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 古代文学

一、文学流派或团体的归类

二、主要文学创作基本特点归类

……

六、古代文学各章精华

……

……

……

宋代文学

第一章 宋代文学概说

第二章 宋初诗文革新运动

第三章北宋前中期的词

第四章 柳 永

第五章 欧阳修与北宋中期的诗文革新运动

第六章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续)

第七章 苏 轼

……

……

……  

第十九章 南宋后期的诗歌

第二十章 宋代话本

元代文学史

元代社会的特点及其对文学发展的影响。疆域辽阔,经济繁荣,俗文学兴盛,民族压迫,矛盾尖锐,反抗意识强烈,文士落魄,转向通俗文学创作。多民族杂居,各民族文化融合,形成元代文学独特的风格。

第一章:元代文学概述

元代文学的主要形式是元曲,元曲分杂剧和散曲两种,杂剧是戏剧,散曲是清唱曲。元曲流行的区域主要在北方大都一带,故也称北曲。元杂剧的前期作家主要有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白朴、纪君祥、康进之等,后期作家主要有郑光祖、乔吉等。

在元代南方还流行著另一种戏曲形式——南戏。它是由南方语言和南方音乐组合而成的戏曲样式,最初流行于浙江温州一带,称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著名的南戏为高明的《琵琶记》。

散曲是元代出现的新诗体,分小令和套数两种。小令是单支曲,套数是由两支以上宫调相同的曲子联缀而成的组曲,也称套数、散套。散曲的前期作家主要有关汉卿、白朴、马致远、张养浩等;后期作家主要有张可久、乔吉、睢huī景臣等。

元代诗文从总体上走向衰落,元诗以宗唐为主,但亦受宋诗的影响。前期作家主要有刘因、卢挚、赵孟兆页 等;后期作家主要有萨都剌là/lá、杨维桢、王冕等。元词亦呈衰落的趋势。

元词人多宗宋词,大致可分为宗苏轼、辛弃疾和宗周邦彦、姜夔两派,前者以刘因、萨都剌为代表;后者以张翥zhù为代表。元代散文主要以唐代的韩愈和宋代的欧阳修为学习对象,代表作家有姚燧suì、虞集等。

第二章 元杂剧的渊源、形成和体制

第一节 元杂剧的历史渊源和形式

元杂剧是在宋杂剧、金院本的基础上,吸收诸宫调等说唱文学的成就而形成的成熟的戏剧形式。

第二节 元杂剧的体制特点

(一)剧本结构:一般分为一剧四折一楔子,剧末附「题目正名」。

(二)演唱体制:用北方歌曲演唱,流行的宫调有五宫四调。

(三)脚色:分为旦、末、净、杂四大行当。

(四)宾白:剧中称为「云」,指剧中人的说白。有韵白和散白两类,韵白为诗句,散白为散文。

(五)科范:剧中称为「科」,指演员的做工、武打、歌舞等表演,

第三章 关汉卿

第一节 关汉卿的生平和创作

关汉卿是元杂剧的奠基人,为元代剧坛的领袖。号已斋叟, 他博学多才,性格倔强而滑稽,以玩世不恭的生活态度表示对现实黑暗的反抗。代表作为悲剧《窦娥冤》、喜剧《救风尘》、历史剧《单刀会》。

第二节 悲剧名作《窦娥冤》

一、剧作的题材来源:

从古代流传的「东海孝妇」的故事演化而来。

二、剧情梗概和脚色扮演:

通过窦娥幼年被卖作童养媳,成年后被流氓欺负,陷入冤案而被杀害的悲剧故事,揭露了元代高利贷盛行、恶势力猖獗jué、吏治腐败的黑暗现实。而以窦娥临刑发出三桩誓愿,死后鬼魂报仇的方式,表现了元代下层人民反抗压迫、要求政治清明的呼声。

窦娥的形象分析:

(1)是中国封建社会被压迫妇女的典型,一个悲剧形象;

(2)是遵守封建道德,尽孝守节的本分善良的妇女形象;

(3)是反抗封建压迫、富有斗争精神的形象。

三、艺术特色

(1)剧作结构:一人一事,主干突出,详略得当;

(2)戏剧冲突:在正反面人物的尖锐冲突中塑造鲜明的正面人物形象;

(3)语言特色:关汉卿为本色派语言大师,此剧的语言既然质朴自然,又酣畅泼辣,体现其大师风格。名曲有第三折 [滚绣球]。

第三节 喜剧《救风尘》

主题思想:

剧作通过花花公子周舍欺骗、虐待歌妓宋引章,赵盼儿以「风月」手段回击周舍,解救受难姐妹的故事,揭示了元代妓女的不幸命运,表达了元代人民反抗强暴的理想和愿望。

赵盼儿形象的分析:

(1)饱经风霜,世故机智;

(2)侠义心肠,仗义救人;

(3)泼辣豪放,出语痛快。

艺术特色:

(1)勾栏喜剧:剧中的主要人物为妓女、嫖客,赵盼儿战胜周舍用的是打情骂俏的「风月手段」,具有青楼调笑的作风;

(2)语言特色:质朴自然,泼辣明快。

第四节 历史剧《单刀会》

主题思想:

通过蜀汉关羽单刀赴东吴鲁肃之会,宣扬汉室为正统的观念,塑造关羽英武的民族英雄的形象,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反抗元蒙统治者的民族情绪。

人物形象分析:

(1)关羽:对大汉赤胆忠心,大智大勇,为富有民族气节的英雄形象;

(2)乔公:对汉朝怀有浓厚的感情,反对战争,渴望和平,欣赏关羽的英武过人;乔公和司马徽都是衬托关羽的人物。

第五节 历史剧的特色

(1)改造史料,借古讽今;

(2)改造史料,突出主要历史人物关羽的形象;

(3)用铺垫和渲染之法塑造人物;

(4)语言刚劲有力,融入诗词。

第六节 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

一、善于塑造不同身份性格的鲜明人物形象;

二、戏剧结构多为一人一事,主脑清楚;剧情发展迅速,又曲折多变;

三、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塑造人物。四、本色自然的语言特色。

第四章 王实甫

王实甫的生平和创作:王实甫,名德信,字实甫;一说名信,字实父。大都人。《西厢记》为其代表作。一部爱情戏的杰作。

创作主题:

《西厢记》结尾曲词:「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是该剧的点睛之笔。传统的封建婚姻讲究门当户对、父母之命,金钱权势是婚姻的基础,父母作主是婚姻的缔结方式。而此剧强调婚姻的基础是「有情的」,而不是「有钱的」、「有权的」,而「有情」只能由婚姻双方的当事人才能完成,这样,就将婚姻的决定权从局外人手里夺回到当事人的手里,具有鲜明的反封建婚姻的色彩。

人物形象分析:

张生:志诚种——忠于爱情,将爱情置于功名之上。 才气与勇气——追求爱情和解决危难果断、机智、大胆。傻角——软弱、忠厚、傻气。

莺莺:美丽而多情——离经叛道,不满父母包办的婚姻,追求理想 爱情。内热外冷—受封建礼教约束,感情丰富而外表贞静,常有「假意儿」。

红娘:富有正义感——不满老夫人的背信弃义,同情崔、张为爱情 而苦恼,成人之美。 机智——巧妙帮助崔、张,反驳老夫人的责骂。 泼辣——尖锐批评张生、莺莺的缺点,嘲讽郑恒配不上莺莺。

王实甫为元杂剧文采派的代表作家,其剧作语言被朱权的《太和正音谱》称为「如花间美人」。

历史地位:

王实甫的《西厢记》杂剧是元杂剧对后世剧坛最有影响的作品,它所宣扬的反对封建婚姻、争取爱情自由的思想,成为后代爱情作品的精神源泉。它与明代的《牡丹亭》、清代的《红楼梦》被称为中国文学史中三大爱情作品,具有里程碑式的历史地位。

第五章 元代前期剧坛

第一节 白朴与马致远

白朴与马致远是元代前期剧坛地位仅次于关汉卿和王实甫的重要杂剧作家,与关汉卿和元代后期杂剧作家郑光祖合称「元曲四大家」。白朴,字仁甫,号兰谷,《墙头马上》、《梧桐雨》。《梧桐雨》取材于白居易的叙事长诗《长恨歌》,写安史之乱中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故事。

主题思想:

与白居易《长恨歌》著重歌颂李杨爱情不同,此剧一方面表现唐明皇对杨贵妃的深切爱恋,一方面又不回避他父纳子妇、杨贵妃与安禄山有私情的丑闻;而且,更著重批判他对安禄山养虎为患的昏庸误国。

因此,此剧并非纯以歌颂爱情为主题,而是著重表现一种对国家兴亡原因的反思。联系白朴幼年逃难的经历、刘祁《归潜志》中金章宗纵容悍将胡沙虎、金哀宗在蒙古军攻汴京时逃难归德的史实,此剧显然是以古讽今,表达白朴在国破家亡后的沧桑之感。

艺术特色:

(1)社会悲剧:此剧颇为符合西方悲剧的概念,主人公为贵族(皇帝),在各种社会因素的作用下,一步步走向衰亡。剧作结局凄凉,打破元杂剧大团圆结局的惯例;

(2)典雅而富有文采的语言。

《墙头马上》以白居易的乐府诗《井底引银瓶》为素材,写李千金和裴少俊的爱情故事。

主题思想:

通过李千金和裴少俊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歌颂了青年男女自主婚姻的合理性,猛烈抨击了以裴行俭为代表的封建卫道士,表现了元代青年追求理想爱情与个性解放的思想。

马致远号东篱,大都人《汉宫秋》是其代表作。历史剧《汉宫秋》写昭君出塞的历史故事。艺术特色:(1)抒情悲剧。(2)典雅酣畅的语言特色。

第二节杨显之和康进之

一、杨显之和《潇湘雨》 杨显之,时称「杨补丁」。是元杂剧本色派的作家之一。今存剧目8种,剧本二种,《潇湘雨》为其代表作。

二、康进之和《李逵负荆》李逵形象的分析:(1)憨厚直率,热爱梁山事业,也爱梁山的一草一木。(2)疾恶如仇,鲁莽急躁。(3)知错能改,真诚正直。

第六章 元代后期剧坛

郑光祖,字德辉,平阳襄陵(今山西临汾)人。是元代后期重要的文采派作家之一。是「古杭书会」的领袖人物。《倩女离魂》是其代表作。《倩女离魂》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取材于唐代陈玄祐的传奇小说《离魂记》。

主题思想:

通过对张倩女为追求爱情幸福而灵魂离开躯体的描写,说明封建礼教可以限制青年的行动,却无法拘束他们追求自由幸福的思想和愿望。并否定了门第观念和喜新厌旧的思想。

张倩女形象的分析:

(1)大胆反抗封建礼教,热烈追求自由幸福——灵魂离开躯体,追随王文举;

(2)有沉重的精神负担——担心母亲悔婚,王文举得官后易妻。

其他后期杂剧作家:

一、乔吉一名乔吉甫,字梦符,《两世姻缘》为其代表作;

二、秦简夫秦简夫,大都人,流寓杭州。《东堂老》为其代表作;

三、无名氏的《陈州粜米》是元代包公戏中的优秀作品。

第七章 元代散曲

第一节 散曲的兴起和体制特点

一、什么叫散曲

散曲是在元代出现的新诗体,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歌形式,因多用北方歌曲演唱,也叫北曲。散曲小令也叫街市小令、叶儿。

二、散曲的来源和兴起

(1)宋词。(2)诸宫调。(3)北方民歌。

三、散曲的体制和特点

(1)分为小令和套数两大类,小令只有一段,句句押韵;套数又称套曲、散套,由同一宫调的数支曲组成,一韵到底,有尾声,但不必句句押韵;

(2)在小令和套数之间有带过曲,为小令的变体,用同一宫调的二至三调;

(3)多用衬字;

(4)无入声;

(5)抒情直露。

四、元散曲作家的流派和分期

元散曲的流派大致分为豪放与清丽两大流派。豪放派以马致远为首,其他作家有张养浩、贯云石等。清丽派以张可久为首,其他作家有白朴、乔吉等。

元散曲前期的创作中心在大都,主要作家有关汉卿、王和卿、马致远、白朴、卢挚zhì、张养浩等,以马致远的成就为高。元散曲的后期创作中心在杭州,主要作家有张可久、乔、贯云石、睢景臣等,以张可久的成就为突出。

第二节 元代前期散曲

一、马致远的散曲

马致远在元代被誉为「曲状元」,有散曲集《东篱乐府》。马致远的小令名作为《[越调] 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这首小令连用名词,描画出一幅萧瑟悲凉的秋景图,篇末画龙点睛,点明游子思乡的主题。全曲情景交融,富于诗情画意,有唐诗的韵味,故备受称赏。

马致远的套数名作为《[双调] 夜行船?秋思》,写作者愤世嫉俗的情怀,对隐逸生活的歌颂。

艺术特色:

(1)感情强烈,表现酣畅,多用感叹句、反问句。

(2)善用鼎足对和博喻。

(3)语言明快宏放,雅俗兼备,体现出豪放派散曲家的特色。

二、张养浩的散曲

张养浩,字希孟,号云庄, 代表作为《[中吕]山坡羊?潼关怀古》,作者从沿途景色勾起思古之情,追昔抚今,结句点题:指出历代王朝的兴亡,都是建立在人民苦难的基础上。

在艺术上,此曲寥寥数语,高度概括,精警深刻,尤以结末的对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为影响深远。另外,全曲气势雄浑、语言刚劲,也体现了张养浩作为豪放派散曲家的特色。

第三节 元代后期散曲

一、张可久的散曲

张可久,字伯远,号小山,庆元(今浙江宁波)人。他与马致远被誉为「元曲双璧」。有散曲集《小山乐府》。张可久的散曲名作为套数《[南吕] 一枝花?湖上晚归》,描写作者携美人游西湖的赏心乐事,寄托隐者流连湖山的高雅情趣。

艺术特点:

(1)营造清雅的意境;

(2)化用前人诗词名句;

(3)语言清丽文雅,善用对句和鼎足对,体现出清丽派散曲家的特点。

二、睢景臣的散曲

睢景臣,字景贤,扬州人。代表作是《[般涉调] 哨遍?高祖还乡》套曲。这首套曲通过村民嘲讽汉高祖刘邦还乡时的装腔作势,揭露他的丑恶老底,表现出对封建皇权的极度蔑视;实际上是借古讽今,讽剌元蒙统治者每年耗费巨资回东北祭祖,反映出作者的民族情绪。

第八章 宋元南戏

第一节 南戏的概述及其体制

什么叫南戏?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亦简称戏文,是宋元时用南方歌曲演唱的戏曲形式。它最初流行于浙东温州(永嘉)等地,故亦称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

南戏现存的作品 主要有:《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元末明初四大传奇,高明的《琵琶记》。

南戏的体制:

(1)结构:以出为单位,可十几出至几十出。第一出为副末开场介绍剧情,从第二出开始才是正戏;

(2)音乐:以南方歌曲为主,有入声。曲片语织一般有引子、过曲、尾声。

(3)演唱:各个角色均可演唱,还可合唱、伴唱。

(4)脚色:生、旦、净、丑、末、杂。

第二节 高明与《琵琶记》

一、高明的生平和创作:

高明字则诚,号菜根道人。作品有南戏《琵琶记》。

主题思想:

《琵琶记》取材于宋代南戏《赵贞女蔡二郎》,但作者在用现实主义手法描写这个悲剧故事的时候,客观上揭示了科举制度对人们的伤害,统治阶级的专横不法、官场的贪污给人们带来的深重灾难;歌颂了劳动人民善良、坚忍、互助友爱的美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艺术特色:

(1)悲剧特色:善于塑造苦境,抒发苦情,以情动人。主要以苦境苦情塑造赵五娘历尽苦难的悲剧形象。

(2)双线结构,交叉发展,对比映衬。语言特色:以质朴自然为主,兼有文采之美,兼顾不同人物的身份和具体环境。

第九章 元代诗文

元代诗文从总体上走向衰落,但仍在继承唐宋诗文的基础上继续发展。

一、刘因的诗和词:刘因,字梦吉,号静修 是著名的元代理学家。诗作多沉痛的故国之思。在诗歌艺术上受元好问影响,风格豪健而沉郁。

二、萨都剌的诗和词:萨都剌为元代最杰出的少数民族诗人,风格既刚健俊爽而又清丽婉转。其诗《芙蓉曲》为乐府诗,原诗题下有「兼善状元御史」六字。

明代文学

第一章 明代文学概述

根据几种目前通行文学史的分期方式,我们可以大致将明代文学划分为三个时期:即前期、中期和后期。

前期为从明初到成化年间,约一百年。这一时期的文学成就不高,诗歌方面的代表人物主要有高启、宋濂和刘基等人,这些人经历了元末战乱,作品较有现实内容;其后出现了歌功颂德的「台阁体」,以杨士奇、杨荣、杨溥为代表。

在小说方面出现了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与施耐庵的《水浒传》。文言短篇小说的创作则以瞿佑的《剪灯新话》与李昌祺的《剪灯余话》为代表,主要上承唐人传奇笔法而少创变。戏曲的创作则落入低潮,仅有邱濬jùn/xùn、邵璨等人可以一提,然其皆以剧载道,殊无艺术感染力。

中期从成化末年至隆庆年间,约一百年。这一时期,先是在苏州一带出现了以唐寅yín、祝允明为首的「吴中四才子」,同时在京城出现了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他们都提出了复古的口号,比如「前七子」提出「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主张,给予台阁体文风以沉重打击。

此后又出现了以唐顺之为首的「唐宋派」(著名散文家归有光即被划入此派)和以王世贞、李攀龙为首的「后七子」,均带有复古倾向。这一时期戏剧的创作开始走出低谷,出现了徐渭的《四声猿》以及梁辰渔的《浣纱记》,后者专为当时经魏良辅改良的昆腔而创作。著名的长篇小说《水浒传》在这一时期开始流行,神魔小说《西游记》亦于此时问世。

后期为万历至明亡,约七十余年。这一时期,戏曲创作进入丰收期,汤显祖陆续完成其包括《牡丹亭》在内的「临川四梦」四部剧作。与此同时,也出现了沈璟、王骥德等对戏剧进行理论探索的文人。小说创作在此时也进入高潮,长篇人情小说《金瓶梅词话》、《醒世姻缘传》及神魔小说《封神榜》等先后问世。

在白话短篇小说方面,则有冯梦龙的「三言」与凌蒙初的「二拍」等相继刊刻流行。诗歌方面则主要出现了以「三袁」兄弟为首的「公安派」和以钟惺、谭元春为代表的「竟陵派」,提倡一种「独抒性灵」或「深幽冷峭」的风格。

晚明时期又出现了一种抒写情性的短小散文——小品文,其代表作家有「三袁」和张岱等人。(此概述参考了以下两种文学史: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

第二章 《三国演义》

一、《三国演义》的成书、作者及版本

三国故事自晚唐时即已开始流传于民间,至宋时尤盛,金元杂剧中亦多演绎之。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日本学者发现了元刊《三国志平话》,从这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后来的《三国志通俗演义》的基本轮廓。

经过前辈学者的研究,《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成书过程基本上为人们所了解:即它是在民间的三国故事、戏剧以及正史资料的基础上经过罗贯中的整理、加工而成。罗贯中是元末明初人,大概是一个不太得志的下层文人。《三国志通俗演义》现存最早版本是嘉靖本,以后各种本子都是在其基础上加以更动。

明末时出现了一个所谓的「李卓吾评本」,将嘉靖本的回目予以合并,并加入批语。清代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冈父子则对此书加以整理,删掉了原来的评语后自行加批;其次又对该书的文字和情节都作了一些更动,这使原书的艺术性有所提高,但思想主题亦偏离原著,比如历史宿命感、历史循环论与正统观念的加强,对「忠」这一君臣伦理的宣扬盖过原书对「义」的强调。

二、《三国演义》的主题及艺术特色

关于《三国演义》的主题长期以来有各种不同的观点,比如封建正统说、拥刘反曹说等。这些说法都从各个不同的侧面发掘了这部小说的思想内涵。但是纵观全书,小说中除了对正、邪的截然区分,对忠、义等伦理价值的宣扬之外,实在很难说还有什么集中的主题思想。

在这部小说中,作者主要是描述了一个历史过程中的风云变幻,反映了政治与军事斗争中的波谲jué云诡,从一个更高的立场来表达对历史沧桑的咏叹。书中最为吸引人的部分也都是对政治军事谋略铺排描写,和对智慧与勇敢类型人物的集中塑造。

比如对赤壁之战的描写即体现出很高的叙事技巧(可参看林庚先生《中国文学简史》中的分析),对诸葛亮、赵云、关羽、曹操、周瑜等人物的塑造也十分成功。但书中对许多小规模战争或战斗的描写却之失简单和草率,对人物的性格塑造也有脸谱化、平面化的倾向,某些人物性格特征则有夸张过头的嫌疑。对此,已有许多学者指出,不必赘述。

第三章 《水浒传》

一、《水浒传》的成书、作者及版本

《水浒传》成书的情形有类于《三国演义》。北宋末年发生了以宋江为首的武装起义,虽然起义最终被镇压下去,但关于这次起义的各种传说却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到宋元之间的《大宋宣和遗事》中已经具备一个后来水浒故事的轮廓。元代戏曲中数量众多的水浒戏说明这一时期水浒故事日趋发达。

到元末明初先由罗贯中将传说、戏曲中的水浒故事综合、加工成一个本子,其后施耐庵对这个本子加以完善而成《水浒传》。《水浒传》的版本大致可以分为繁本和简本两个系统,现在一般认为繁本先出。此系统中所知之最早版本是《忠义水浒传》一百卷;其次则有嘉靖间郭勋所刻百回本。

现存较完整的百回本则有天都外臣序本。繁本中还有一种袁无涯所刻一百二十回本,但内容有所增饰。明末金圣叹又将繁本删削成一个七十回本,保留了最精彩部分,成为最流行的一个本子(以上参考章培恒主编《中国文学史》)。

二、《水浒传》的主题及艺术特色

《水浒传》是一部表现一百零八位好汉聚义梁山、替天行道的英雄传奇。这些人走上反抗道路的共同原因在于官府的黑暗,所以他们反抗的对象也主要在于权豪势要。其次,梁山好汉聚义的一个共同基础还在于侠义精神的感召,这便使梁山的英雄群体具有一种强烈的精神魅力。

另外,替天行道的主张也体现著黑暗政治中一种行动理想,并为他们的反抗提供了合法性。而反贪官不反皇帝的反抗方式与最终的招安结局固然说明了这种反抗的不彻底性,同时也表明了一种叙事策略(为了小说能够顺利地流传)。

这部小说在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历来受人称道:首先,是其叙事及结构之精妙,对此金圣叹在其《读第五才子书法》中有精辟阐说;其次,是书中众多英雄性格的成功塑造,正所谓「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第三,是小说强烈的情节性,让人在阅读中获得欲罢不能而又痛快淋漓的审美感受;第四,是小说的语言生动活泼,极具表现力,堪称古典白话小说中的一个典范。

当然,这部小说在结构上不够浑融紧密,各个不同人物的经历在小说中处于相对独立的状态,不过对于早期长篇小说来说,这种缺陷似乎是难免的。

第四章 《西游记》

一、《西游记》的成书、作者及版本

《西游记》跟《水浒传》一样,也是在历史与传说的基础上经文人编撰而成。唐代僧人玄奘赴天竺取经乃实有其事,后来玄奘弟子根据其口述先后撰成《大唐西域记》和《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两部传记作品。此后关于取经的传说开始在民间流传,大约晚唐五代时期出现了《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一书(关于此书的成书时代有不同看法,此处取李时人、蔡镜浩说),此书已初具《西游记》轮廓。

到宋元时期又出现了许多与取经故事有关的戏曲。至元末明初则出现了比较完整的《西游记》一书(取鲁迅、孙楷第先生之说),但此书仅有片段佚文保存在《永乐大典》中。《西游记》的版本流传情形比较复杂,若概而言之则有:明代金陵世德堂刊本(为现存最早刊本)及李卓吾评本——此二本均无「陈光蕊赴任逢灾」一回;至清人刊《西游证道书》一百回,乃增第九回,遂成定本。

关于此书作者,先有邱处机之说,后有吴承恩之说,然后说亦迭遭质疑,其作者归属竟成悬案。(以上参考史铁良《明代文学研究》一书)

二、《西游记》的主题及艺术特色

关于《西游记》的思想主题,长期以来歧说并出,这从一个侧面说明这部小说内涵之丰富性。诸说之中似以游戏之说出现较早、亦更切近题旨。清人焦循《剧说》中云:「此特射阳游戏之笔,聊资村翁童子之笑谑,必求得修炼秘诀,亦凿矣。」鲁迅先生上承其说,更进一步指明游戏之中又兼以讥讽当时之世态(以上参考史铁良《明代文学研究》一书)。

林庚先生则又创新说,认为《西游记》的成功在于其童话般的活泼自由精神,其喜剧性也来源于这种童话性。并认为这种童话性乃是时代思潮(如李贽的「童心说」)在文学中的一种反映。这种观点可谓抓住了《西游记》艺术魅力的本质。

此外,本书的成功还在于塑造了孙悟空和猪八戒这两个成功的人物形象。关于孙悟空形象的来源学界有过长期争议,主要有来源于印度史诗、来源于本国神话与来源于二者之综合三种观点。

印度故事对中国小说之影响在六朝小说中已见端倪,至于猿猴变化的故事在六朝至唐代小说中都不乏其例。其次,唐代小说中还有大量表现精怪变异题材的作品,这些都有可能成为孙悟空和其他精怪形象的艺术渊源。此外,《西游记》以一个旅行(或历险)的框架结构全书,这种结构方式在世界文学中也具有一定代表性。

第五章 《金瓶梅》

一、《金瓶梅》的作者、成书年代及版本

《金瓶梅》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描写人情与日常生活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开拓了中国古典小说的新纪元。但是这样一部重要作品却还存在著许多未解之谜:

首先是,它的作者「兰陵笑笑生」到底是谁?这个问题从明代以来已经有了多个答案,比如王世贞、屠隆、李开先、李渔、冯梦龙、汤显祖、贾三近等。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说法得到学界的普遍认同。另外也有一些学者提出,《金瓶梅》是在民间说唱文学的基础上由某个文人整理写定的。

这个说法虽然可以找到许多文本上的证据加以支持,但是文本之外的证据却很少,对于一部百万字的长篇小说,如果其中的故事曾在民间流传过,可我们却几乎看不到多少文献上的记载,似乎不可想像(这跟《水浒》和《三国》的情形实在相去甚远)。

其次,象《金瓶梅》中所描写的这种平凡、琐碎的日常生活,似乎也不太适合于在说唱文学中予以表现。关于《金瓶梅》的第二个未解之谜是其写作年代,到目前为止,主要有嘉靖和万历两说。明人笔记中首先提出此书出自嘉靖间大名士之手,至郑振铎、吴晗等人始提出万历说,迄今未能趋于一致。

《金瓶梅》刊刻之前已有抄本在社会上流传,其初刻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现存最早的刊本《新刻金瓶梅词话》(1932年在山西发现)乃据初刻本翻印;明末崇祯年间所刻之《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梅》则经过删削和修改,尤其是第一回作了很大改动,这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这部书的主题。

另外一个重要的本子乃清初康熙年间刊行的《皋鹤堂批评第一奇书金瓶梅》,此即张竹坡评本。此外清代还出现了一些其他删改本,然多背离原著甚远。

二、《金瓶梅》的主题、艺术特色及影响

《金瓶梅》乃是以《水浒传》中武松杀嫂一段情节作为整体叙事框架而发展起来的一个长篇巨制,虽然小说中的时代设定在北宋末年,但其所反映的生活场景却是属于晚明时代的。

小说以西门庆这个人物为核心,描述了他在对金钱、女色、权势的追逐中耗尽生命的短暂一生,与此同时小说中又以大量笔墨描写了一个暴发户家中成群妻妾勾心斗角、争风吃醋的生活图景,刻画了潘金莲这样一个乖巧机变、情欲旺盛而又阴险狠毒的不幸的女性形象。

此外,作者又对官场的腐败、世态的炎凉多所揭示。在这部小说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冷酷无情、弥漫著欲望气息的成人社会,作者以一种冷静的自然主义的笔调在叙述这个社会的聚散离合,描述它的短暂的繁华和彻底的毁灭,除了一丝宗教拯救的渺茫希望之外,看不到多少理想的色彩。

在《金瓶梅》中,作者以一种客观的手法来塑造其中的人物,人物的性格都更为真实、丰满、复杂,一改以往小说中好人全好、坏人全坏的局面。《金瓶梅》中的人物已经难以完全按照某一种标准去衡量,而是应该进行全面的、具体的分析。

《金瓶梅》又以一种近似于重复、琐碎的笔法去描写当时的日常生活,改变了过去小说所形成的审美期待和阅读方式(我们不再可能从中获得阅读《水浒》、《三国》等书时的审美愉悦)。《金瓶梅》所开创的题材领域与写作方式对后世的长篇小说(如《红楼梦》)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六章 汤显祖与《牡丹亭》

一、汤显祖的生平及思想

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若士,江西临川人。万历十一年(公元1583)中进士,授南京太常博士、礼部主事等职,曾与顾宪成、高攀龙等人交往。万历十九年上书议政,被贬官广东徐闻。万历二十一年调任浙江遂昌知县。万历二十六年弃官归临川。

他在文学上的杰出成就主要体现在戏曲创作上,代表作品有《紫钗记》、《牡丹亭》、《邯郸hán dān记》和《南柯记》,合称「玉茗堂四梦」或「临川四梦」。其中后三者均作于弃官归乡以后。汤显祖在思想上先后受到罗汝芳、达观、李贽zhì等人的影响,兼备老、庄、儒、佛、心学等多种因素。

在创作思想上他强调「情」的价值,这正如他在《牡丹亭》的「题词」中所云:「人世之事,非人世所可尽。自非通人,恒以理相格耳。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耶!」《牡丹亭》的写作正是体现了这样一种主张。

二、《牡丹亭》的主题及艺术特色

《牡丹亭》这部戏曲的构思受到魏晋隋唐文言小说中女鬼再生题材的启示,但又融进了全新的时代内涵--杜丽娘乃是太守之女,从小受到父母的严格管教,除了每日在闺中刺绣,她基本上没有太多的行动自由。为了使她能够成为知书达理的「贤淑」,父亲便为她请了一位腐儒教授《诗经》。

但是这样一种陈腐的教育方式却并不能遏止丽娘青春生命的冲动。在一次偷偷的游园经历中,她看到满园荒颓中的「姹紫嫣红」,不禁油然地感慨自己在孤寂中虚度的华年(「可惜妾身颜色如花,岂料命如一叶乎!」)。当她回到闺中,便恹恹入梦,却不料在梦中与一位俊秀的书生相遇,二人欢情缱绻qiǎn quǎn。然而春梦无痕,丽娘从此幽思成疾,以至抱恨而终。

不久之后,那位梦中的书生(柳梦梅)竟然来到园中,拾到丽娘临终时留下的画像,日夜焚香参拜,感动丽娘幽魂降临。二人海誓山盟,更兼宿缘前定,丽娘乃获重生,与书生结为夫妇。在这个戏剧中所体现的这种对礼教的抨击、对人性的尊重正与晚明的时代思潮相一致。

《牡丹亭》在艺术上也取得了极高的成就,尤其是其中的曲辞精致优美,充满了诗一般的抒情氛围;全剧风格在深沉、含蓄中兼以诙谐、幽默;剧中所涉及的生活面及地域空间也很开阔,这都使其超出当时的其他剧作而显得卓尔不群。

三、《牡丹亭》的影响及流传

在这部戏剧问世之后,立刻广为流传,产生了巨大影响,以至「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沈德符《顾曲杂言》)。由于剧中深刻地揭示了那个时代中青年女性的普遍处境,因此尤其受到她们的青睐。

万历年间,江南才女冯小青曾在幽居水阁的凄寂生活中写下这样的诗句:「冷雨幽窗不可听,挑灯闲看牡丹亭。人间亦有痴于我,岂独伤心是小青。」表达了她心中强烈的共鸣。与汤显祖同时代的戏剧家沈璟曾将此剧改编,以适合昆腔的演唱形式。现代戏曲大师梅兰芳曾排演昆曲《游园惊梦》,是对该剧《游园》一出最为完美的演绎。

第七章 明代短篇小说

一、短篇文言小说

明代前期文言短篇小说的创作主要以瞿佑的《剪灯新话》与李昌祺的《剪灯余话》为代表,再加上万历年间邵景詹的《觅灯因话》,可合称「三话」,这三种小说集主要上承唐人传奇笔法而较少创变。明代后期文言小说集则有宋懋mào澄的《九籥yuè集》、《九籥别集》,冯梦龙纂辑的《情史》,以及朱孟震的《河上楮chǔ谈》、《汾fén上续谈》等。

这些集子中虽仍带有前代小说的痕迹,但已经出现了许多新的题材,如《九籥别集》中的名篇《珠衫》即完全以当时的社会生活为题材。冯梦龙等人的拟话本小说亦曾从这些文言小说中取材。这一时期的文言小说仍然包含不少狐鬼花妖的题材,可以视为唐代传奇与清代文言小说之间的一个过度阶段。

二、白话短篇小说

中国的白话短篇小说在宋元时期已较为发达,宋代小说家话本中的某些篇目得以保存在明人所刻的《清平山堂话本》中,使我们可以略窥当时白话小说的概貌。到了明代,文人创作的拟话本大量涌现,标志著这种文体形式的成熟。

其中冯梦龙和凌蒙初先后编著的「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乃是这类小说的集成。现在一般认为,「三言」中包括了一部分经过改编的宋元话本,此外基本是明人(包括冯梦龙)的创作。「二拍」中的作品则基本出于凌蒙初的个人创作。

冯梦龙对白话小说的关注乃有其明确的「导愚适俗」的主张:「明者,取其可以导愚也;通者,取其可以适俗也;恒则习之而不厌,传之而可久:三刻殊名,其义一耳。(《醒世恒言》叙)」这注定「三言」会带有道德教化的色彩,但是其中的道德伦理观念也已经带上时代的烙印,比如对于人的自然情欲的充分尊重,对背离礼教的行为则在一定程度上表示宽容等。

「三言」、「二拍」中的小说也更加广泛地表现了那个时代市民阶层的生活状况,尤其是他们的爱情婚姻生活。其中的许多作品在叙事以及塑造人物方面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比如《蒋兴哥重会珍珠衫》、《卖油廊独占花魁》即是历来受人称道的名篇。在「三言」、「二拍」之外,明末人刊刻的《西湖二集》、《型世言》也是较为重要的白话小说集,但其艺术性都已大逊于前。

第八章 晚明小品

小品文是公安、竟陵文学主张的产物,体现了他们「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创作理论。这类文章不拘形式,不限题材,随心所欲,没有道学气,最能体现出人的性情和襟怀,所谓「文章新奇,无定格式,从自己胸中流出」。

在晚明文坛,小品文的代表作家有袁宏道、袁中道、谭元春、刘侗、王思任、张岱等人。袁宏道为人洒脱,不滞于物,辞官后纵情山水,写下大量小品文的佳作,如《高梁桥游记》、《晚游六桥待月记》等,均文字清丽活泼,令人怡情悦性。谭元春、刘侗等竟陵一派小品则幽深孤峭,于新奇拗涩之中蕴涵深趣。王思任则于幽峭之中杂以谐谑,似又别为一体。张岱则为晚明小品文之集大成者,其代表作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琅嬛文集》。

张岱中年经历明朝的覆亡,家境也随之败落,所以他的小品文中常暗含家国之痛与沧桑之感。张岱拓展了小品文的表现领域,各种题材、各种文体到他手中无不各臻其妙,而且获得一种表达的自由。

清代文学

第一章 清代文学的时代特征与发展演进

清代文学作为古代文学的最后一个段落,它的发展既与前代文学有著千丝万缕的联系,又与时代演进密不可分。这使得清代文学更具包容性,也更富于变化。

第一节 政治与文学

与前代文学相比,清代文学与社会政治的关系有著非常密切的联系,明清易代之际,抗清志士、遗民诗人以及钱谦益、吴伟业等对鼎革或激烈、或隐曲地反映将古代文学与政治色彩大大强化了。而自明末发端的时事文学也突出了小说、戏曲在表现现实重大政治题材方面的真实性、时效性。近代文学更与政治变革息息相关。

第二节 集大成的文化趋势及其在文学上的反映

清代文化从不同方面表现出对古代文化集大成的发展趋势,这一点在文学领域也得到了充分的反映。第一,文学观念更趋自觉、成熟和包容性;第二,各体文学在清代都有所发展;第三,在一些领域,如小说方面,出现了能全面体现古代文学丰富内涵和艺术成就的优秀作品。

第三节 走向近代化

清代文学上承晚明文学,继续向近代化方向发展,为中国文学的转型奠定了基础。近代化的表现是一个过程,首先在一些作品中反映了与传统观念相背的新的思想意识;其次,在文体方面,也有所革新,特别是到了晚清,社会变革的要求与新的传媒,使各体文学革命成为一种时代要求。 

第二章 清代戏曲

继元杂剧、明传奇之后,清代戏曲在戏曲发展史又有了新的特点,戏曲体制更加完善,文人化的倾向也有所加强。与此同时,戏曲在民间也孕育著新的变化,形成了以京剧为代表的各种地方戏。

第一节《长生殿》

《长生殿》是传统的李、杨题材的新发展。李、杨题材具有新奇性和丰富性,历代作家对这一题材的处理,回避与增饰兼而有之,《长生殿》吸取前人经验教训,突出「至情」和「兴亡」的主题,赋予了这一题材新的艺术生命。其中《密誓》、《惊变》、《哭像》、《弹词》等出,脍炙人口。

第二节《桃花扇》

《桃花扇》通过侯方域和李香君的悲欢离合,描写了南明王朝覆灭。作者意在总结历史兴亡的普遍经验。剧中的李香君富于正义感,是戏曲舞台上少见的女性形象。《却奁lián》、《骂筵yán》等出,表现了她气节和刚烈,也可看出剧本描写人物的高超技巧。

第三节 花、雅之争

戏曲发展到清中叶是一个重要的转折,自明中叶以来占主导地位的昆曲,至此开始为更富于生活气息的地方戏所取代。昆曲被称为「雅部」,其他地方戏被称为「花部」。地方戏与昆曲的争胜过程则被前人描述为花、雅之争。京剧的形成是戏曲史上的又一里程碑。但昆曲并没有完全退出舞台,许多地方戏的剧目也可以在昆曲中找到他们的祖本。

第三章 中短篇白话小说的繁荣

白话小说在清代有了新的发展,中短篇小说的既适应的文化市场的需求,也为《儒林外史》、《红楼梦》等作品的出现进一步铺平了道路。

第一节 体制与创作特点

白话小说经过宋、元、明三代的发展,已有成熟,并在文体、题材等方面形成了不同的流派,但随著白话小说广泛地为文人小说家所创作,在体制与创作特点上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如短篇小说的章回化,中篇小说的广为流行,叙述风格与角度的灵活多变等。

第二节 才子佳人小说

才子佳人是清初小说的一个热门题材,从思想上看,它们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晚明倡导真情的文学的折衷,艺术结构虽然较为简单,但笔法的精致也为小说的进一步发展作了有意义的尝试,其中也有一些作品值得一读,如《玉娇梨》、《好逑qiú传》等。

第三节 李渔的小说

李渔是清初一位很有个性的小说家,他在明清易代尘埃落定后,迅速选择了一条带有职业化特点的通俗文艺家的生活方式,大量从事小说、戏曲及其他畅销书的编印发行。他的作品充满喜剧色彩,追求一种通脱自然、轻松诙谐的思想情趣与艺术风格。

第四章 《聊斋志异》

文言小说在唐传奇之后,虽代有创作,续有发展,但其光芒为同时白话小说所掩。《聊斋志异》的问世,带来了文言小说的中兴。

第一节 蒲松龄的生平与创作

蒲松龄在科举道路上很不得意,是一个典型的乡村知识分子,他的创作与这种特殊的身份与经历有很大的关系。他不同于那些精英阶层的文人,与冯梦龙、凌蒙初等周旋于市井间的通俗文艺家也有所区别,他更多地关注的是下层民众的生活状态,对普通士人的精神追求也表现了极大的同情。

第二节 丰富的内容

《聊斋志异》体裁复杂,以短篇小说为主,兼有杂记、寓言等多种文体,故事来源也不一,有得之传闻的,也有出自前代文献的,但其中较为重要的作品往往并无依据是蒲松龄匠心独运的创作。《聊斋志异》题材广泛。

其中《促织》、《席方平》等作品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和权势者的残暴,并歌颂了民众的反抗精神;《贾奉雉zhì》、《司文郎》、《叶生》、《王子安》、《胡四娘》、《镜听》等则从不同角度表现了科举制度的弊端及其社会危害;而《婴宁》、《小翠》、《连城》、《阿宝》等则塑造了一批聪慧美丽的花妖狐魅和志诚痴狂的青年男子,讴歌了纯净的精神追求和美好的爱情。

第三节 艺术特色

作者充分发挥想像,创造了一个神奇的艺术世界。小说情节曲折与细节丰满,较之以前的志怪、传奇,有很大的发展。语言华朴兼擅,古雅清新,凝炼而富于表现力。「异史氏曰」拓展了小说的思维空间,使议论与叙事相互补充。

第五章 《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是一部以知识分子为中心,这一题材的长篇小说在小说史上还从未出现过。因此,如何处理这样一个没有剧烈情节冲突的题材,从结构、人物、描写、语言等各方面,对小说家来说,都是一个新的挑战。

第一节 吴敬梓的生平与创作基础

「五十年中家门鼎盛」的祖上荣耀与「乡里传为子弟戒」的现实压力,使在科举道路上不得志的吴敬梓精神极为痛苦,移家南京,接触了更广泛的社会面,特别是知识人群,为他创作《儒林外史》提供了丰富的生活基础。

第二节 儒林命运的历史反思

文人作为叙事者,不再盲从上层意识形态,与世俗文化心理也保持著一定的距离。为了突出儒林人物的精神状态,作品以所谓「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对形形色色的知识分子作了入木三分的描写,同时又广泛涉及了与之相关的社会环境。作者的描写既有现实依据,又包含了深刻的历史思考,使《儒林外史》的思想内涵超越了一般的世情小说,而表现出一种全面总结历史文化的意识。

第三节 讽刺艺术和情节结构

《儒林外史》以前的小说,也时有讽刺描写,但象《儒林外史》这样,以讽刺作为全书的一个重要方面,而讽刺手法又表现出多样性,具有鲜明的独创性。

故事情节的淡化,是《儒林外史》的特点之一,也反映了一向重视情节离奇、巧合的中国古代小说在审美特点上的新变化。

《儒林外史》在结构虽无情节主干,但分散的人物与自成段落的故事,仍然前后呼应和衔接。思想的内在统一保证了作品的「形散神不散」,而散点透视式的描写,又更加自由灵活地展开了流转、开阔的社会场景。

第六章 《红楼梦》

《红楼梦》是小说史上的高峰。这一高峰是曹雪芹创造的结果,也是二百多年来无数读者通过不断的接受认识共同塑造的结果。

第一节 曹雪芹的家世和《红楼梦》的创作

曹雪芹的家世与《红楼梦》的创作及情节有很密切的关系,这已经是「新红学」以来的考证研究所证明了共识。关键是与此相关的对小说性质的认识,《红楼梦》当然不是曹雪芹简单的「自叙传」,但在这部小说中,作家的经历与感受却有著比以往任何一部古代小说更重要的联系。

它强化作品的现实性与情感力度,而曹雪芹不以「奇书」自诩,既强调「按迹循踪,不敢稍加穿凿,至失其真」,又著意「将真事隐去,用假语村言」的创作理念,更使《红楼梦》达到了古代小说艺术思维的新高度。

第二节 没落的贵族家庭与新的人生态度

《红楼梦》的内容主要包括相互关联的两个部分,一是作者深刻全面地描写了一个贵族大家庭的没落。作为以家庭为核心的小说,《红楼梦》较此前的同类小说如《金瓶梅》等有极大的发展。作者通过「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揭示了贵族大家庭没落的原因与表现,其中最严重的是所谓「一代不如一代」的问题。

无论是贾政、贾赦shè、贾敬等人的昏聩,还是贾珍、贾琏liǎn以及贾蓉等人的荒淫,或是贾宝玉的率性而为,这个家庭的男性成员都不能承担起「于荣时筹划下将来衰时的世业」(秦可卿语)。而在「富而好礼」的掩饰下,家庭成员内部的尖锐、复杂矛盾,又昭示出大族人家「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的哲理。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作者以强烈的同情,描写了宝、黛、钗三人的爱情、婚姻悲剧。宝玉鄙弃世俗与传统观念,不愿秉承父辈旨意,走求取功名之路,这使得他从心底里亲近与功名无缘的女性,特别是与志趣相投的黛玉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但这一脱离当时社会现实的感情追求,难以有美满的结局。

相比之下,宝钗的世俗更多赢得了家长们的认同。后四十回描写黛玉的早逝、宝玉的出家和宝钗的独守空房,完成了宝、黛、钗的悲剧命运。不过,从曹雪芹的命意来说,「白茫茫大地一片真干净」是一种对现实更为彻底的否定。

第三节 艺术的高峰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艺术的高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大旨写情,揭示人物内心世界;二,真实而内涵丰富的细节描写;三,整体结构的严密、精巧与情节安排的灵活多样;四,高超的语言艺术;五,浓郁的抒情意味。

第七章 传统文体的新发展

清代是诗、词、文全面丰收的时代。虽然这些文体在清代以前早已成型,并出现过创作的高峰,但清人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以更为细致、精巧的笔法,将上述文体运用得得心应手,进一步展示了传统文体的艺术魅力。

第一节 诗学四派

清诗在发展中形成了不同的诗学主张与流派,其中比较重要的有王士祯的「神韵说」、沈德潜的「格调说」、袁枚的「性灵说」、翁方纲的「肌理说」。

第二节 词的演进

词至到清代,已在整体意义上发展成为一种与诗并立的、独立的抒情文体。清前期的陈维崧sōng、朱彝yí尊等人为清词奠定了超越元、明的基础,而纳兰性德则被王国维誉为「北宋以来,一人而已」。他的词多写离别相思与个人闲愁,风格却不纤弱,其中融入了对人生的体悟,较之前人同类作品有所开拓。张惠言则在词的理论上有所发展。

第三节 桐城派

康熙至乾隆年间产生的桐城派,是清代最重要的一个散文流派,持续时间长达二百余年,几与清朝相始终。桐城派创始人是方苞,他论文最重「义法」,这里所说的「义」即「言有物」,也就是要有内容;「法」则是「言有序」,也就是指形式技巧。

刘大櫆kuí继方苞之后,进一步论述了文章的作法,著重探讨了「神气」、「音节」、「字句」的关系。姚鼐nài则提出了义理、考据、文章三者兼备的观点。至此,桐城派完成了自己的古文理论构建。由于这一理论构建借鉴了历代古文创作的经验、教训,因此,又是古文理论集大成的表现。

第八章 古代文学的转型

近代文学产生于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动的背景,因此,它必然带有大变动的特点。它在文学史上最重要的意义就是开始了古代文学向现代文学的转型,这一转型是全方位的,即有思想观念的,又有艺术形式上的。

而由于思想观念上的转变不彻底,艺术形式上的转型也有很大的局限,但无论如何,变化已经不可逆转的展开了,近代文学因此获得了较以前任何一个时期都更重要的方向性、过程性意义。

第一节 龚自珍

龚自珍生活的时代虽然距近代社会的大变动还有一段时间,但他无疑已经敏锐地感受到了大变动的即将到来,或者说,他通过自己对社会敝端的观察与思考,最早以文学的形式呼唤著改革的到来。《已亥杂诗》是龚自珍以七言绝句形式写的大型组诗。这组诗有强烈的现实感。

第二节 诗界革命

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以后,改良派兴起,文化思想界发生了「旧学」与「新学」的对立,热心宣扬新学的夏曾右、梁启超等人,写诗时大量采用新名词、外来术语及典故,并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旧诗格律的束缚,被称之为「新诗」。

1899年梁启超正式提出「诗界革命」的口号,主张新诗要有新意境、新语句,而又以古人之风格出之。黄遵宪主张「我手写我口」,他的诗「吟到中华以外天」,大量抒写外国的奇异风物、重大历史事件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物质文明,表达了改良主义的政治愿望。

第三节 新文体

戊戌变法前后,改良派很重视利用报刊作宣传工具,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康有为主办的《中外纪闻》,梁启超主办的《强学报》、《时务报》、《新民丛报》等。这些报刊大力宣扬变法维新的主张,介绍西方政治文化思想,并对时局发表评论,文章的体裁和风格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就是所谓「新文体」。因为「新文体」以梁启超等人的文章为代表,所以又称为「新民体」。

梁启超是改良派的领袖之一,大约从1895年开始的10年间,他写了《变法通议》、《少年中国说》、《说希望》、《新民说》等一大批很有影响的散文。如《少年中国说》全文充满积极进取的精神,展望祖国繁荣富强的美景,古今中外,纵横议论,思路流畅,半文半白,极富有感染力。

第四节 小说观念的转变与谴责小说

近代小说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1840-1894)为第一个阶段。这时出现的一些流传较广的作品如《儿女英雄传》、《荡寇志》、《三侠五义》等,基本上还是受此前小说的流波余韵。

但其中也出现了引人注目的变化,如《海上花列传》就与不久前的狭邪小说如《花月痕》、《品花宝鉴》等,在题材上虽接近,内涵上却不尽相同,它初步展示了上海这一发展中的大都市对传统道德观念与生活方式的冲击。

从甲午战争到五四运动(1894-1919),是近代小说发展的第二个阶段。这一阶段,改良派的兴起,抛弃了以往轻视小说的观点,从理论上高度评价小说的社会作用,提倡小说为改良主义政治运动服务。

这些观点集中体现在梁启超的《译印政治小说序》、《小说与群治之关系》等论文中。在这种誉论的引导下,出现了一大批所谓「新小说」,其中较为突出的有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吴沃尧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è的《老残游记》、曾朴的《孽海花》等,这些小说尖锐地揭露了社会的黑暗,特别是官场的腐败,所以鲁迅称之为「谴责小说」。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中国文学史. 第3卷/袁行霈主编. --3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7

IISBN 978-7-04-030944-7

未完待续。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尚简说】,会先在公众号里先更,目前已更新到现代文学。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