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越簡單,對外物的依賴就越少,越能夠在富麗繁華的大千世界保持清醒;能夠超越世俗的羈絆,不因名利的得失患得患失,越能在紛紛擾擾的鬧境中保持鎮定。

《小窗幽記》說:“淡泊之守,須從穠豔場中試來;鎮定之操,還向紛紜境上勘過。”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有一個剛參加工作不久的女同事,家境比較殷實,她最喜歡的休閒方式就是逛街購物,一進入商場,看見琳琅滿目的奢侈品就愛不釋手,就一個字“買買買”,不管是不是真的需要。

有一次她換房子,叫我們幾個男生替他搬行李,一進她的房間,我的天啦,滿屋的名貴包包,衣物裝了幾大箱,光是化妝品就裝了一箱子……

最近,她的風格忽然變了,妝淡淡的,好像沒化過,也不再聽到她炫耀又買了什麼,又買了什麼。她的閨密偷偷的告訴我們,她把多餘的衣物、包包都送人了,捐了;沒用的東西都清理了,房間都顯得寬敞明亮了許多。

我們驚奇於她的轉變,不知道究竟發生了什麼?在一次讀書會上,她說:“一個人生活中的快樂,應該來自儘可能減少對於外來事物的依賴。捨去多餘的東西,脫離對外物的執着,生活越簡單,精神上越自由。”

我們竊笑,怎麼由一個鄰家小妹變成一個哲學家了?

物質越簡,越能淡泊,這倒是真的

范仲淹青年時在應天府學院讀書,有一天突然萬人空巷,喧譁不已,原來是真宗皇帝路過應天府,全城轟動,爭先恐後去看皇帝。書院的師生也跑光了,只有范仲淹一個人,靜靜的在學堂看書。他的一個同學特地跑來叫他。范仲淹隨口說了一句“將來再見也不晚”,又繼續讀書。

范仲淹曾經在一所寺院讀書,早上煮一鍋稀飯,涼了後劃分爲四塊,早晚各兩塊,就着鹹菜下肚。一位富有的同學給他送來好菜好飯,幾天後發現飯菜放在原地不動,都快發黴了。范仲淹解釋說:“我吃粥習慣了,怕吃了你的飯菜,吃不下這些稀粥了。

生活如此簡單,只是爲了一心讀聖賢書。淡泊如此,繁華之處,熱鬧之時,才能心不動分毫

說到鎮定,明朝時有一本著名的家教讀物—《了凡四訓》,此書作者袁了凡先生的故事值得一說。

了凡先生少年時,遇到一位奇人孔先生,對他一生的際遇做了預言。了凡先生開始半信半疑,但隨着時間的推移竟然一一應驗。一生的命運都已提前知曉,了凡先生百無聊奈,做什麼事情都提不起精神

後來他在南京棲霞寺與雲谷禪師論道,三天三夜沒有起一絲妄念。雲谷禪師說,你的道行真高啊。了凡先生回答,哪有什麼道行,不過是命運己被算定,再無非分之想罷了。於是把他的故事與雲谷禪師說了。雲谷禪師笑着說,以爲你是個豪傑,原來是個凡夫。

雲谷禪師開導了凡先生,“命由我作,福自己求”,只要行善一定能夠改變命運。

明白了這個道理後,了凡先生好像換了一個人,“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從後種種,譬如今日生”,他痛改前非,一心一意行善。一年之後,禮部考科舉,中了第一,但孔先生的預言是中第三名;孔先生算他命中無子,但他在五十多歲時得了一個兒子;孔先生算他壽命五十三,但他寫下《了凡四訓》時已經六十九歲了……

了凡先生能夠改變命運,是他超越了功名利祿的短淺,一心行善的結果

如果更進一步,生死都能夠置之度外,更能在困惑艱難時保持鎮定。

孔子周遊列國時,數次遇到危險。他與弟子們路過宋國的邊境,在一棵大樹下演習禮儀,宋國司馬桓魋驅逐他,竟把這顆樹砍倒了。弟子們勸他快跑,他說:“上天把傳播仁德的使命賦予了我,桓魋能把我怎麼樣呢?”

他在陳國蔡國之間遇到戰亂,七天沒有飯吃,弟子們受不了了,個個面有慍色。子路甚至提出疑問,我們的道路難到走錯了嗎?否則爲什麼到了如此山窮水盡的地步?孔子卻撫琴而歌,對弟子們說,所樂不在窮通,而在於道也。所以窮亦樂,通亦樂

禪宗五祖弘忍想選擇一名弟子傳授衣鉢,要求弟子們寫一首偈子呈給他看,誰見道深就傳給誰。他說:“見性之人,言下須見,若如此者,輪刀上陣,亦得見之。”意思是說,那些真正見到菩提自性的人,說完後便即刻明白,即使在兩軍對陣的緊要關頭,也能即刻見到自性。

儒家之道與禪宗之道內涵雖有不同,但心中有信仰,信心堅定,在槍林箭雨之中從容如常的氣度卻是一樣的。

清心寡慾,便容易經受繁華的考驗,淡泊以對;守道不移,便容易在紛擾的亂境中,安穩如常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