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用我黨的一句話來說,就是丘吉爾所領導的保守黨當時嚴重脫離人民羣眾。

1945年5月23日,鑒於法西斯德國已經戰敗投降,英國開始了大選。7月底,選舉結果出來,工黨勝出,一直霸佔英國政壇的保守黨敗北,身為保守黨領袖的丘吉爾只好下臺。

當時美英蘇三國正在波茨坦開會,討論戰後的問題。丘吉爾參加了前半段,後半段就換成了新首相艾德禮。

選舉結果很令人意外,丘吉爾自己也覺得自己被英國人民拋棄了。他當時很不理解,只能自我安慰,說「對他們的偉大人物忘恩負義,是偉大民族的標誌」。

此時歐洲戰事已經結束,英國國內的形勢以及人們的心理發生了變化,但是丘吉爾以及他領導的保守黨卻無視人們的需求,還堅持以前的做法。

一、保守黨無視人們的經濟改革和社會保障需求

英國在二戰中損失巨大,40萬人口喪生,46萬棟房屋被毀,200萬人無家可歸。食品匱乏,人們的生活水平嚴重下降。生產線上的工人要工作12小時以上。

但隨著戰爭即將結束,軍事相關的訂單消失,失業問題一下子凸顯。

此外,醫療、養老等問題從30年代的大蕭條就一直延續到現在。

總之,現在大選了,人們期待美好的生活,大家希望獲得更好的食物,更好的住房和更好的社會福利保障。

但是,人們在丘吉爾身上看不到任何改革的跡象。保守黨簡直就跟名字一樣,變成了保守派。

選舉的時候,保守黨沒有把戰後的改革作為重點,而是重點強調丘吉爾的貢獻。

選舉期間,丘吉爾組織的過渡政府,成員全部是拒絕改革的極右分子。在選民看來,丘吉爾根本就不想改革。

丘吉爾想要做的就是繼續維持大英帝國,比如在印度獨立問題上,丘吉爾堅持強硬態度。而要維持在印度的統治,英國需要100萬軍隊,這是一筆巨大的開支。普通英國人根本就不願意背這個包袱。

而工黨卻務實得多,他們深知英國實力已經不濟,在殖民地獨立問題上作出了妥協。

此外,工黨提出了未來的規劃,積極提倡改革,並且保證「充分供應食品,使一切人得到有益的勞動,獲得設備良好的舒適住宅。爭取建立使每個兒童都可能發展自己才能的教育制度」。

宣傳口號雖然誇張,但是至少表面了改革的態度,人們就把對未來的美好希望放在了工黨身上。

二、人們對保守黨本身的不滿

二戰給英國人民造成了深重災難,但是法西斯的囂張,跟戰前英國的縱容有很大關係。

當時人們的邏輯就是,要不是張伯倫搞綏靖,犧牲小國利益,縱容希特勒擴張,英國就不會這麼慘。

在綏靖政策下,英國疏於戰爭防備,在戰爭之初遭到極大的損失。

這些鍋都得保守黨來背。

當時在英國選民中流傳這樣的話,「保守黨姑息希特勒,保守黨是罪人,他們應該對不列顛的疏於準備,外交上的屈辱以及戰爭中陷於困境負責」。

英國的政治分析家也認為,「選民們不願意忘記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的政治生活幾乎被保守黨壟斷,結果造成種種失敗」。

總之就是,保守黨的壟斷局面引發人們的不滿,人們希望改變這種政治格局。

三、錯誤的競選策略

錯誤的指導思想造成了錯誤的競選策略。

在競選過程中,丘吉爾覺得自己勝券在握,他沒有想著去吸引選民。而是以一種勝利者的姿態去攻擊對手,而他的對手卻是在戰時聯合政府中的合作夥伴。

丘吉爾聲稱:「如果工黨在選舉中獲勝,英國將處於蓋世太保統治之下。」

這些言論非常荒唐,反而損害了他自己的形象。

在活動方式上,兩黨也有非常大的反差。

丘吉爾乘坐專列在全國各地遊說,演講時自命不凡,往往出言不遜。

而工黨領袖艾德禮帶著妻子乘著一輛舊汽車,從一個城市到另一個城市。在演講時,艾德禮態度謙和,沉著穩健,給人留下了良好的印象。

工黨還利用輿論工具,對保守黨歷史上的醜行進行曝光,讓選舉感覺,如果保守黨繼續執政,歷史錯誤將會延續。

最終,工黨在選舉中獲勝,並且兌現了承諾,建立了從搖籃到墳墓的福利保障體系。

1948年,艾德禮宣稱,英國已經建成了「福利國家」。並且被其他西歐國家效仿,其影響延續至今。

總之一句話,得民心者得天下。丘吉爾的下臺並不能顯示民主制度的優越性,因為同樣在戰後享有巨大聲望的蔣介石照樣被推翻了。和平的方式不行,就會用暴力方式。

當然了,也正如丘吉爾安慰自己的那句話,「對偉大人物的忘恩負義,是偉大民族的標誌」。英國人民獲得了想要的福利之後,他們立即「忘恩負義」,拋棄了工黨,在1951年的時候,保守黨贏得選舉,丘吉爾再次成功當選首相。


我是迷蝶夢,以上為個人淺見,如果你有不同看法,歡迎留言呦。



1945年5月8日,被宣佈為二戰勝利紀念日。

十五天後,溫斯頓·丘吉爾決定舉行大選。

作為現任首相,保守黨黨魁的丘吉爾在競選演講中只是一味的抨擊工黨的社會主義施政方案,而工黨的方案內容是什麼呢?建立大範圍的失業保險,以幫助貧困家庭度過難關,為避免大蕭條的再次發生,制定相應經濟對策,積極參與能維持世界和平的聯合國。

在選舉過程中,工黨的拉票團深入選區,確保工黨的支持者在選舉日去投票站投票,跟那些搖擺不定的人聊一聊。

知道希拉里在被看好的情況下,怎麼輸掉大選的嗎,知道英國在脫歐民調不會脫歐的情況下,怎麼公投脫歐的嗎,因為支持的人覺得會勝選,少了自己的一票無關痛癢啊!所以讓那些支持你的人去投票很重要!

民眾已經經過了一戰的洗禮,民眾也明白,政府不是一個人的政府,反法西斯戰爭不是一個人的戰爭,而戰爭的勝利也不是一個人的勝利。

7月25號的蓋洛普民意調查顯示,工黨會贏,其他報紙預測保守黨會贏。

7月26號,全部結果出爐,工黨獲得三百九十三議席,保守黨二百一十個議席,自由黨十二個,共產黨一個。

當天晚上七點,丘吉爾前往白金漢宮辭去首相。

晚七點半,艾德禮前往白金漢宮,喬治六世任命其為新首相。


需求不一樣了。很多事情很可笑,歷史確真真的反覆上演,不管是國外,還是中國。

易中天關於流氓與貴族好像是這麼一篇文章,寫過楚漢之爭。

明明項羽的道德水準更高,懂規矩,確失敗了。

當民眾的小利益給了機會發光,那一小撮即得利益者,就會結成同盟,衝擊規範的長久利益實施者。

看起來是眾望所歸民心所向,實則是開歷史倒車。

等到了秩序嚴重被摧殘,人們又渴望秩序井然時的祥和。於是,再重新建立秩序。

歷史告訴人們,真正推動社會變革進程的,只能是士大夫階層。有見識,有遠見。懂得規矩,知道如何在各個時期如何操作。

工農階層眼界的侷限性,雖然羣體很大,只能拉套,不是駕櫞的馬。

丘吉爾下臺了,上臺表演的對手,把大英帝國的最後一點尊嚴都搞沒了。

現在,只是個美國的小跟班。


這是個政治制度的問題!下臺不一定代表什麼,因為他們的制度沒有終身的首相!


英國人民想要更好的福利,而當時的戰爭開支,已經讓英國人非常不耐煩了。既然麥克唐納向民眾承諾更好的福利待遇,那麼自然民眾就會把選票投給他了。


馬上保衛英倫,不能馬上治理英倫。老邱繼續幹下去,東西方關係會更加對立,衝突的強度會更高。

後來,我們對老邱說,你算了吧,下臺吧……


丘吉爾他是個軍人,他曾經當過海軍大臣,後來當首相,他是一個強硬派。所以他適合打仗。但戰後英國需要的是經濟,而丘吉爾恰恰做不到這一點,所以英國民眾沒有選她。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