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春雷響,萬物長」。驚蟄一過,菜市場裏青翠欲滴的野菜輪番亮相,最堅定的肉食主義者都很難抵擋這嫩出水的誘惑。

「春食野菜賽仙丹」,三四月份貓冬的嫩芽剛冒出頭來,正是最脆嫩、營養最豐富的時候。

餛飩的最佳拍檔薺菜、人們對其喜惡參半的香椿、與花生碎涼拌的馬蘭頭……那麼多搭配不同、滋味各異的野菜,究竟那種纔是春日裏最美味的TOP1?

野菜,指的是那些非人力播種、依靠風力、生命裏極強的野生可食用蔬菜。中醫認爲野菜往往具有食療保健作用,比如薺菜清肝明目;蒲公英清熱解毒;蕨菜益氣養陰……

凡是野菜,都有一種田園蔬菜所缺少的清香。比如與野菊花很像的茼蒿,兼具蒿的清氣和菊的甘香;帶着異香的香椿,懂吃會吃的人謂之「一箸入口,三春不忘」。

天南地北的烹飪者們,都不願意破壞這與生俱來的美感。因此,野菜的烹飪一貫追求着極簡的法則。

野菜生長環境純天然、不受人控制,使得野菜的植物纖維、維生素和礦物質相較於人工施肥栽種的蔬菜更高。

香椿,野菜界榴蓮一般的存在。

愛的人欲罷不能,惡的人則說它像梅雨天發黴的氣息。「香椿炒雞蛋」,用甘醇百搭的雞蛋中和氣息獨特的香椿,就是最快手也最經典的做法。

我的同事玉兄還分享了香椿的日式做法:整顆焯水切碎末,內脂豆腐事先撒鹽出掉一部分水,香椿末蓋上淋少許生抽,加上日本柚子醋開動吧,每次消滅一大盒盤,拌飯吃也不錯,健康美味。

香椿炒雞蛋

江浙滬一帶流行的野菜則是「草頭」。

草頭,學名叫苜蓿,上海本幫做法拿它與大腸同炒,稱爲「草頭圈子」。濃油赤醬的大腸被具有清熱去火功能的草頭迅速擊敗,爲人所厭惡的油膩也一去無返。

草頭圈子

春天,對吃貨最大的饋贈就是各種各樣新鮮的野菜。

而且野菜澤被南北,不僅南方的野菜多到迷人眼,北方好吃的野菜也數不清。春天裏做菜,哪怕不靠那幾兩肉,也能燒出一桌鮮來。不需複雜的烹飪調味,稍稍一拌、一炒、一煮,都是不肯停筷的好味。

今天,24季就給大家獻上一份最詳細的中國野菜圖譜。

香椿頭

別名丨香椿 / 椿頭 / 椿芽

標籤最特別的春味

外觀葉子顏色爲深淺不一的紅色

食味微臭

主產地山東、河南、河北

香椿是香椿樹的嫩芽。早在漢朝,香椿曾與荔枝一起作爲南北兩大貢品,深受皇上及宮廷貴人的喜愛。它像是野菜界的榴蓮,有種非常特別的香味。喜歡的人愛死這味道,還有人專門種在家裏聞,不喜歡的人卻覺得刺鼻。蘇軾就曾盛讚:「椿木實而葉香可啖」。

採香椿可是技術活,因爲它不像其他野菜俯手可得,而是長在樹上的。香椿樹上的嫩芽,葉厚芽嫩,綠色紅邊,香味濃郁,就是可以食用的香椿了。而臭椿可就不行,它生來矮小不說,還七扭八歪,質地疏鬆粗糙不成材。濁臭刺鼻,就像藥肥皂味兒。

香椿

香椿芽的敗火功力很強。穀雨前後,南方人趕着喝新茶,北方人則去菜市場搶香椿嫩芽。家常的香椿吃法有香椿炒雞蛋,黃綠相間,鮮香四溢,這春意盎然的一餐,拿什麼山珍海味都不願意換。齊白石就很愛這道菜。

香椿炒雞蛋

但對老饕汪曾祺而言,香椿與豆腐,一青一白,是最鮮嫩有味的吃法。「切爲碎末,與豆腐同拌(以南豆腐爲佳),下香油數滴。一箸入口,三春不忘。

香椿拌豆腐

蒲公英

別名丨婆婆丁、黃花苗、黃花地丁

標籤孤獨的旅行家

外觀葉子上有鋸齒,而且是倒着長的

食味非常苦

主產地華北、華中、華東、東北

這個想必大家都和我一樣熟悉,它有着又萌又清新的「毛毛」,風一吹就飄散到空中,但沒想到在北方,人們還會吃它的葉子。

蒲公英的果實成熟以後,形似一個白色絨球

蒲公英非常苦,正是這種苦讓它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利尿通淋的功效。爲了避免苦,採摘開花之前的早春蒲公英也是一個辦法,或者先焯一下水,去除部分苦味。

雖然遠看與芝麻菜很相似,但蒲公英葉子有明顯的特徵:葉子上有鋸齒,而且是倒着長的。

蒲公英(左)和芝麻菜(右)

「去,挖點婆婆丁去!」是以前東北人經常得到的任務。於是,在晚飯的炕桌兒上,就會多了一道生蒲公英蘸大醬,雖然有些苦,卻作爲天寒地凍後第一批鮮菜的味道,被東北人永遠地烙在了心底。除此之外,蒲公英也可以涼拌或者做餡包餃子。

蒲公英還可以用來做沙拉

苣蕒菜

別名丨苦菜 、 曲麻菜 、敗醬草

標籤窮苦歲月的充飢伴侶

外觀帶着紫紅色,葉片肥厚

食味略微苦澀

主產地西北、華北、東北

除了蒲公英,北方人更愛用另外一種植物蘸醬吃,它就是苣蕒菜。

苣蕒菜民間食用已有2000多年曆史,《詩經·鄴風·穀風》中就有「誰謂荼(苣蕒菜)苦,其味如薺」之說。

春天裏剛長出來的苣蕒菜莖部帶着紫紅色,葉片肥厚,嚼起來嫩而無筋。

苣蕒菜具有清熱解毒、涼血利溼、消腫排膿、祛瘀止痛、補虛止咳的功效。東北食用多爲蘸醬,蘸醬生吃有一絲絲的苦味,很是敗火。也可以焯水後涼拌着吃,是很多上歲數人的記憶。西北食用多爲包子、餃子餡,拌麪或加工酸菜;華北食用多爲涼拌、和麪蒸食。

涼拌苣蕒菜

槐花

別名丨洋槐花

標籤吃花人的最愛

外觀白色

食味香甜

主產地陝西、陝西、河北

北方地區還習慣吃槐花,槐花是槐樹的花,每年開花的時候,都有很多人在接槐花做飯。槐花的花心也可以摘下來,放在嘴裏嚼一嚼,味道有些甘甜。有些北方人小時候沒有零食吃,就是吃槐花的花心長大的。

但要注意這種槐花是白色的洋槐花,而不是黃白色的國槐花和紅槐花。

洋槐花(左)、紅槐花(中)、國槐(右)

洋槐花富含維生素和多種礦物質,同時還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潤肺、降血壓、預防中風的功效。直接捋下來生吃,清香脆甜。

如果要做槐花飯,那就要選將開未開的大花苞。淘洗乾淨,灑麪粉混勻,上鍋蒸半小時。起鍋拌上白糖,就可以吃了。槐花飯吃起來細膩潤口,配合軟糯的大米,再合適不過。

槐花飯

榆錢

別名丨榆實、榆子、榆仁

標籤吃下萬貫家財

外觀圓薄如錢幣

食味甜嫩

主產地東北

「陽春三月麥苗鮮,童子攜筐摘榆錢。」當春風吹來第一縷綠色,金黃的榆錢就一串串地綴滿了枝頭,人們會趁鮮嫩採摘下來,做成各種美味佳餚。

榆錢是榆樹的種子,因其外形圓薄如錢幣,故而得名,又由於它是「餘錢」的諧音,因而就有吃了榆錢可有「餘錢」的說法。

榆錢

榆錢脆甜綿軟,清香爽口。摘取鮮嫩的榆錢用來做出美食,深受大衆喜愛。許多人家裏會做榆錢飯,和上玉米麪,一蒸,倒上蒜汁。這盛在碗裏的萬貫家財,清鮮爽口。歐陽修則愛吃榆錢粥,「杯盤粉粥春光冷,池館榆錢夜雨新」。滑潤的榆錢粥,最是溫暖雨夜的心。

榆錢粥

灰灰菜

別名丨野灰菜、灰桃菜、灰條菜

標籤被外表掩蓋的美味

外觀葉面寬大,邊緣有不整齊鋸齒

食味鮮美柔嫩

主產地中國各地均產

說到灰灰菜,有時候真的不知道怎麼來說它。因爲它太普通了,田間路旁、花圃、空地上,到處都是它的身影。以前在鄉下都用於動物飼料,最近幾年大家猜發現它的幼苗和嫩莖葉可以食用,而且口感柔嫩,味道鮮美,

採摘嫩莖時,手指會沾到葉片背面一層好似細灰的粉末。

灰灰菜

灰灰菜有很高的營養價值,尤其能夠預防貧血,防止消化道寄生蟲,消除口臭有奇效。焯水後涼拌、爆炒、做餡是比較常見的吃法,北方人喜歡和麪蒸食,在雲南則用它涮火鍋或煮魚吃。

熗拌灰灰菜

麪條菜

別名丨香爐草、甜甜菜、燈籠草

標籤不是麪條做的菜!

外觀形似麪條

食味清香綿軟

主產地華北、西北、西南及長江流域

麪條菜是黃河中下游地區人們春天裏最喜歡吃的一種野菜。這種菜有些澀,最好是在初期較細嫩時候食用口感會更佳。

它其實是麥瓶草的幼苗,多生長在田間地頭和麥田裏,葉片細長,形似麪條而得名麪條菜。

麪條菜

麪條菜有着清熱、止血調經的功效,它的口感清香綿軟,多用來拌麪蒸制、涼拌、做湯、下面等。

蒸麪條菜

蕨菜

別名丨龍頭菜、拳頭菜、貓爪子

標籤春日裏的小可愛

外觀像握緊的拳頭

食味清香滑潤

主產地長江流域及以北地區

蕨菜是山珍,入饌歷史極其悠久。三月裏初生的嫩葉蜷曲着還未長開,猶如龍頭、握緊的拳頭。《爾雅·翼》載:「蕨生如小兒拳,紫色而肥。」紫色的幼芽是大家最喜歡吃的部分,有特殊的草木芳香,清香滑潤。

跟蕨菜最容易混淆的是芒萁,兩者最大的區別是展開的蕨葉子是不分叉,而芒萁的葉子是分叉。

蕨菜

蕨菜有清熱解毒、利尿通便、減肥瘦身的功效,它的做法很多,最經典的是涼拌,焯水後加上蒜泥、辣油、醬醋,清涼爽口,是難得的上乘酒菜,還可以與肉絲、臘肉、香腸、雞蛋一同炒制,無敵下飯,還可加工成乾菜,做餡、醃漬成罐頭等。

經處理的蕨菜口感,但需注意的是有一定的致癌作用,不宜多食。

臘肉炒蕨菜

馬齒莧

別名丨螞蟻菜、馬莧、五行草

標籤哪裏都是它的家

外觀紅褐色杆,綠葉,背面淡綠色或帶紫紅色

食味略酸

主產地中國各地均產

馬齒莧是一種生命力異常頑強的植物,只要有土,不管多貧瘠,都能紮根於此,頑強生長。所以,馬齒莧在人類的飲食史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和其他一小株一小株的野菜長勢不同,馬齒莧伏地鋪散着長,一長就是一大簇、一大片。多分枝,紅褐色杆,綠葉,背面淡綠色或帶紫紅色。

馬齒莧

馬齒莧有着殺菌消炎、降血壓、延緩衰老的功效,用它做的菜自帶開胃的酸感。馬齒莧常選用小株、細嫩、葉多、青綠色的枝葉來涼拌,焯水兩三分鐘,撈出過幾次涼水,洗去粘液,再將蒜切成茸,放入生抽、陳醋、鹽、糖和香油調和成汁。也可以煮粥、炒食。這種野菜還有曬乾的做法,可以儲存好些時日。用來燒肉,味道太靈了。

涼拌馬齒莧

菊花腦

別名丨菊花澇、菊花頭、菊葉

標籤南京人的鄉愁代表

外觀葉片長卵型,葉緣有粗大的鋸齒

食味清涼微苦

主產地南京

別的野菜,江浙一帶也常吃,但菊花腦除了南京之外,似乎並不太多見。相傳岳飛在南京牛首山與金兵交戰時,糧草接濟不上,士兵們就採菊花腦來充飢,也不知是不是真事。

有人要問了,「菊花腦」是什麼?其實就是菊花葉。(「菊花腦」是南京話的音譯)到了開花的季節,就會結出黃色的花。我們吃的是菊花腦的嫩莖葉,一定要在開花前就摘下來,不然會非常老。

菊花,菊花腦就是菊花的葉子

和許多野菜一樣,菊花腦可以清炒,也適合涼拌,不過南京人最愛的一定是菊花腦蛋湯。菊花腦洗淨一煮,打散的蛋液徐徐倒入,在湯裏浮出朵朵蛋花。這樣煮出的菊花腦,入口清潤微苦,後味泛起一點類似薄荷的涼意,一碗喝下,不僅滿足食慾,貌似還有點解春困的用處呢。

菊花腦蛋湯

薺菜

別名丨地菜、野薺、護生草

標籤羞澀鮮香的早春

外觀像把張開的小綠傘

食味香甜

主產地中國各地均產

薺菜是最早的報春菜。它們熱鬧地長在田野牆頭,像把張開的小綠傘。「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在薺菜的香氣裏,詩人辛棄疾聞到了春天的氣味。在野菜中,薺菜的味道可謂最佳,一無腥苦,二無怪味,還有點淡淡清香。

薺菜通常生長在沒有太多雜草的地方,葉子呈鋸齒狀,顏色呈灰紫色,葉表一層細細的茸毛,和菠菜有點像。薺菜太難採了,匍匐在地上,不仔細找,根本發現不了。

薺菜

薺菜在江南太常見了。街頭小店常年供應薺菜餃子、餛飩之類,在菜單上灰頭土臉地和各種麪食小吃擠在一起,幾乎讓人忘了它曾經也是不可多得的時令鮮蔬。蘇東坡爲一飽口福,於是「時繞麥田求野薺」,把薺菜混入米中熬粥,人稱「東坡羹」。

北方人也吃薺菜,爲了留住這難得的春味兒,他們會將薺菜醃製貯藏,在漫漫的長冬裏懷想一抹三四月的綠。范仲淹就說「陶家甕內,醃成碧綠青黃;措大口中,嚼出宮商角徵。」

薺菜水餃

馬蘭頭

別名丨紅梗菜、雞兒菜

標籤樸素裏的端莊大方

外觀莖部紫紅色,橢圓的葉片邊緣有幾道小鋸齒

食味略帶苦澀

主產地江浙一帶

生活在江浙地區,春天不吃馬蘭頭還真是辜負了。周作人曾經在《故鄉的野菜》裏回憶起小時候的紹興歌謠,「薺萊馬蘭頭,姊姊嫁在後門頭。」那時人們提着小籃子,在後院蹲着找野菜,想想也挺有趣的。

馬蘭頭很好認,莖部是紫紅色的,橢圓的葉片邊緣有幾道小鋸齒。馬蘭頭耐貧瘠又易傳播,那些石頭縫裏還是碎石堆裏,都能看到一把把。有了得力的剪子,就能很輕鬆地採摘啦。

採摘馬蘭頭

馬蘭頭怎麼吃?「摘取嫩者,醋合筍拌食。油膩後食之,可以醒脾。」袁枚提供了一種吃法。香乾馬蘭頭也是江南一帶流行的菜式,入沸水焯熟,瀝乾切碎,調點麻油,再加入豆腐乾碎粒涼拌。一咬下去,脆嫩的莖葉碎裂出滿口清香,迷得食客神魂顛倒,不知不覺就吃掉了大半盤。

馬蘭頭拌香乾

苜蓿頭

別名丨草頭、金花菜、母雞頭

標籤入口即化的溫柔

外觀由三片小葉組成,葉片有棱角、較硬挺

食味清甜

主產地華北、江淮流域

苜蓿是三葉草裏的一種江南野菜,多生於江浙一帶。早在唐代,苜蓿就成爲宮廷菜餚。到現在,苜蓿也還是陽春三月裏最討喜的時令小炒。

苜蓿長得有點像酢漿草,都由三片小葉組成,但前者葉片有棱角、較硬挺,後者葉片更圓滑絨軟。其實苜蓿不是江南本地的植物,而是張騫從西域帶回的,但如今已成爲江南家家戶戶的時令小菜。

苜蓿和酢漿草

江浙滬一帶對草頭的偏愛是很狂熱的。不信?你去看看上海飯店菜館的菜單上,關於草頭的菜就有好幾道。烹煮江鮮時,抓一點草頭;清燉大腸時,加點草頭碎。醃漬下可以做鹹菜配稀飯,或是包進糯米糰裏煎成餅。

最有名的一道,自然是草頭圈子。圈子是豬的直腸,相當油膩,配上吸油的草頭,最是相宜。據說,一代黑幫大佬杜月笙常去上海的一家百年老店德興館吃草頭圈子。

草頭圈子

枸杞頭

別名丨枸杞芽、枸芽子、甜菜頭

標籤孤獨的旅行家

外觀葉片長橢圓形,邊緣密被緣毛

食味略帶苦味,後味微甜

主產地寧夏、甘肅、河北、青海

枸杞頭不是枸杞的紅色果實,而是枸杞樹的嫩莖葉。汪曾祺寫枸杞頭極美,「枸杞頭帶着雨水,女孩子的聲音也帶着雨水。枸杞頭不值什麼錢,也從不用秤約,給幾個錢,她們就能把整籃子倒給你。女孩子也不把這當做正經買賣,賣一點錢,夠打一瓶梳頭油就行了。」

它被稱爲「天下第一保健蔬菜」,可清炒,可煲湯,能清虛熱,補肝腎,明目,降肺火。據明代徐光啓的《農政全書》記載,江淮地區鬧饑荒的時候,枸杞頭還是災民的救星。

枸杞頭

枸杞頭口味香美細嫩,但又帶着一絲絲回味悠長的清苦。《紅樓夢》裏,寶釵、探春二人向廚房要「油鹽炒枸杞芽兒」,將枸杞頭下熱油鍋生炒,和草頭一樣,油略多些纔好吃,鮮嫩中怯生生泛着青澀,是富貴豪奢裏一點春意蔥蘢的小清新。

涼拌枸杞頭更簡單一點。枸杞芽輕輕燙過,切細了加點麻油和鹽,也許再下點花生米,一拌即成。

清炒枸杞頭

豌豆頭

別名丨豌豆苗、豌豆尖

標籤寓意極好的野菜

外觀葉子清透如翡翠薄片,莖上抽出纖細蜿蜒的鬚鬚

食味柔和的青澀感

主產地成都

豌豆頭是寓意極好的野菜,南京話把它讀成「安豆頭」,逢年過節總要炒上一盤,能保整年都平平安安。

豌豆頭長得特別討人喜歡,葉子清透如翡翠薄片,莖上抽出纖細蜿蜒的鬚鬚,迎風而顫,莫名有種少女般的嬌憨感。

豌豆頭

《詩經》裏常說「采薇」,那「薇」就是野豌豆的嫩苗。它的味道也有種《詩經》的溫柔敦厚,汁水帶着柔和的青澀感,氽湯細滑,清炒甜潤,哪怕加蒜末炒也不覺俗氣,反而有種野生生的清香呢。

蒜炒豌豆頭

小蒜頭

別名丨薤(xiè)白、小根蒜、野蔥

標籤最低調的野菜

外觀長得很像蔥,但根部又鼓脹似蒜頭

食味同時帶有蔥、蒜的味道

主產地東北、河北、江蘇、湖北

野蒜在菜市場裏相對少見些它的根扎得深,要連根挖起來很是費力,買回家來,還得去根去須,仔細洗淨才能下鍋。

小蒜頭沒有挖出來的時候,長得很像蔥。但根部又鼓脹似蒜頭,整一株莫名有點萌。長得像蔥的部分,同時帶有蔥、蒜的味道。下面的小蒜頭氣味辛辣,味道更繩上部一籌。

小蒜頭

小蒜頭是常見的一味中藥,有降血脂、抗凝血、抑菌的功效。嫩葉可以切碎了炒雞蛋或臘肉,香氣濃烈微辛。根部切下來,可鹽醃,可糖醋,也可酒糟。輕輕醃過幾天,脆嫩爽口,配白粥吃可是無上美味。

韓國風味醃野蒜

蘆蒿

別名丨蔞蒿、水艾

標籤宮廷御用皇帝菜

外觀莖杆紅紫、細瘦

食味清香脆嫩

主產地中國各地均產

最廣爲人知的大概要數蘇東坡的那句詩「簍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蔞蒿就是蘆蒿。對於傍水而居的人們,每當清凌凌的蘆蒿出現在菜市場上,那麼,人便是真正的輕快起來了。

腰肢細軟的一把蘆蒿,香氣是極醉人的。嗶啵幾下,好像整個溼潤的時節都濺開來了。《紅樓夢》中,晴雯愛吃蘆蒿。汪曾祺說吃蘆蒿「就好像坐在了河邊,聞到了新漲的春水的氣味……」

野地裏採的蘆蒿,莖杆紅紫、細瘦有點老氣,嚼起來帶響,香氣清遠怡人。蘆蒿和茼蒿有相似之處,只不過茼蒿吃葉子,蘆蒿常吃莖。

蘆蒿的莖

蘆蒿過去因被宮廷御用,所以有「皇帝菜」之稱。《本草綱目》載:「蔞蒿,味甘,性平,無毒,治五臟邪氣、風寒溼痹,補中益氣,生髮烏髮,療心虛。《本經》中將其列爲上品。」

蘆蒿最簡單的做法是清炒,看似清瘦的蘆蒿在熱油裏走一遭,浸潤得鮮亮廣潤,豐腴了一些,香氣更盛。考究一點的可以配着豆腐乾或是臘肉,那滋味就更精彩了。

炒蘆蒿

艾草

別名丨艾蒿

標籤春天裏有濃烈氣味的嬌嫩葉兒

外觀五瓣灰綠色,葉面看起來胖胖的,白色絨毛在背面

食味少許苦味,食後留香

主產地中國各地均產

艾草恐怕不用多說,南方人應該都不陌生吧。新鮮艾草有濃烈的氣味,總覺得多少帶點安神鎮靜的作用。春天裏嬌嫩的葉兒,用來炒蛋、做湯都很好吃。

從葉子形態來看,艾草表面爲五瓣灰綠色,白色絨毛在背面,葉面看起來胖胖的,葉片相對於蒿草更寬大,葉片周圍的鋸齒也小得多,背面密被灰白色蛛絲狀密絨毛。而與它相似的蒿草葉片通常較細,正面顏色泛白,會有一層白色絨毛,柔軟光滑,葉片小,其周圍的鋸齒紋路深,整個葉片呈狹長狀。

艾草

江浙一帶,每逢春天就會摘艾草取汁和麪,做成「青團」,渾圓滾滾,分甜口、鹹口,甜口內包紅豆沙、黃豆沙或黑芝麻,夾雜碎花生,鹹口內包豬肉餡兒,艾草不像湯圓,可水煮,一般是上鍋蒸熟後隨吃。放進冰箱裏,春天的味道可以留半年。

青團

鼠麴草

別名丨婆婆丁、黃花苗、黃花地丁

標籤與艾草相愛相殺的姐妹

外觀葉子與莖上都有白細的茸毛,並不刺手,開着絮狀的小黃花

食味清雅

主產地中國各地均產

除了艾草,另一種民間用來做青團的植物,就是了。它在華北以南常見於路旁、田野、草叢中。

鼠麴草的葉子與莖上都有白細的茸毛,並不刺手,開着絮狀的小黃花,軟乎乎地樣子很可愛,形象地稱呼爲「白蒿子」。

鼠麴草

艾草做的清明果顏色深綠,有着濃郁的艾香味,帶着點藥味;鼠麴草做的則是淡綠色,隱隱的清香。一個濃烈,一個清雅,看你喜歡哪個咯?

折耳根

別名丨蕺(jí)菜、魚腥草

標籤西南地區的重口叛逆

外觀細長白淨

食味魚腥味

主產地雲南、四川、重慶、貴州、湖北

在北方人的眼裏,折耳根,簡直就是「反人類」的代名詞!但在西南地區,這是一種很流行的另類食物。很多人貪戀它的刺激性味道,將它做成很多菜餚。

貴州多山,野生的折耳根多便多藏於山間陰溼的角落。當地人吃折耳根,主要是吃它的根莖。相對葉子來說,嚼起來會費些氣力。

折耳根是可以清熱解毒、利尿消腫、幫助消化、清肺熱的天然良藥。自古以來,就是藥食兩用,還被認爲「渾身是寶」。

折耳根

折耳根的吃法有千千萬,做「沙拉」涼拌、與炸洋芋和臭豆腐相配、與排骨共燉、與魚共烤、與糯米飯共吃……

臘肉炒折耳根就是一種經典的吃法。將臘肉切成薄片,在沸水裏過水去掉適量油脂,再配上折耳根、辣椒、蒜苗、姜蒜、花椒等一起烹炒。只聞濃郁誘人的肉香、菜香交融在一起,秒秒鐘鑽進鼻尖,讓人頃刻無法自拔!

臘肉炒折耳

有人會說,其實有的野菜並不好吃,或口感不好,或帶苦澀。是啊,其實野菜原本就是人們在生活困苦時期,春季青黃不接之時的救命稻草,那時只求可以填飽肚子,口感、哪還考慮味道?

我們總是說「世上唯愛與美食不可辜負」,但平日裏吃的山珍海味多了,也難免會有些膩。清代李漁在《閒情偶寄》中寫道:「吾謂飲食之道,膾不如肉,肉不如蔬,亦以其漸近自然也。」野菜雖然普通又平常,卻有着與衆不同的自然和鮮美。而平凡如我們,好好在春日吃野菜,似乎也能放慢生活的腳步。

撰 文 / 2 4 季

圖 片/網 絡

主 編/易 小 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