總市值比深圳市值大很多。2007年大牛市時,上海的總市值是深圳總市值的5倍多。

除了市值更大,2006-2009年之間,上證指數的年成交金額也遠比深圳市場大。

因此在當時上證指數最高點6124點,最能代表A股。

2009-2012年:中小板和創業板爆發上市,大量優質小公司的上市,為市場帶來了活力。在這期間,深圳交易所成交量逐步趕超上海交易所。

隨著中小板和創業板發行速加速,深圳交易所的市值以及成交活躍度開始提升,目前成交量已經穩定的高於上海交易所。

但因為分佈在3個板塊:主板,中小板和創業板,力分則散。在2015年小盤股牛市時,創業板指數也是很多人討論的指數,但是這幾年大盤股走勢明顯強於小盤股,創業板又再次淡出視野。

2014年至今,滬深兩市的IPO數量基本相當,不再像之前差距那麼明顯。

2007年牛市的代表點位是6124,在2015年時市場關注指數是否能再創新高,所以普遍性的關註上證指數。

但實際上像A股代表所有股票的等權指數國證A指,在2007年高點4635點,2015年高點已經漲到7559,已經大幅超越2007年高點。但國證A指的知名度並不高。雖然國證A指更有代表性,但如果我用國證A指來代表市場,十有八九都不清楚在哪看。

2007年牛市的代表點位是6124,2015年牛市的代表點位5178,2019年熊市最低點2440。上證指數的代表牛熊市的點位討論的越來越多,雖然現在深圳交易所的成交金額大於上海交易所,但因為歷史原因我們習慣延用上證指數代表市場。

03 | 小結

1. 總而言之,寬基指數都是正相關,同漲共跌。

2. 如果上證指數見底,其他指數也會見底。所以用上證指數來代表A股走勢,問題不大。

3. 上證指數的標誌性點位高點6124,5178,低點2440更廣為人知。說上證指數大部分人更有直觀印象。

4. 之所以用上證指數代表市場,主要是歷史原因,久而久之就都用上證指數了。

5. 雖然短期會同漲共跌,但是長期哪個指數更有投資價值還是得分別對待。低估的指數跌得少,漲得多。高估的指數跌得快漲得慢。

歡迎關注我的公眾號「定投從零開始」,關注後發送「理財書單」可以下載10本推薦的電子書,發送「交流」會回復微信交流羣二維碼,發送「入門」自動回復基金定投入門操作文章。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