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我來談談。冷戰時期兩德是對抗前沿,而兩德邊界就是東西方的分界線,大家都知道分隔東西柏林的柏林牆,被視為冷戰鐵幕的象徵,但可能很多人都不清楚,其實在兩德邊界上同樣也有一道真實存在的鐵幕,將邊界封閉,阻止邊界兩側的人員通行,這就是東德方面建立的邊界圍欄系統。在冷戰時期,兩德邊界也被稱為德國內部邊界,自從東西方關係惡化,兩德對立嚴重後,東德於1952年在蘇聯的授意下關閉兩德邊界,並開始在邊界上構築邊境防禦設施,包括金屬柵欄、圍牆、帶刺鐵絲網以及其他障礙物,很多邊界上的村莊被一分為二,製造了很多家庭分離的悲劇。隨著時間推移,東德方面不斷加強、完善邊界障礙設施,逐漸形成了冷戰時期最嚴密的邊界防禦系統。

一段完整保存至今的兩德內部邊界圍欄系統,清晰地顯示了其防禦設施的層次:由左至右分別為邊界主圍欄、反車輛壕溝、控制帶和巡邏通道。

德國內部邊界從波羅的海沿岸兩德交界處一直延伸到兩德與捷克斯洛伐克邊界交界處,全長1381公里,從20世紀60年代末開始,東德方面在內部邊界上建立了一套被稱為「現代圍欄」的邊界防禦系統,它由多個層次的邊界障礙帶組成。首先,自邊界向內陸延伸5公里的範圍內全部列為限制區,靠近限制區的人員和車輛都受到監控,限制區內的邊界居民也都在邊防部門的嚴密監控下。據統計,限制區佔用的土地面積達6900平方公里,佔東德領土總面積的6.3%;其次,在距離邊界線500~1000米處設置一道高2米、帶有電子感測器的鐵絲網圍欄,被稱為電子信號圍欄或內陸圍欄,這道圍欄東側為限制區,西側為安全區,實際上就是邊界禁區,除了邊防軍之外,普通人未經許可禁止進入安全區,如果違規將立即被逮捕。電子信號圍欄的電子感測器會在有人觸碰或試圖破壞圍欄時發出警告信號。再次,電子信號圍欄到邊界主圍欄之間的地帶就是整個邊界防禦體系的核心地帶,佈置了多層防禦體系,由內至外分別為巡邏通道(供邊防軍車輛和人員巡邏)、控制帶(寬約6米,其中的地面鬆軟平整,一旦踏入就會留下足跡,邊防軍有權射殺擅自進入控制帶的可疑人員)、反車輛壕溝或反車輛障礙、邊界主圍欄(高約3.2~4米的鋼絲網柵欄,由水泥柱和難以割裂的鋼絲網構成,個別地段會設置雙層圍欄,並在圍欄中間設置雷區,此外主圍欄上還會佈置帶有定向裝置的反人員殺傷雷)。主圍欄之外到兩德真實邊界之間是無人區,會樹立邊界標識和警戒標誌。除了上述設施,在安全區內每隔一段距離都會建立哨塔,加強邊界監視,還會佈置軍犬,邊防部隊日夜巡邏,防止任何越界行為的發生,敢於冒險者大多會被逮捕甚至被當場擊斃。

兩德邊界圍欄系統示意圖:1、兩德實際邊界 2、西德警示標誌 3、東德邊界界標 4無人區 5、切斷道路的壕溝 6、邊界主圍欄 7、邊界大門(通常關閉,只有維護圍欄時開啟)8、雙層圍欄的中間地帶,可能有雷區9、反車輛壕溝或障礙 10、控制帶 11、巡邏通道 12、照明燈柱 13、BT-11型哨塔 14、混凝土觀察地堡 15、指揮所型哨塔 16、BT-9型哨塔 17、警戒犬 18、電子信號圍欄 19、村莊附近的混凝土障礙牆 20、沿電子信號圍欄設置的泛光燈 21、電子信號圍欄大門 22、安全區通道檢查站

東德不惜花費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在德國內部邊界和東西柏林邊界上構建冷戰時期最為嚴密的邊境防禦體系,其最主要的目的是阻止本國公民大量逃往西方。據不完全統計,從1945年二戰結束到1961年柏林牆修建之前,大約有370萬人以各種方式離開蘇佔區/民主德國,其中經西柏林前往西方的人有250萬人。在德國內部邊界被全面封鎖後及柏林牆修建後,正如東德所期望的,大規模的逃亡行動基本上被杜絕了,從1961年8月到1962年底,外逃人數為14268人,相比之下僅在1961年5、6月間就有超過36000人逃入西柏林。雖然在20世紀60年代,德國內部邊界上的圍欄系統還存在很多漏洞,但隨著邊界防禦設施逐漸加強,逃亡人數逐年下降,到1964年有3155人外逃,到1972年降至2699人。到20世紀70年代中期,試圖穿越邊界已經成為一件極端危險的事情,逃亡人數大幅減少,在1976年邊界圍欄系統進行改進強化後,當年的外逃人數跌至969人,到1985年僅有160人成功逃往西方。還有很多人在試圖越境時被打死,據不完全統計,在冷戰期間至少有900人在柏林牆和內部邊界上被邊防軍擊殺。

面對這樣嚴密的邊界防禦系統,普通人早就望而卻步,哪裡敢於跨越邊界呢?


東德是當時蘇東陣營中的佼佼者,從建立之初,就因為距離西方太近,被賦予了櫥窗的功能,要向西方世界展示天堂的優越性。

1949年,聯邦德國(西德)、民主德國(東德)分別成立。

從1945年開始,東德地面上的人就紛紛去往西德地面,起先大多是有錢人,藝術家、科學家、教授、醫生之類的,他們的思想很難被統一,東德地面上的統治者覺得這幫人走的好,應該鼓勵,這樣會有利於未來國家的管理。

隨著時間推移,技術人員、工人也開始不斷流向富裕一些的西部,已建國的統治者面子上有些掛不住了,天堂裏太空空蕩蕩也不好看呢。

1952年,東德當局開始構建東西邊境隔離牆,結果經過這道1400公里的隔離牆的確麻煩了許多,但每年去往西德的人數仍不見減少。

那是因為還有個豁口,就是西柏林。

西柏林的地理位置在東德境內,德國戰敗後,把這個國家分成四塊,東邊一塊蘇聯人扶持建立了東德,西部美英法管理的三塊合併成立了西德。在東德首都柏林城中,由於當年這也是第三帝國首都,政治地位重要,四方也分區佔領,蘇聯佔據的東柏林後來成為東德首都,美英法三區合併為成為西柏林,成為事實上的西德飛地。

西柏林這塊飛地的存在,是很扎蘇聯人的眼核的,於是就在兩德分別建國之前,蘇聯人很想收回來,便搞了一次大封鎖,西柏林通往外界的水路陸路全被封死,試圖逼迫西方世界就範,乖乖滾蛋。美英不離不棄,反而上演了一場華麗麗的柏林大空運,在一年的封鎖期內,利用空中航線運送了二百三十二萬六千多噸物資,救了西柏林二百多萬市民的命,也宣示了堅決不滾蛋的決心。

兩德分別建了國,東德幾年後也建了邊境隔離牆,但西柏林這邊,由於當年蘇聯人搞封鎖也沒封鎖住,改變了鬥爭策略,要把東柏林建設成最美麗的窗口,最吸引人的天堂,來顯示己方制度的優越性,所以一直沒再實行封鎖西柏林的方法。

所以東德各地的人們始終有條去往西德的路徑,那就是堂而皇之的到達西柏林,把那裡作為前往西德的跳板。

這樣跳啊跳啊的,直到1961年,東德政府實在承受不住了,建國12年,人口已經流失了270萬,這種流失速度,使得他們的一千七百萬國民到下世紀初就被清零了,他們管理的天堂將徹底成為無人區,我們還統治誰去,太可怕了!

1961年8月12日半夜,東德軍民在西柏林和東柏林之間,開始拉起一道91英里(155公里)的鐵絲網,這是1.0版本的柏林牆。

過了幾天,開始建成更為堅固的隔離牆,這是2.0版本。

1965年,3.0版本,鋼筋混凝土牆。

1975年開始,4.0版本開建,堅固程度可比馬奇諾防線。

柏林牆和1400公里的東西邊境隔離牆基本擋住了東德人口的西向流動,但沒擋住西柏林的廣播電視信號,沒有來得及前往西柏林的東德人民還是能通過這種方式得知一牆之隔的人的生活方式,這讓他們中的很多人選擇鋌而走險。

第一個嘗到成功滋味的是東德士兵康拉德舒曼,那天是1961年8月15日,他背著步槍跳過了鐵絲網路障進入西柏林,這張照片傳遍了全世界。

之後就是各種客車、卡車、裝甲車、小轎車沖關。

藏在小汽車內部混出關卡。

潛水艇、熱氣球上陣。

下水道、地道、河道逃亡。

從樓房上往下跳。

最簡單原始的是用兩條腿。

以上方式在柏林牆屢次升級後危險係數倍增,所以大部分還是通過曲線救國方式,輾轉他國,這些方式適應於那些有門路和有財路的人士。

不管通過哪種方式,東德的人口在柏林牆建起的這段28年的光陰裏,持續而緩慢的減少。

柏林牆真正開放之前的當年(1989年)夏天,匈牙利開放了與奧地利的邊界,消息傳到東德,東德人蜂擁而至,通過東德——匈牙利——奧地利——西德的路徑大量逃亡,這也是促使東德最終打開柏林牆的原因之一,1989年11月9日,這堵牆終於再也擋不住來自天堂的如潮人羣,再也沒有守衛者敢於射擊本國的民眾。這二十八年中,有名有姓的死在柏林牆下的有136人,除了堅固的牆,東德還輔之以高壓電、地雷、槍擊的方式控制國人遷徙。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