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國這一歷史階段,魏蜀吳三大勢力中,曹丕於公元220年稱帝,劉備於公元221年稱帝,而孫權稱帝則是最晚的了。根據《三國志》等史料的記載,黃武元年(222年),孫權被魏文帝曹丕冊封爲吳王,建立吳國。同年,在夷陵之戰中大敗劉備。黃龍元年(229年),在武昌正式稱帝,國號吳,不久後遷都建業。孫權稱帝后,追諡孫堅爲武烈皇帝,廟號始祖。不過,對於自己的哥哥孫策,孫權在稱帝后卻僅僅追封其爲長沙桓王,也即孫權沒有追封孫策爲皇帝。那麼,問題來了,孫權稱帝后,爲什麼只追封父親爲皇帝,而不追封哥哥呢?對於孫權此舉,算是忘恩負義嗎?

首先,對於孫權來說,其能夠執掌江東,並建立和蜀漢、曹魏相抗衡的東吳,離不開孫策的傳位。根據史料的記載,建安三年(198年),朝廷任命孫策爲討逆將軍,並封爲吳侯。建安四年(199年),孫策擊敗廬江太守劉勳及劉表部將黃祖。公元200年初,孫策在奪取豫章郡後,基本上一統江東之地。由此,對於江東之地來說,可以說是孫策一手打下來了。這一年的4月,孫策在丹徒狩獵時爲刺客所傷,不久後身亡,年僅二十六歲。在孫策臨終前,雖然自己有兒子可以即位。但是,因爲自己的兒子年幼,所以,孫策將江東基業交給了孫權,並讓周瑜、張昭等人一起輔佐孫權。

由此,孫權能夠稱帝並建立東吳,固然離不開自己多年的奮鬥,但是,孫策的信任和傳承,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不過,孫權稱帝后,卻只追封父親爲皇帝,而不追封哥哥。對此,在筆者看來,這無疑是忘恩負義的體現。作爲對比的是,鹹熙二年(265年),司馬炎襲父爵晉王,數月後逼迫魏元帝曹奐禪讓給自己,國號晉,建都洛陽,改元泰始。對於司馬炎來說,在建立西晉王朝後,不僅追封司馬懿、司馬昭爲皇帝,對於自己的伯父司馬師,司馬炎將其追封爲爲景皇帝,廟號世宗。

在此基礎上,因爲司馬炎的對比,孫權無疑顯得有些忘恩負義了。那麼,問題來了,孫權爲什麼要這麼做呢?對此,在筆者看來,這無疑是基於江東形勢的考慮。衆所周知,在漢末三國時期,世家大族對於歷史的走向起到了重要的影響。就東吳來說,存在陸、朱、顧、張等實力強大的士族,出現了陸遜、張昭、顧雍、朱然等文臣武將。爲了應對這些世家大族,孫權必須確保孫氏家族內部的穩定。在此背景下,因爲孫策還有兒子在世,如果追封孫策爲皇帝的話,是不是意味着孫策的兒子可以繼承皇位呢?而這,無疑會和孫權的兒子形成衝突。

最後,與此相對應的是,司馬炎追封司馬師爲皇帝后,也帶來了一個問題。根據《晉書》等史料的記載,司馬師的養子——司馬攸,本來是司馬昭的兒子,因伯父司馬師無子而被過繼給他。晉武帝司馬炎晚年,朝廷內外要求司馬攸繼位的呼聲高漲,畢竟司馬炎也追封司馬攸的父親司馬師爲皇帝了。但是,司馬炎顯然不願意將皇位傳給司馬攸。由此,司馬炎追封司馬師爲皇帝,也具有一定的不利影響。在此基礎上,對於孫權來說,沒有追封孫策爲皇帝,顯然也是避免之後爭奪皇位的情況出現。特別是在外有蜀漢、曹魏這兩大強敵的背景下,孫權必須要未雨綢繆,以免孫策的後人爭權或者東吳大臣擁立孫策的後人。對此,你怎麼看呢?

文/情懷歷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