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回答:有副作用,長期喝體質會變涼性甚至寒性。

再解釋:上知乎後,經常收到類似的邀請,一個方子,或一種藥材能不能長期喝?今天統一說說我的看法。

中醫是怎麼治病的?一般說,中醫是不治病的,中醫只是糾正人身體的偏性。

「醫」這個字,本義是「一」,而「一」這個字,本義是平衡,即陰陽平衡。陰陽平衡謂之一。從本義上說,中醫的理念,就是一個人,陰陽平衡了就是最好的狀態,即無病狀態,沒有偏性的狀態。「醫」就是把一個偏離了「一」的人,糾正為符合「一」。

中醫認為,人得天地之全氣,故人貴中和,失了中和之道,偏性漸生,或寒或熱,或風或濕,疾病遂生。一個人,一旦陰陽不平衡,就會出現一些偏性,這些偏性,在不影響日常生活,不至於引起感官感覺的時候,就類似於現在說的亞健康。比如一個人體質偏熱,如果是實熱,那就會經常咳嗽,或咽喉不適,或小便黃等熱象,但這並不影響日常生活;如果是陰虛,那他日常生活中所做的每一個動作,都會比正常人消耗偏多一點的熱量,時間長了,人就會消瘦;人瘦一點也不會影響日常生活啊,所以這些都不是病,只需調。而一旦實熱甚了,發起高熱了,咽喉腫了,或陰虛甚了盜汗了等,這才叫病,才得治。同樣的,一個人體質偏寒,往往會經常有些小痛,人會容易胖等,小事調大事治,一樣道理。但到了得治的時候,中醫也不是治你的病,是治你這個人。

舉個栗子:胃痛

西醫會檢個幽門螺桿菌,造個影,看看是慢性胃炎還是急性胃炎,還有淺表性胃炎等等好幾樣,還有有沒有潰瘍,然後再看看有什麼葯能治,實在沒辦法的時候,還能把胃切掉以絕病根。這是在治胃。

中醫就簡單得多了,四診合參得之胃寒,就用熱性葯,比如乾薑高良姜等,這是糾正你身體寒的偏性,如是胃熱,一味公英就夠了,多簡單,這是糾正你身體熱的偏性。偏性糾正好了,就不痛了。這不是在治你的胃,是在治你這個人。

所以,除了藥材平和的滋補藥,其他葯是沒有一種或一方能長期喝的。這道理很簡單,比如,回到題主這個問題,題主給出的幾個藥材都是涼性或寒性的,是用於糾正身體熱的偏性的,喝著喝著,體熱減了,葯的量就要相應減啊,又喝著喝著,體不熱了,那藥量就要減為零的啊。不然身體就變寒涼了。

最後提醒題主一下,要用涼性葯,先要分清楚自己的體熱是實熱還是虛熱。


要根據你自己的體質搭配喝,這些葯比較寒涼


是葯三分毒,葯吃多了,沒好處


物無美惡,過則為災,何況是植物葯


既然沒有人做臨床試驗,不如題主出資找個大學開個課題?~

牛蒡根、決明子、菊花、金銀花、蒲公英都設置不同的濃度分組:

對照組只喝水;

A組每天喝0.5g牛蒡根、0.5g決明子、0.5g菊花、0.5g金銀花、0.5g蒲公英加1500mL水泡茶;

B組每天喝1g牛蒡根、1g決明子、1g菊花、1g金銀花、1g蒲公英加1500mL水泡茶;

C組每天喝2g牛蒡根、2g決明子、2g菊花、2g金銀花、2g蒲公英加1500mL水泡茶。

因為目標是檢測長期喝的影響,所以試驗周期設置為1年。

檢測指標設置為血壓、血糖、血脂和血常規的常用指標。

檢測周期是每2個月測一次。

為了保證每組的數據有統計學分析意義,最好每組安排10個以上的志願者,性別和年齡都盡量均衡分配。

這樣下來這個課題應該要花50~80萬左右,很多中醫都沒有做這些臨床測試,只能定性不定量地說副作用,會難以說服群眾,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去做一下有統計學分析的臨床試驗,這樣就不會搞得有人不敢喝牛蒡根、決明子、菊花、金銀花、蒲公英泡的茶了。

當然既然知道會有潛在的副作用,為什麼要長期喝呢?你可以喝2天停3天啊~另外我估計沒有什麼人能堅持1年都只喝同一種茶……


肯定是不能長期飲用的,要針對不同體質適當調整。體寒的人盡量不要喝。因為牛蒡根清熱利咽,金銀花清熱解毒,菊花清熱解毒清瀉肝火,決明子清肝明目,枸杞滋陰養肝,這些葯一派苦寒瀉火,體寒的人越喝越寒,很多人喝了會引起腹痛腹瀉。如果體寒,但是伴有肺熱肝火,診斷明確的,可以少量喝一些,時間不要太長就可以。


過於寒涼了,容易傷脾胃,你加點枸杞子,甘草,但不建議一直喝呀,因為中藥畢竟也是葯,你可以喝個一個月左右,停個一周到兩周的時間再繼續喝,還有喝這個,不能喝涼的


決明子吃了拉肚子,容易傷腸道產生依賴性


長期飲用對身體沒什麼危害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