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太平洋系列的機甲系統,真心不難製造。

不得不說巨型機甲火爆拼殺是男人的夢想,但是關鍵要造出來有用武之地。

現在人類所製造出來的超大型機械可比環太平洋機甲要大得多。

先看局部:

人在這種超大型機械面前是不是很渺小?如果覺得不是,那麼把鏡頭拉遠了再看:

剛才的輪子只是挖掘機的挖掘頭而已。整個的bagger293長度達到了240米、寬度達到49米、而高度則高達96米、重量達到14200噸,就體積而言已經遠超過環太平洋機甲的大小了。

整體放在路上的效果如圖,

從威武程度上不次於環太平機甲。

從價格上看其實並不貴,這貨只需要一億美元就可以買到家,而且克虜伯還會派工程師協助安裝並且派培訓講師過來培訓。

所以從材料上來說並不存在過大跨度的鋼鐵部件難以支撐起自身的事情。而且這個1.4萬噸的龐然大物還是有履帶系統可以在陸地上自行移動的。

如果硬要製造一個環太平的機甲系統的話,用現有科技完全可以達到效果,只不過每臺的造價據W君估算要超過500億美元。小型化的核動力反應堆是可以在這個機甲上使用的,權電磁推進系統也可以驅動機器人的四肢。而整體的結構可以用現有的高強度合金鋼製造出來。就連控制系統依靠現有的人工智慧進行輔助,再利用分佈於各個節點的FPGA進行控制也不會成什麼問題。

關鍵的問題是——沒有人去製造這種大而無用的東西。人家家裡有礦的土豪可以靠bagger293節省上千的人力成本用來賺大錢。而軍隊製造一個這樣的大型機甲除了給導彈當靶子外一無是處。導彈的哲學就是——沒有什麼是一枚導彈解決不了的問題,如果有,就再來一枚。


現在造一架四代戰鬥機都很難,如果從現有基礎造一臺《環太平洋2》中的機甲大概要多久?主要困難在哪裡?能想到的如材料學需要進一步突破?動力以及動力轉化效率?腦科學神經性學要突破?機械繫統的傳輸?對外感知?

抓地力,我們都知道人在光滑的冰面上別說奔跑跳躍,就連站穩都難。我們打出去一拳,看似是雙手的力量,其實力量的源泉都來自於腿部和地面形成的摩擦力!腳和腿與地面形成抗力,通過腰部將能量傳遞到手臂揮打出去!而我們的摩擦力來自於腳步肌肉以及腳趾頭的抓地力,機械則很難擁有這樣的能力

這點也是近幾年仿生機器人一直在努力攻克的難題,雖然目前已經取得了一定成績,但離製造上百米高的機甲戰士,還太過遙遠!


先提個醒,對環太平洋這種超軟軟科幻片,較真起來很沒意思,本回答就有點較真了。

主要困難?

1、首先是要把直升機的載重能力提升10倍以上。

環太平洋裡面一千七八百噸的機甲竟然是用8架直升機吊運到戰場的。(?)

就是這個傢伙。事實上這種直升機現在就在各國被軍方和民用航空頻繁使用著,它的吊運極限重量大約在15噸。請問它怎麼吊1700噸的機甲。這就是一個很大的難題。

(2)動力。

按1700噸全重計算,這個大機器人絕大部分是粗壯的四肢以及各種武器,那麼動力系統所佔的重量估測不能超過400噸,需要把現在最先進的核潛艇反應堆的體積縮小到十分之一而輸出功率不變。這在技術上大約需要發展5~6代,而且是躍進式的換代,才能出現。

(自己看看,這玩意分配給動力系統的體積是多少,重量大概能有多少)

(3)材料。

如果用現在人類能製造出來的、能想像出來的材料,去製造機器人,那麼它的裝甲板厚度甚至不如傘兵戰車(假設裝甲厚度比較均勻)。

(4)腦科學。

腦科學需要倒退50年。從環太平洋1和2來看,機器人所做的動作極其簡單,根本不需要人的大腦這種高級玩意去操縱(還要2個大腦)。從華強北的電子垃圾堆裏揀幾塊2002年產的工控晶元就可以了。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需要搞清楚《環太》中的機甲究竟有哪些關鍵技術。

環太中出現了四部主力機甲,每部機甲大小、性能、武器略有差異,但總體上是都屬於「人行、有人操控」的機甲。以「復仇流浪者」號為例:高81.77米,重2004噸,採用核動力裝置,雙人駕駛,神經感測、協同控制,全息顯示戰鬥場面;並裝備有肘擊火箭、鏈鋸引力彈弓等武器。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沒有直接說明,但對於機甲作戰非常關鍵的技術性能。比方說:高能量密度的核動力裝置;高功率動力輸出和傳動技術;核輻射防護技術;高韌性、高強度的機體裝甲技術;高強度、高靈活度的機械關節適配技術;還有就是2000噸的重量僅憑雙足觸地帶來的地面壓強過大問題。

分析了機甲的上述特性和功能,再來看看人類當前的技術水平。

一是人工智慧技術。

隨著AlphaGo擊敗人類頂級圍棋手,OpenAI團隊打敗DOTA頂級職業玩家,以及類似波士頓動力的人行機器人、機器狗,等一系列人工智慧領域的成果湧現,但總體上,能夠應用到複雜場景的人工智慧技術,尤其是人工智慧機器人,仍處在較為初級的階段。

美國軍方最初對艦載無人戰鬥機信心滿滿,X-47B無人機經歷了上艦測試後,已經無疾而終。目前,世界各國對於無人機的應用,仍然停留在人工控制之下的偵查、加油、攻擊等任務,需要自主控制、智能化水平更高的無人戰鬥機,仍然遙遙無期。

二是神經感測、協同控制技術。

在電影裏,這種類似心靈融合的技術,兩名駕駛員記憶、感覺、情感完全「合體」,使得所有思想、動作和行動指令同步、協調完成。並使用了脊髓夾、龐斯鏈接等一系列概念化技術。

但實際上,當前的人類神經感測和協同控制遠沒達到這樣的水平。人類已經初步實現了意識對於實體的操作控制,可以用電極組植入大腦區域,記錄神經電信號,進行解碼和放大後,用於控制機械或電子裝置。但這種解碼和控制不僅準確度不高,而且效率也較低,根本無法實現激烈、複雜的操作控制。

人類對於腦神經的研究,也只是初步實現了光學和電學手段同時對人腦神經反應的檢測,用以瞭解腦部結構與功能的聯繫。想全面掌握腦神經的運作規律和機能,至少需要幾十年的不懈努力。

三是核動力小型化技術,包括核反應堆、動力控制、輻射防控等。

法國紅寶石級攻擊核潛艇,排水量僅2700噸,使用一臺CAS 48一體化壓水反應堆。這臺反應堆足夠緊湊小巧,但功率只有四十八兆瓦,使得潛艇最大極速僅25節。即便這臺功率不足的反應堆,重量也在500噸以上,顯然這個重量和體積的核堆是無法安裝到這種機甲上的。機甲地面訓練和作戰時的激烈水平,完全是軍艦和潛艇無法相比的,這對反應堆、動力輸出等系統也是一個考驗。

也就是說,要想大幅度提高功率,還要減少反應堆體積重量,同時確保核動力穩定輸出、輻射防護水平安全,對於當前的和動力技術,是一個極具挑戰性的難題。

四是新材料技術。

坦克具備厚達數十公分的基礎裝甲、複合裝甲和爆反裝甲,但這些只是防禦熱兵器打擊,沒有坦克還需要準備進行貼身肉搏。但電影中的人形鋼鐵機甲,擁有與人類相似的作戰模式,貼身搏鬥時,同樣會有正面的衝擊和碰撞,而且力度會非常之大。如此,對機甲的外部裝甲和內部結構材料都是一個巨大的考驗。

也就是說,機甲的外殼和和內部結構,都需要同時具備極高強度和極高屈服度的材料,才能確保在正面對抗中不會輕易受損,不會輕易被冷、熱兵器洞穿。以當前的材料科技水平,尚無資料顯示完全具備這種能力的材料出現。

總的來說,與《環太》中這些大型人形機甲的關鍵技術相比,當今的人類科技有些與與之較為接近,有些則相距甚遠。如果只是外形相似,人類隨時都能造出這種人形機甲,但只具備基本的運動、簡單的操控等;如果想完全達到影片中進行智能操控、激烈戰鬥的水平,絕非短期內能夠實現。

即便是樂觀估計,人類在三十年內也無法實現全部功能。


造一臺《環太平洋2》機甲要多久這個要看了有沒有必要去建造,如果真的像環太平洋那樣人類都直接面對死亡的選擇的話,以目前科學技術,材料科學,信息科學,人工智慧科學,發動機科學的現狀來看!我會很無情地跟你說,造不了!更不用說造多久了!要等各方面的科學技術,取得突飛猛進的進步或者再進行一次現在都無法想像的科技革命,才會有可能去造科幻電影《環太平洋2》裡面的機甲!雖然打臉無情,但是根據現在的科學技術,現實點的話,我們還是可以造一些比較小一點的機甲戰士!如《鐵甲鋼拳》裡面的機甲戰士,以現在的科學技術水平造這樣的鐵甲戰士的話,大概需要近20多年基本可以造好!這裡不是吹的,也不是胡編亂造,而是有一定的科學依據的。比如美國也正在研究這方面的機甲戰士。據相關報道,由波士頓動力公司為美軍研製的世界最先進人形機器人「阿特拉斯」,這一機器人將來或許能像人一樣在危險環境下進行救援工作。「阿特拉斯」身高1.9米,體重150千克,由頭部、軀幹和四肢組成,和人類的行走方式一樣,均為雙腿直立行走。它的「雙眼」是兩個立體感應器,有兩隻靈巧的手,能在實時遙控下穿越比較複雜的地形,就這樣子他們都已經取得了實際性的進步了!從報道上可以看得出,就連藍星上的扛把子美帝也是隻能造出遙控機器人!何況要造大型的機甲戰士那是更加不可想像的!相信隨著以後的科學技術的進步,在不久的將來,我們一定會實現造出《環太平洋2》裡面的機甲戰士!我們盡情的期待吧!

我是D版樸信陽,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以人類目前的的技術水平的話,可預見的歷史時期內是造不出《環太平洋》中的機甲的。

我們按照電影中的設定來看。

1.危險流浪者

危險流浪者是環1中的主角機體,按照劇中設定由美國製造,核動力驅動,高度79米,重量1980噸。

首先,危險流浪者這個身高和體重比就透著一股黑科技的味道。按照等比例估算的話,這個機甲的密度大約是坦克的1%。光是這個數值已經是顛覆目前人類對材料學的基本認知了。

危險流浪者是核動力。目前人類已知最小的核反應堆自重340噸,這個比例顯然不夠合理。只能用可控可控核聚變/裂變來解釋。眾所周知,目前在此領域的研究幾乎可以稱得上是是進了死衚衕。

2.暴風赤紅

按照設定,暴風赤紅高76米,重1722噸,動力是柴油。

以寶馬N57車載柴油發動機為例,重1.7噸,扭矩540Nm。要想讓暴風赤紅離地行動,需要起碼1722000Nm的扭矩力,是N57車載柴油發動機的3188倍。按照等比例計算的話,如果暴風赤紅的柴油發動機採用N57的技術,那麼光是發動機的重量的重量就是5000多噸。

更別提排氣量了。按照柴油的熱值,暴風赤紅需要一個直徑十幾米的排氣口。

其他機甲的情況大同小異,就不一一比較了。

實際上,別說是機甲,《環太平洋》中隨便一件東西可能都是外星科技。

劇中用來吊運機甲的直升機,是類似CH47的尺寸和造型。8架直升機合力可以吊起危險流浪者。

按照劇中的設定,每架直升機需要提供200多噸的載重。

而目前人類製造的載重量最大的直升機是米-26,載重20噸。即,需要在CH47基本尺寸不變的情況下,通過旋翼提供200噸的載重。這個已經違反了現有的基本物理框架。

我是D版樸信陽,如果喜歡我的回答,請點贊+關注。

歡迎評論互動,每條我都會仔細閱讀!


環太平洋裏的外星怪獸牛逼嗎?假如怪獸的密度和水差不多。1萬噸的怪獸是一萬立方米。高一百米,長寬各十米。也就是三十三層樓的高度,兩個車庫那麼胖。就這種怪獸還用部隊打?我們拿著鍋自己就能給它麻辣了。如果怪獸的密度比較大,跟鐵一樣。那也就是一立方米七八噸。一萬噸的怪獸1300立方米足夠了,高十三米,長寬各十米。還沒個水塔高。這種小挫胖子,十個新手女司機都能撞死了。講真的,怪太平洋裏的怪獸弱的不像話啊。


感謝邀請

《環太平洋2》剛好買了電影票到時去觀看,對於喜歡科幻電影的朋友大家一邊看電影都會一邊想什麼時候會真正出現在我們的眼前。

其實就我個人看來雖然現在說造一臺四代戰鬥力都很難,但真正意義上來說已經沒有技術問題了,喜歡軍事的朋友應該都有了解五代戰鬥力已經有了,估計六代都在研發了。中國現在在研發上已經奮起直追了。

說回機甲戰士,也許目前已經有了,只是技術還在完善,以美國為首的研發技術肯定是數一數二的,美國科幻片很多都是美國宣傳給美國人民看的,為的是增加軍事費用,以更多的資金注入軍事研發上,像變形金剛輕而易舉就把航空母艦毀了,也引發美國人民面對未來新型武器而導致國民安全的擔憂,從而呼籲在軍事上研發更強大武器來保護。

至於說的材料能源問題,把能源想成用核來當做能源,當然也許還有更好的我們不知道,至於材料肯定首先使用目前軍事上的武器材料,還有航空材料來代替,實在找不到合適的,不還有宇宙空間站在探索外太空新型元素材料,我們普通國民又哪知道太空站有沒已經在研發中的新型材料呢。

慶幸中國在研發高科技已經進步越來越大了,大數據,智能應用,高鐵,無人機也就是我們自豪的大疆企業,目前技術也是頂尖的,這些都可以增加中國在高科技領域的底蘊,全球為數不多的幾個大國誰又沒有點祕密武器壓箱底呢,我們中國人都知道落後就要捱打,所以我們國家在發展高科技方面都是有戰略性發展的,作為中華兒女期待中國更好的崛起。

至於幾年能見到這樣子的機甲戰士,只要國家真正需要,就會出現,我們普通國民見不到只是我們層次不夠,目前全球還沒拿出這樣子的機甲戰士作為武器,即使有我們也不需要拿出來對不。

以上的觀點僅代表個人意見,非喜勿噴,感恩…


就目前而言,全世界合力都造不了!

如果你只是做一個樣子貨,那中國就能造!

但如果要像電影中那樣能跑能跳能打,對不起,現在不可能!短期內的未來也看不到可能!

人之所以能夠站立奔跑跳躍打鬥,有幾個很關鍵的地方!

第一抓地力,我們都知道人在光滑的冰面上別說奔跑跳躍,就連站穩都難。我們打出去一拳,看似是雙手的力量,其實力量的源泉都來自於腿部和地面形成的摩擦力!腳和腿與地面形成抗力,通過腰部將能量傳遞到手臂揮打出去!而我們的摩擦力來自於腳步肌肉以及腳趾頭的抓地力,機械則很難擁有這樣的能力。

第二是核心力量。人的上半身和下半身之所以能穩定,是因為有強大的核心肌羣將上下軀幹牢牢的捆在一起。而目前無法想像有一種機械裏能永遠一絲不懈的將千噸萬噸的機甲戰士上下收緊,即使跳躍打鬥都不至於脫節。

這兩點也是近幾年仿生機器人一直在努力攻克的難題,雖然目前已經取得了一定成績,但離製造上百米高的機甲戰士,還太過遙遠!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