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云南,我一路走过不少地方,走过繁华的昆明,走过骚动的丽江,也走过风花雪月的大理,但更喜欢这个淳朴恬静的极边之城。

腾冲,滇西南的一座边陲小城,四季如春,人文荟萃,每一天都带给我难忘的记忆。腾冲的历史特色,除了在古老的建筑中赏识,从当地人的生活习惯上也不难看到那些岁月难以泯灭的文化传统。

腾冲人的饮食传统就彰显着岁月的烙印。就比如腾冲人几乎每天都吃的“大救驾”一样,看似一道再平常不过的家常菜,却隐秘着这山高皇帝远的小城与中国历史的密切相连。

每每回想起腾冲那些原汁原味的特色小吃,想起那些朴实善良的人们,或许是我走遍千山万水也不能忘怀的惦念。

腾冲人每天的生活是从一碗稀豆粉开始的。稀豆粉,是腾冲舌尖上的早餐,我曾经在《舌尖上的中国》里略知一二,所以来到腾冲我就想着要尝尝稀豆粉的味道。有人说,到了腾冲如果不喝一碗稀豆粉,就等于没来过腾冲。

可是我在腾冲的这些天,每天忙工作,早餐都是在宾馆里吃的,始终没喝上稀豆粉,直到临走的前一天晚上,我跟当地的朋友说:“明天早上我一定要去喝一碗稀豆粉!”,朋友笑着答应道:“放心吧,知道你一直惦着呢,明天带你去喝最正宗的稀豆粉。”而且还特别强调:“那地方你一定喜欢!”。

原以为就是像在北方那种路边小店喝一碗豆沫一样,没想到腾冲的朋友却领着我来到了一座叫做“侨香斋”的大宅院,古香古色,雕梁画栋,一看就是老建筑,而且能够感觉到是个有故事的地方。一打听,我还是被惊着了,这竞是一座历经滇缅战争洗礼保留下来的百年老宅。

原来这座大宅院是一个“马锅头”的家,“马锅头”是以前茶马古道上马帮首领的称呼。腾冲是西南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马帮文化也是腾越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腾冲的马帮,深明大义,除了承运各商号的物资外,危难时期,为家乡、为国家做了许多好事,抗日时期,他们驮运粮秣、弹药不计其数。

有人称腾冲是“马帮驮来的翡翠城”,两千多年来,马锅头带领马帮为腾冲的文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马帮受商贸文化的影响,不少人也做起了生意,日积月累,一些“马锅头”变成了大商贾,我眼前这座大宅子就是很好的见证。

朋友见我端着相机拍个不停,便大声喊道:“三姐姐快过来喝稀豆粉了!”,我又吃惊不小:“咱们在这里喝稀豆粉呀?”,坐在百年老宅里吃一碗5块钱的稀豆粉,我怎么有一种老鼠掉到米缸的感觉。

更让我惊诧不已的是,服务员端来了一碗又一碗的调料摆满了一桌,红彤彤的辣椒油、明黄的花椒油、清亮的芝麻油、乳白的蒜油、翠绿的芫荽、油黑的酱油、绛红的米醋、橙色的腐乳水、喷香的花生碎……,敢情这20多种调料就是为了升华一碗稀豆粉呀,看来稀豆粉真的不可小觑。

这阵势搞得我有些不知从何下手了,朋友介绍说,腾冲稀豆粉的吃法大有讲究,一碗稀豆粉可以分出三种吃法,一部分不放任何调料,另一部分少拌一些调料,再把一部分放上很多调料,然后将不同的部分轮换着吃,美味层出不穷。

喝完稀豆粉,朋友推荐我一定要再尝尝腾冲饵丝。他说,对于腾冲人来讲,饵丝是生活中永恒不变的爱,腾冲人可以一日三餐都吃饵丝,也不厌倦。

我感觉饵丝有些类似米线,比米线的口感更细糯一些。听说腾冲人还将煮好的饵丝和烤好的饵块或者油条拌着稀豆粉吃,把普普通通的早餐吃出了花。

恋恋不舍走出百年老宅,不由地暗自感叹,到腾冲旅行若不知道“大救驾”、“马锅头”,若不来一碗“稀豆粉”和“饵丝”,那简直就是枉来一场。

【三姐姐温馨贴士】马锅头老宅“侨香斋”地址:腾冲市腾越镇尚家寨村委会旁。

【作者简介】三姐姐: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专栏作家、旅行家。【版权声明】本图文版权归三姐姐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商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