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承秦制,但與秦朝在地方實行郡縣制不同,劉邦實行郡國並行制,分封劉姓宗室為王,開了歷史的倒車,也為之後的七國之亂埋下了伏筆。

為什麼英明的漢高祖劉邦會犯下這樣的「錯誤」呢?

秦二世而亡,一時之間天下皆反,其中的一個原因就是全面推行郡縣,秦國宗室沒有一個能夠封邦建國。這當然很有好處,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宗室坐大,地方割據。但也帶來了一個後果,一旦皇帝無能,中央混亂,有人把持朝政,沒有了宗室為屏藩,權臣或者外戚更是肆無忌憚,偌大一個王朝隨時會有分崩離析的風險。

劉邦深刻地看到了一點,他深知他死後,憑藉漢惠帝是無法與他的精明妻子呂雉和那些老部下們抗衡的,因此他堅決推行郡國並行制,希望利用地方上劉姓宗室的力量來讓他們忌憚,達成一個權力的平衡和制約。

事實證明,劉邦的擔心是正確的。

他死後,呂后把持朝政,呂氏家族權傾朝野,甚至有取代劉氏的野心。呂氏最終還是沒能邁出最後一步,這其中有陳平,周勃這些人的功勞,但也是這些劉氏諸侯的存在才讓他們投鼠忌器。呂氏被剷除以後,迎立漢文帝,陳平,周勃更是有定鼎策立之功,可謂是主弱臣強,但卻不敢生出異心,也未嘗不是忌憚宗室的力量。反過來想想,如果王莽篡位之時,劉姓諸侯們還有那麼強大的實力,或許他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

當然沒有一個制度是完美無缺的,郡國並行制也有巨大的缺點。

隨著劉氏諸侯越發坐大,呈現尾大不掉之勢,甚至威脅中央集權,最終也引發了這場著名的「七國之亂」。以吳王劉濞為首,夥同楚王劉戊、趙王劉遂、濟南王劉闢光、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昂、膠東王劉雄渠等打著「清君側」的想要窺伺皇權。

七國之亂很快被周亞夫平定,歸根結底是因為一個王朝還處在國力巔峯期,並且國家的掌舵者也比較英明,能識人用人。這樣一來,面對全力發動的國家機器,人心不齊,各自為戰的七國聯軍不敗也難。另一個反面例子就是西晉,開國皇帝司馬炎晚年奢靡無度耗費國力,繼位者「白癡皇帝」司馬衷又毫無能力,八王之亂最終毀滅了一個大一統王朝。

總的來說,對諸侯的分封雖然導致了七國之亂,但也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外戚,權臣對皇權的覬覦,可以說是功大於過了。


七國之亂是發生在中國西漢景帝時期的一次諸侯國叛亂。漢景帝即位後,御史大夫晁錯提議削弱諸侯王勢力、加強中央集權。景帝三年(前154),漢景帝採用晁錯的《削藩策》,先後下詔削奪楚、趙等諸侯國的封地。這時吳王劉濞就聯合楚王劉戊、趙王劉遂、濟南王劉闢光、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昂、膠東王劉雄渠等劉姓宗室諸侯王,以「清君側」為名發動叛亂。由於梁國的堅守和漢將周亞夫所率漢軍的進擊,叛亂在三個月內被平定。

七國之亂是地方割據勢力與中央專制皇權之間矛盾的爆發。七國之亂的平定,標誌著西漢諸侯王勢力的威脅基本被清除,中央集權得到鞏固和加強。

七國是吳,楚,趙,濟南,淄川,膠西,膠東,七個王,其中發起人也就是領頭羊是吳王劉濞,吳王劉濞是漢高祖劉邦的次兄劉仲之子。

第二個問題,周亞夫是如何平叛的,其實我覺的這次平叛他只能佔一半的功勞,最主要是有梁國拚死抵抗,要知道一國抗七國聯軍,這是多難的事,以下是史籍記載:

吳楚聯軍東進,行至梁國(治今河南商丘),遭到景帝之弟梁王劉武的頑強抵抗,吳楚聯軍併力攻城,攻下樑國南面的棘壁(今河南永城西北)。梁王劉武向朝廷告急,周亞夫認為吳楚聯軍勢大,正面決戰難以取勝,獻策用梁王軍隊拖住吳、楚主力,尋找時機切斷對方補給,然後伺機擊潰叛軍,景帝同意了周亞夫的計劃。於是周亞夫繞道進軍,走藍田、出武關,迅速到達了雒陽。

也就是靠著梁國正面牽扯主敵方大部隊時,周亞夫用計,繞後斷糧,以前打仗糧道就是命脈,沒糧又打不下來怎麼辦,七國聯軍.只能撤退,結果中了周亞夫的埋伏就這樣被打敗了。

史籍記載還有這部分

漢景帝下決心武力鎮壓叛亂,派太尉周亞夫率三十六位將軍領兵抵禦吳楚聯軍,派曲周侯酈寄領兵攻打趙國、欒布攻擊齊地諸叛國,並以大將軍竇嬰駐屯滎陽,監視齊、趙的動向。

而且除了周亞夫這路部隊,朝廷其實還派有其他將軍率領部隊參與,攻趙,擊齊,駐屯,監視.

周亞夫出謀劃策,領兵平叛,功勞很大,太尉周亞夫和梁王劉武是平叛兩大關鍵人物,順便一提劉武是皇帝的親弟弟,所以自然幫哥哥而不參與反叛,有句話說得好:兄弟齊心,合力斷金。


吳王劉濞、楚王劉戊、趙王劉遂、濟南王劉闢光、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昂、膠東王劉雄渠等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