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渝

黄埔毕业纪念短剑从诞生到消亡的历史前文已详述,接下来简单谈谈广义上的中正剑。回到最初的话题,台湾电影《英烈千秋》中的主角张自忠出身西北军,大陆电影《佩剑将军》主角张克侠是保定生,而受降典礼上佩剑的何应钦也毕业于日本士官学校,这些非黄埔毕业生出身的将领又如何能佩戴中正剑呢?

答案很简单:这种广义上的中正剑更不稀奇,当时几乎所有军官都有佩戴。佩剑来源有几种,第一,军人自己定制配备。这从1937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训令《公二(总)第一三五号》《军事委员会关于修正陆海空军军官佐员生佩剑赠剑办法训令》中有案可查:“着军常服时佩戴之。一律自备,公家概不得发给,委员长特予赠给者不在此限。”此外在1936年的《陆军服制条例》中不仅对短剑尺寸做出规定,还有配图,短剑形制与黄埔毕业佩剑一样,不过剑柄上没有镌字,而是三朵梅花图案,这种剑又被称为“梅花剑”,在当时军中最为普遍。

第二,各地军阀效仿赠剑之风,大到刘湘、韩复矩、刘文辉等地方实力派头目,小到一个师长都会给自己的部属颁授短剑,这类“中正剑”实际上与蒋介石已经没有关系了,因此在藏界也被称为“亚中正剑”。

第三,黄埔各分校也有颁发佩剑。抗战期间,黄埔分校遍布南北,但毕业颁剑则有的学校有,有的学校无,所颁短剑形制也与成都总校的有区别。此外,黄埔生之间也出现过定制短剑馈赠的现象,例如第九期学生就曾给他们一期的学长邓文仪定制过一把短剑,剑柄一面镌刻“雪冰学长留念”(邓文仪字雪冰),另一面刻“第九期学生敬赠”。

除了陆军之外,民国空军也有属于自己的“中正剑”,正式的名称应该叫鹦鹉剑,因其剑柄上有一只铜铸的鹰而得名。如同空军相比其他军种优厚的待遇,鹦鹉剑的制作水平也是民国时期各类军人短剑中的佼佼者,同时,因空军几乎为抗战而生,佩剑也具有明显的时代印记,剑上刻有“国土未复 ,军人之耻”之字样。

左为黄埔军校毕业佩剑 右为当年蒋介石庐山集训时制授的短剑

总体而言,民国军人佩剑样式五花八门,既有公发亦有私赠,正如当时的制服一样混乱,很难面面俱到地详解。但可以肯定的是,“中正剑”并非正式名称,而是后人约定俗成的叫法。1982年电影《佩剑将军》上映,其中有蒋介石赠剑给张克侠的桥段,剑盒上大书“中正剑”三个大字,从此“中正剑”之名广为流传。也正是在《佩剑将军》播出后,古玩市场上忽然出现了大批所谓的“中正剑”,这些伪剑款式和题字千奇百怪,有所谓黄埔一期、二期、三期等各种毕业佩剑,也有“蒋介石赠”“蒋介石送”等牛头不对马嘴的刻字,甚至还有些伪剑简单粗暴,直接在剑身上大书“中正剑”三字。实际上《佩剑将军》中赠剑的桥段纯属虚构,因为那时是1948年,军服已改制,短剑早已不再颁发。

当然,历史上的张克侠、张自忠肯定是悬挂佩剑的,只是时间会更早一些,而他们佩戴的更可能是当时在国民革命军中极为普遍的“梅花剑”。

该内容为腾讯独家合作内容,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