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得志,是福是禍

公元前二百年,洛陽城裡的賈家,喜得貴子,此子自幼聰慧,師從前丞相張蒼,文章才氣聞名鄉裏,少年得志高二的年紀(十七歲)就被當地父母官看上,初入官場就把政務處理得井井有條。後來地方長官因政績不錯,被提拔到剛成為皇帝不久的漢文帝身邊為官,成了皇帝的近臣,進京為官的上司知道賈誼有本事於是向文帝大力推薦。

愛惜人才的皇帝很快就把在地方上對賈誼提拔到京城,一番考察之後賈誼深得皇帝信任,很快就成了大漢帝國有史以來(雖然開國也沒多少年)最年輕的博士,這時的他從十七歲出道到如今二十歲,短短三完成了從田舍郎到登天子堂的華麗轉變。那是何等的春風得意,為了對得起皇帝的賞識,很快就向皇帝上疏改革,愛才的漢文帝看完賈誼的奏疏覺得這個年輕人,才華橫溢,心懷天下,便打算把他的職位再提高提高,可是他還是動了朝臣們的蛋糕。

年輕氣盛,不懂政治

就在皇帝打算讓賈誼擔任公卿的時候,受到了大臣們堅決的反對。雖然受到皇帝的賞識官職像坐火箭一樣往上升,可這個年輕人終究招到滿朝文武老臣的忌恨。尤其是太尉周勃等人的反對讓皇帝動搖了,周勃何許人也那可是誅呂的大功臣,就連文帝的皇位都是他們這些老臣給的,雖然皇帝心生不滿但那又能怎樣,根基不穩的穩定還是小心翼翼的面對賈誼的安排問題,雖然知道賈誼才學過人卻只能棄兒不用,以換取朝臣的支持。

為保護賈誼非無聖主,屈賈誼於長沙

漢文帝也有自己的苦衷,面對戰功赫赫的老臣,和資歷尚淺卻做了大官的賈誼。文帝不得不把賈誼貶到煙瘴之地長沙,以堵住大臣們的悠悠之口。這樣做不過是為了讓賈誼遠離朝廷鬥爭,增加資歷好為日後提拔增加閱歷,可是這個毛頭小夥子顯然有些悲觀。也對太一帆風順的人,突然間遇到打擊確實容易讓人悲觀。就在被貶到長沙四年後,愛他的皇帝還是想起了他滿心歡喜希望皇帝重用的賈誼來到京城。可不巧文帝剛剛參加完祭祀活動,見到許久不見的賈誼,開口問的不是國家大事卻是鬼神之說,賈誼還是失望了可是皇帝對他很滿意,可外出為官幾年的他還是沒學會太多的人情世故。

這次他沒有被發往長沙而是前往梁地給候補太子梁王擔任太傅,由於太子劉啟身體不好,朝廷公認的候補太子就是梁王,而賈誼可以說還是很受重用的。一心想回到朝堂的賈誼又離開了京城,可賈誼還是時運不濟輔佐的梁王居然騎馬從馬上摔下來死了,對此事賈誼耿耿於懷,最終沒活到皇帝再次重用他的那天就死了。

氣量不足,抑鬱而終

可能就是因為少年得志讓他以為自己可以前途光明,不料太過鋒芒畢露木秀於林風必吹知。不明白皇帝的良苦用心,貶他出京是為了打磨他的銳氣,希望他可以自強不息,有朝一日成為社稷重臣,可玻璃心受不了打擊終究成了哀怨的文人。擔任梁王太傅成為王儲,希望他將來可以順利進入朝廷中心,可面對梁王的死卻耿耿於懷。雖然擁有很高的才學,卻少了些情商和寬大的胸懷,不能很好的體會皇帝的用心,終究抑鬱而終,埋沒了滿腹經綸。

不當之處,請賜教!!歡迎評論


涉及到政治,有些事可以說不可以做,有些事可以做不可以說。說白了就是有時候必須說一套做一套。

在賈誼的政治生命主要在漢文帝時期,漢文帝應該是比較喜歡他的文采,可是喜歡歸喜歡,能不能用,怎麼用是另一回事。

漢文帝在誅除諸呂之後,由代王入承大統,處於外有強藩內有強臣的境地,處境並不是很好。

賈誼的文章寫的好,影響也大。但是鋒芒太露,有時候直接得罪了朝廷的兩大勢力,一邊要求抑制諸侯王,一會要求在長安的列侯回到封地。這都是漢文帝想做而且正在做的,但是賈誼的文章寫的太好了,可以說讓這些諸侯王,列侯竟無言以對。他們利益受損,不能拿皇帝怎麼樣,自然要給賈誼使絆子,穿小鞋。

比如說周勃,灌嬰。認為他誇誇其談,漢文帝為了擁戴重臣的面子,把賈誼暫時投閑置散很正常。

也可以說是一種歷練,賈誼應該做的是寫寫書,養養生,等待東山再起。至於他抑鬱而終 ,我只能說學學德川家康,做人學得烏龜法,得縮頭時且縮頭。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