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端木

3月15日下午,深圳市規劃與自然管理局發佈舊改新規:《深圳市拆除重建類城市更新單元計劃管理規定》,其中新變化就是:新規中,不再設置地鐵站500米到1000範圍限制,意味着今後所有舊廠房,只要足夠舊,都可以拆除後建爲保障性住房。新規實施後,深圳的保障性住房將大幅度增加,進而影響深圳商品房的價格走向

深圳二次房改中提到過,到2035年,新增各類住房170萬套,其中商品房佔40%,保障房佔60%,本次的舊改新規,房產大象認爲僅僅是,政府爲了確保完成二次房改保障房60%指標。其中,商品房共計68萬套,分17年供應,平均每年4萬套的供應量。2018年,深圳新房總成交29396套,市場供應預計近4萬套。這也等同於說,未來17年的市場供應,基本上與2018年的市場持平。

舊改新規出來後,業內有兩種聲音。一種是看漲深圳樓市未來的發展前景,一種是看跌深圳樓市前景。

看跌的邏輯如下:深圳房價的高企,是因爲可供開發土地的稀缺,以及深圳的城市地位決定的。在土地寸土寸金的深圳,大量土地建設成保障性住房後,大大增加了市面上的住房供應,對當今的深圳樓市造成大量抽血效應,大量剛需轉向保障性住房,公租房大量面市之後,租房就成了買房之外的可能性選擇。大量保障性住房的供應,完全不影響市場是不可能的,最大影響就是偏遠的低端產品,品質差不多,地段差不多,房價卻具有較大差距,低端產品將受到一定衝擊。尤其以深圳市委常委、副市長張思平先生爲代表,預測三年內深圳房價需要下降大約40%,看空深圳樓市的情緒不斷高漲。

看漲深圳樓市的邏輯則是:未來可供開發的土地中,60%用於保障性住房後,可供買賣的商品房市場越來越小,商品房的稀缺性更加彰顯。最大的影響就是地段偏遠,配套不夠完善的項目。對於中心地段,地鐵樓盤、名校盤,影響十分有限。而且保障性住宅與商品房的市場,本來就不能混淆,這是兩個完全不能等同的市場,只有保障性住房制度完善了,我們才能期待商品房市場更加市場化,宏觀調控手段越少。舊改新規只是深圳爲了:確保完成保障性住房計劃的一個舉措,它仍屬於二次房改範疇的內容

當下的樓市,在利率連續下降、調控逐步鬆綁等利好疊加的情況下,也有股市牛市擡頭分流資金、房產稅加快、M2增速下降、置業者買房觀望等利空因素對衝,樓市早已進入到下半場,牛市早已一去不復返,目前最多隻能算作正常市。舊改新規的出臺,告訴我們,閉眼買房投資都能賺錢的時代,可能已經遠去,只有投資中心區、地鐵盤、名校盤,纔可能是未來的投資贏家。

在當下的環境下,在買房與觀望中如何做選擇是大多數購房者兩難的選擇,房產大象傾向於2019年出手購買住房。與以往不同的是,我們在置業過程中,需要多做比較,不要盲目跟風。目前唯一的風險來自於利率的連續下調,當下出手置業,上浮的比例將在長時間內維持,如果等到利率回到基準以下之後,也許會是最佳出手時機。

房產大象視頻自媒體

FCDX2016

作者/端木

引用請註明出處來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