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渝

黄埔九期生毕业典礼颁发毕业佩剑可谓开黄埔中正剑之先河,到了黄埔十期生毕业时,短剑形制已规范化,剑柄工艺比九期剑有所提升,镌有梅花图案,文字也较多。以藏家李学峰收藏的一把黄埔十期剑为例,剑柄有“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十期第一总队”的两行小字和“毕业纪念”四个大字,可知镌字内容已具体到总队。黄埔十期生分两个总队,第一总队于1936年6月毕业,第二总队于1937年1月毕业,共计1561人。这期黄埔生毕业后不久,全面抗战就爆发了。

黄埔十期的中正剑开始制式化与1936年1月20日公布的《陆军服制条例》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在该条例中,“短剑”一章对于军人佩剑做出明确规定:

全长三十九公分(39厘米),剑柄长十一公分二公厘(11.2厘米),护手厚三公厘(0.3厘米),鞘长二十七公分五公厘(27.5厘米),剑柄宽三公分(3厘米),鞘口宽三公分(3 厘米),尾宽二公分二公厘(2.2厘米),剑柄用玳瑁制柄之两面,中央及顶上均包铜镀金,平镌梅花纹,玳瑁部分箍以斜行金线,护手亦铜制镀金不镌梅花纹。鞘身为白色镀镍,但鞘口及鞘尾均包铜镀金,平镌梅花纹。三公分二公厘(3.2厘米),鞘尾包铜长六公分(6厘米),剑刃长二十六公分(26厘米),剑柄与剑鞘相接处置弹簧开关一。短剑用插袋佩挂。插袋以深绛黄色细皮两层制之,袋口上面两边缀小皮带一条,两带端均具复扣针及针孔系于武装带左侧之下。

条例中的短剑并非特指黄埔生毕业短剑,而是规范所有国民革命军军人的佩剑制式,黄埔生颁发的佩剑自然要起到模范作用,严格按照条例中的规定制作。黄埔十一期是抗战全面爆发后毕业的首批学生,也是南京时代的最后一期获得中正剑的学生。第一总队毕业于淞沪会战激烈之时,南京上空也时刻被日军飞机袭扰,中央军校则是日军重点轰炸的目标之一,第十一期学生不得不在漫天烽火中提前毕业。

为了躲避轰炸,8月20日午夜,第十一期学生接到命令,夜晚行军抵达南京郊外的灵谷寺举行毕业典礼,蒋介石也亲到现场。没想到当晚日机又来轰炸,南京城内外人心惶惶,直到凌晨4时警报才解除,蒋介石在漫天烽火中对十一期学生进行毕业训话,并亲自颁授第十一期第一总队毕业佩剑,故而这一期的中正剑有着特殊的意义。值得铭记的是,黄埔十一期第一总队605名学生匆匆毕业后,即刻投入了上海前线参战,他们中有很多人都在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中献出生命。

1945 年 9 月 9 日,南京受降典礼。

抗战全面爆发后,中央军校西迁,第十二期学生于1938年2月在西迁途中的武昌左旗营房举行毕业典礼;第十三期学生也是在举国大迁徙的过程中完成毕业的。相比前期,第十三期佩剑上所刻的字不再具体到总队,直接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十三期毕业纪念”。专事收藏黄埔文物的藏家李学峰认为:“第十三期学生短剑,具有重要的断代意义。该期为军校南京时期的终结代表,是大规模扩招前如珍禽异兽般稀少的黄埔学生的最后一群,十三期以后黄埔生开始激增。短剑亦以该期划界,此前为珍贵,此后为平常。”

该内容为腾讯独家合作内容,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