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之至人,忘己徇民……孰若先生,唯民之憂。飲食夢寐,四海九州。」這是明代大儒方孝孺對范仲淹的評價。從而為我們勾勒出一個貫穿范仲淹一生的圖畫,「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有這樣一則故事:范仲淹在主政杭州時,吳中大飢,一方面動用公家力量予以救災;另一方面發動民間力量造血,主要措施是舉行賽船比賽和進行寺廟工程建設,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拉動內需,穩定民生,使得杭州地區平安無事。

縱觀范仲淹一生,不僅憂國憂民而且能通過自己的身體力行予以實踐,毛主席就對范仲淹予以高度評價:「中國歷史上有些知識分子是文武雙全,不但能夠下筆千言,而且是知兵善戰」。范仲淹在散文方面著有《靈烏賦》、《岳陽樓記》,其中「寧鳴而死,不默而生」可謂是爭取自由的起始。在軍事方面,在他擔任西北期間大力進行軍事建設,提拔人才,使得邊境局勢大為改觀!

總之,用王安石的話來說他是「一世之師,由初起終,名節無疵。」

我是歷史春秋之現代歡迎評價!


以工代賑,防止流民對社會造成衝擊。


看過他的這段故事,好像他大興土木修建佛寺是為了給工人尋找工作機會,而且舉辦龍舟比賽,給附加產業的人賺錢機會,記憶里他都是為了提高民眾經濟收入。


古代是以農業為主,當遇到災荒,糧食不夠吃的時候就會有流民或者暴亂,光靠賑災沒有事情做也會生亂,大興土木一定程度可以讓一部分人有工作可以看到希望,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