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渝

黃埔畢業紀念短劍從誕生到消亡的歷史前文已詳述,接下來簡單談談廣義上的中正劍。回到最初的話題,臺灣電影《英烈千秋》中的主角張自忠出身西北軍,大陸電影《佩劍將軍》主角張克俠是保定生,而受降典禮上佩劍的何應欽也畢業於日本士官學校,這些非黃埔畢業生出身的將領又如何能佩戴中正劍呢?

答案很簡單:這種廣義上的中正劍更不稀奇,當時幾乎所有軍官都有佩戴。佩劍來源有幾種,第一,軍人自己定製配備。這從1937年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訓令《公二(總)第一三五號》《軍事委員會關於修正陸海空軍軍官佐員生佩劍贈劍辦法訓令》中有案可查:“着軍常服時佩戴之。一律自備,公家概不得發給,委員長特予贈給者不在此限。”此外在1936年的《陸軍服制條例》中不僅對短劍尺寸做出規定,還有配圖,短劍形制與黃埔畢業佩劍一樣,不過劍柄上沒有鐫字,而是三朵梅花圖案,這種劍又被稱爲“梅花劍”,在當時軍中最爲普遍。

第二,各地軍閥效仿贈劍之風,大到劉湘、韓復榘、劉文輝等地方實力派頭目,小到一個師長都會給自己的部屬頒授短劍,這類“中正劍”實際上與蔣介石已經沒有關係了,因此在藏界也被稱爲“亞中正劍”。

第三,黃埔各分校也有頒發佩劍。抗戰期間,黃埔分校遍佈南北,但畢業頒劍則有的學校有,有的學校無,所頒短劍形制也與成都總校的有區別。此外,黃埔生之間也出現過定製短劍饋贈的現象,例如第九期學生就曾給他們一期的學長鄧文儀定製過一把短劍,劍柄一面鐫刻“雪冰學長留念”(鄧文儀字雪冰),另一面刻“第九期學生敬贈”。

除了陸軍之外,民國空軍也有屬於自己的“中正劍”,正式的名稱應該叫鸚鵡劍,因其劍柄上有一隻銅鑄的鷹而得名。如同空軍相比其他軍種優厚的待遇,鸚鵡劍的製作水平也是民國時期各類軍人短劍中的佼佼者,同時,因空軍幾乎爲抗戰而生,佩劍也具有明顯的時代印記,劍上刻有“國土未復 ,軍人之恥”之字樣。

左爲黃埔軍校畢業佩劍 右爲當年蔣介石廬山集訓時制授的短劍

總體而言,民國軍人佩劍樣式五花八門,既有公發亦有私贈,正如當時的制服一樣混亂,很難面面俱到地詳解。但可以肯定的是,“中正劍”並非正式名稱,而是後人約定俗成的叫法。1982年電影《佩劍將軍》上映,其中有蔣介石贈劍給張克俠的橋段,劍盒上大書“中正劍”三個大字,從此“中正劍”之名廣爲流傳。也正是在《佩劍將軍》播出後,古玩市場上忽然出現了大批所謂的“中正劍”,這些僞劍款式和題字千奇百怪,有所謂黃埔一期、二期、三期等各種畢業佩劍,也有“蔣介石贈”“蔣介石送”等牛頭不對馬嘴的刻字,甚至還有些僞劍簡單粗暴,直接在劍身上大書“中正劍”三字。實際上《佩劍將軍》中贈劍的橋段純屬虛構,因爲那時是1948年,軍服已改制,短劍早已不再頒發。

當然,歷史上的張克俠、張自忠肯定是懸掛佩劍的,只是時間會更早一些,而他們佩戴的更可能是當時在國民革命軍中極爲普遍的“梅花劍”。

該內容爲騰訊獨家合作內容,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