盟軍登陸法屬北非的行動即著名的「火炬行動」,由美國陸軍中將艾森豪威爾擔任總司令,之所以沒有讓英國將領來擔任總司令,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這場登陸行動的主力是美軍而不是英軍。即便這場登陸行動是在英國首相丘吉爾的極力爭取下才得以實施的,但是總數10.7萬人的登陸部隊中,英軍只有2.3萬人,美軍則是8 萬餘人,這種情況下,由美軍將領來負責指揮登陸行動也就不足為奇了。

另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英國和維希法國的惡劣關係,在西線戰敗法國投降之際,英國直接派兵企圖接管法國艦隊,遭到拒絕後直接發起了進攻,重創了法國艦隊,這對於法國來說無異於是赤裸裸的入侵,從此法國就和英國交惡了。當時在法屬北非的法軍有20萬之多,盟軍希望爭取法軍的中立或者至多採取象徵性的抵抗,這樣自然就不能由英軍和英軍指揮官來執行這一登陸行動,任務只能由美軍來執行。丘吉爾對於這個問題非常重視,為了不引起法軍對於英軍出現而進行激烈抵抗,丘吉爾甚至向艾森豪威爾建議將所有登陸英軍全部換成美軍的軍服,以讓法軍認為這次登陸行動全部是由美軍進行的。這個建議最後被艾森豪威爾所拒絕,但是同意讓英軍比美軍晚於1個小時後再登陸。

事實上整個北非登陸行動基本是由美國主導的,英國屬於從屬的地位,英國首相丘吉爾在行動前致羅斯福一電中卑躬屈膝地說:「在整個『火炬』計劃中,我認為我在軍事上和政治上都是你的副手,只是請你允許我向你坦率地提出我的觀點。」所以無論是從投入力量的對比上還是從政治角度來看,這場登陸行動由美軍和美軍將領來執行是最為合適的。


雖然英國迫切需要美國的援助,但這一次丘吉爾真不是為了討好美國,他是有不得已的苦衷,才讓美國出了頭。

當希特勒擊敗法國,扶持起維希政權後,法屬北非殖民地便默認了這一事實,未做任何抵抗就歸順了維希政府。於是在法屬北非,維希政權不僅部署了將近20萬的法軍,還將部分法國艦隊派到了北非各大港口駐紮。然而法屬北非雖然歸順了維希政權,但他對盟軍的態度卻比較曖昧。

在制定火炬計劃時,丘吉爾認為盟軍完全可以利用法軍的曖昧態度,做好他們的工作,進而降低登陸的風險。雖然這一構想最先由丘吉爾提出,但這件事卻不能由英軍去做。因為法國人對英軍不僅不感冒,反而還很仇視,如果英軍去勸降,難免會直接打起來!而英法之間的這種矛盾還得從法國剛剛戰敗時說起:

法國戰敗後,英國非常擔心法國艦隊會一同落到希特勒的手裡,於是英國就制定了意在摧毀法國艦隻的「弩炮」計劃。皇家海軍奉命到達法國艦隊駐地附近後,要求法國海軍繼續對德作戰,或者離開法國本土解除武裝,但這一要求被法國艦隊司令讓蘇爾拒絕。於是在得到回復後,皇家海軍立刻對海港內的法國海軍開了火,最終法國艦隊幾乎損失殆盡,而且死亡的法軍也達到了1297人。自此以後,法國人與英國人就結下了這個樑子,法國人也因此恨上了英國。

英法的這點事,丘吉爾心知肚明,所以當盟軍正式敲定火炬計劃時,他毫不猶豫地將指揮的位置讓給了艾森豪威爾和巴頓。而且即便在登陸過程中,英軍也躲在後面,由美國軍艦打頭陣。雖然英軍這樣做有點丟面,但好在整個登陸計劃進行的還算順利,盟軍也並未遭受太大的損失。

文/歷史文齋


看更多軍事資訊,請關注歷史文齋!

(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別說丘吉爾了,整個歐洲、亞洲都把指揮權交給美國了。為啥?從各方面講(物資經濟、武器、軍隊、戰鬥力、指揮力),都服氣。都願意讓他統率打德寇打日寇。大家都共同感受了艱難,感到難,只有他來了纔行。

什麼拱手交出,說的這麼貶低和難聽幹嘛呢?人家丘吉爾,戴高樂和整個歐洲還有亞洲的領導人自己都沒有一點點這樣的感覺,都心甘情願的擁護和服從,題主你真是心陰暗。擱當時你要在報上這樣刷標語,弄不好英軍歐洲國治你個戰爭特殊時期煽動,言語雖自由,但你有挑拔資敵之嫌,呵呵。當時歐洲戰場亞洲戰場可是同仇敵愾,眾志成城一門心思要在美帝領導下打敗最兇惡的侵略者哦。你來個調撥離間,被人打得滿地找牙去吧,哈哈。

陽光點,正面點,宏觀點,歷史唯物主義點,甚好。


為了換取美國參與到對德國的戰爭唄,那時的英國以無力單獨對德國的進攻了,把美國綁在一起,就會有絕對的勝算了,英國人的小算盤在二戰結束後,就徹底被美國取代了,美國為英國付出了代價,就是新帝國主義取代沒落帝國主義的開始,新老帝國主義的開始,也就意味著帝國主義開始走向衰亡之時!


因為要從法軍佔領的地區登陸。英軍在德軍突破阿登山區後,拋棄法軍逃跑,導致法軍計劃組織的突圍反擊計劃落空,全軍覆滅,國家陷落,又攻擊了土倫的法國艦隊,深知法軍恨英軍,而由美國將軍領頭,可以更容易說服法國在北非殖民地的軍隊放棄抵抗,放英美聯軍登陸北非。由於有英國軍隊,法軍開始進行了堅決的抗登陸作戰,本來眼看登陸要失敗,最後關頭,自由法國的代表說服了北非維希法國軍隊的領導者,法軍放棄反登陸作戰,放英美聯軍登陸,北非維希法國的軍隊加入自由法國,並服從戴高樂的領導。為此,德國全面佔領法國,維希法國滅亡。法國人對英國人的仇恨,不亞於對德國人的仇恨,只因共同利益,它們才會各懷鬼胎的聯合在一起。


因為英國快要頂不住了,快要被德國滅掉了,這個時候美國加入了反法西斯陣營,英國纔有了聯合美軍發動反擊的機會,英國哪有資格去和美國爭聯軍的指揮權?


做這件事有三個方面,英美法。

英國實力衰弱,沒有能力獨立組織這樣的戰鬥。

美國在二戰中期介入實力消耗少,生產能力強,為了獲得最大成果不願意把主導權旁落。

法國在和德國的交戰中失敗投降,英國擊沉了法國的艦隊,法國人對此很不滿意,心懷仇恨,不願意向英國人投降。


英國好想當領導,說了算的,可惜己是力不從心,因為,戰前,英國是第一強國,領導慣了,戰時各殖民地出兵也都是英國自己指揮,。這次交權也是被迫的,加上前面美國趁火打劫,迫英國用大利益換驅逐艦等,。英國的邱總放下身段,委託他人。從英國一國獨大改成了三巨頭了。


誰的實力強誰就是老大,這不應該說是邱吉爾的拱手相讓。這也是英國退出世界霸主地位,由美國取而代之的演化過程。謝謝


謝邀!丘吉爾是個戰略戰術的天才。他聰明地將自已手中指揮大權交給了艾森豪威爾和巴頓,這是以利用高招的戰術之計,實現了整個登陸計劃的順利,並使盟軍又免遭太大傷亡,最將法國艦隊逼上了絕路…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