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之行,重頭戲一定是羅馬,可到了羅馬,就不得不去看看被羅馬城包圍起來的世界上最小的國家——梵蒂岡。這個面積只有咱們故宮一半大的城中之國,人口只有800多,卻是全球十幾億天主教徒的精神中心。

小娘子不是信徒,但打卡世界之最還是蠻有紀念意義的,而且這裏保存着大量的珍貴文物、建築和藝術精品,1984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整個國家——梵蒂岡城,列入了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保護名錄。


這個面積(0.44平方公里)連半平方公里都不到的國家,卻有着世界上最大的教堂——聖彼得大教堂,《孤獨星球》上說,“即使你不是教徒,聖彼得大教堂也會讓你大喫一驚。”

作爲文藝復興最傑出的建築之一,聖彼得大教堂注入了米開朗基羅、拉斐爾、貝尼尼等衆多建築師與藝術大咖們的心血。都說意大利是擁有全世界遺產最多的國家,但論面積均攤的話,梵蒂岡絕對是單位面積裏擁有世界文化遺產最多的。


從時間上說,聖彼得大教堂並不是文藝復興時期才修建的,它建得很早,而且是因受難而誕生,但不是耶穌的受難。耶穌離開後,他的十二門徒之首彼得開始沿着地中海傳福音,但那時基督教在羅馬帝國屬於違法,所以在彼得傳教到這裏的時候,被當時的羅馬皇帝尼祿(Nero公元37-68年)逮捕並處決了,聖彼得大教堂的位置就是當時的刑場。彼得要求被倒釘在十字架上,因爲他覺得不能和耶穌基督死的死法相提並論。


在羅馬帝國實施“四帝共治制”分爲東西羅馬後,君士坦丁一世爲了爭取廣大基督徒的支持,於公元313年,在米蘭頒發了《米蘭敕令》,承認了基督教的合法地位,並於324年重新統一帝國,成爲君士坦丁大帝。

此後,他爲聖彼得重修墓穴,並在他的墳墓上修建了一座華麗的教堂,就是這座聖彼得大教堂,只是當時的風格並不是這樣。君士坦丁大帝在臨終前,也受洗爲基督教徒。所以按照今天大教堂對於天主教徒來說,聖彼得算是天主教的第一任教皇。


我們如今看到大教堂的樣子,是1503年教皇尤里烏斯二世下令重建的,他任用米開朗基羅、拉斐爾、布拉曼德等才華蓋世的大師將聖彼得大教堂打造成爲了一座藝術殿堂。雖然他生前並未看到最後的成果,因爲重建的工程持續了120年,但這位“政治教皇”經過11年的努力,把當時的教皇國打造成爲了意大利半島的政治重心。


話說當時的教皇國可比如今的梵蒂岡城大了近10萬倍,領土有四萬平方公里,首都就是羅馬城。梵蒂岡在拉丁語裏是“先知之地”的意思,所以教皇也把宮殿建在了這裏。如今梵蒂岡與意大利的國界就是當時教皇國首都裏的皇宮院牆。

教皇國的國土面積銳減,全因意大利獨立戰爭的勝利。1870年,教皇庇護九世抵抗不過意大利軍,避居到梵蒂岡宮殿裏,教皇國的實際領土也由此縮小到如今的面積,但雙方對於主權一直僵持。


59年後,雙方終於簽署了拉特蘭條約, 教廷承認意大利的統一,羅馬成爲意大利的首都。意大利承認教皇在梵蒂岡城內的權威和世俗統治權力,梵蒂岡成爲獨立的梵蒂岡城國。延續了11個世紀的教皇國在1929年2月11日這一天,正式由梵蒂岡城國取而代之。


聖彼得大教堂前,是十七世紀最偉大的藝術大師之一喬凡尼·洛倫佐·貝尼尼設計建造的聖彼得廣場,可容納50萬人。廣場中央聳立着一座41米高、用一整塊石頭雕刻而成的方尖碑,它來自公元前1935年的古埃及,距今有近四千年的歷史。公元37年,羅馬帝國皇帝卡利古拉將它從埃及運至羅馬的競技場。1586年,教皇西斯圖斯五世將它移到了聖彼得廣場上。


不過聖彼得廣場之所以出名,是因爲貝尼尼設計的兩個半圓形的長廊環繞,每個長廊由284根18米高的多立克巨型圓柱和88根方柱支撐,這像極了埃及神廟裏的列柱,但整個造型更新穎、更震撼。

不過這震撼感在廣場中並不能完全體會到,而要登上大教堂的頂俯視。兩個弧形的長廊將如一雙手臂將廣場環抱住,有如上帝之手,擁抱、保護着前來聆聽祝福的人們。這是貝尼尼最偉大的建築藝術成就,人們稱之爲“貝尼尼廊”。長廊頂上是142位教會史上有名的殉道者雕像,雕像人物栩栩如生。


由文藝復興時期的巨匠們接力賽似的重新打造的大教堂,不再是中世紀流行的哥特式,而是包含古希臘和古羅馬風格的新古典主義,米開朗基羅設計的當時世界上最高的穹頂和古希臘柱式相結合,典雅、莊重卻不壓抑。

大教堂正面的頂上是手持十字架的耶穌基督和他的十二門徒,這裏沒有高聳的鐘樓,瓦拉迪爾將兩座大銅鐘放置在了正面頂層的兩側,一邊是格林尼治時間,一邊是羅馬時間。每逢重要時刻,鐘聲會響徹全城。教堂正面的左側是聖彼得手握耶穌給他通向天堂的金鑰匙的雕像,右側是耶穌的另一位重要門徒聖保羅手握雙刃劍的雕像。


從右側長廊排隊安檢進入後,會看到教皇宮門口站崗的梵蒂岡衛隊士兵,他們都是瑞士人。我們在瑞士琉森看“世界上最悲傷的獅子”的時候講到過,瑞士曾經是個貧窮落後的國家,男子迫於生計紛紛到歐洲各國當僱傭兵。

那時除了瑞士,很多國家都有人做僱傭兵,但瑞士僱傭兵英勇、忠誠,口碑最好。當年神聖羅馬帝國長驅直入教皇國腹地時,100多名瑞士衛兵爲保護教皇而戰死,教皇非常感動,於是決定世代僱傭瑞士衛兵。法國大革命中,因保衛法王路易十六一家而戰死了786名瑞士士兵後,瑞士停止了僱傭兵出口,僅留下了爲梵蒂岡服務的一支衛隊,直到今天。

這隻衛隊是1506年,下令重建大教堂的教皇尤里烏斯二世着手組建的。據說今天士兵們穿的制服依舊是500年前米開朗基羅設計的,手中的長戈也是15世紀的樣子。他們牢牢守衛着教皇的安全,遊客是不可以進入教皇宮的。


我們準備先登頂,再下來進入教堂內部參觀,這樣參觀路線會比較順暢。順着右側一直走,就可以走到登頂的售票處(如果不登頂,是免費進入教堂參觀的)。


通往售票處的牆上有關於聖彼得與耶穌的五幅馬賽克鑲嵌畫:耶穌在彼得打魚時顯示神蹟、耶穌將開啓天堂大門和地球聖殿的金銀兩把鑰匙交給彼得、耶穌爲彼得等衆門徒洗腳、耶穌在最後的晚餐後帶彼得、雅各和約翰到客西馬尼園、耶穌復活後在彼得等衆門徒前顯現。

梵蒂岡的國徽,即教皇徽中,重要的組成元素就是交叉的兩把金銀鑰匙,它們代表掌管天堂與人間的雙重權力。在很多宗教題材的繪畫與雕塑中也經常會看到一個人拿着兩把鑰匙,基本上都是聖彼得。在大教堂旁邊的西斯廷教堂中也有一副佩魯吉諾描繪的耶穌授予彼得鑰匙的壁畫。


爬上551節臺階可以登頂聖彼得大教堂,俯瞰梵蒂岡+羅馬城。對於體力不好且時間緊的人來說,坐電梯是個好選擇,可以省掉爬231節臺階,只需爬320節,而且價格只差2歐(爬臺階8歐,電梯+臺階10歐)。


從電梯出來,穿過室外再進屋,便是米開朗基羅設計的輝煌的穹頂下方。這個高達138米的穹頂是全世界天主教堂中最高的,也是梵蒂岡和羅馬全城的最高點,米開朗基羅設計它時已是71歲的高齡,但寶刀未老。

穹頂上96幅畫像與雕塑由16道縱條自上而下分爲六個同心圓的主題,最下面一層是當時安葬在此的16位教皇的半身像;第二層是耶穌基督、聖母、聖約瑟夫、洗禮聖約翰和十二門徒;第三層是天使抱着耶穌受刑的刑具;第四、五、六層都是各種天使。


再向上是藍色天空和32顆金色星星簇擁着穹頂正中的天窗口,金底黑字的拉丁文“致聖彼得的榮耀,教皇西斯科特五世於1590年,任期第五年”( S. PETRI GLORIAE SIXTUS PP. V.A. MDXC PONTIF. V.)。我總覺得有一款奢侈品牌的戒指和項鍊墜就是從此天窗和文字的樣式中獲得的靈感。

從天窗向上望去,教堂的最高處,也是正中心,描繪着西方的上帝。整個穹頂以金色和深藍色爲主色調,輝煌但不刺眼,沉穩卻又光芒四射。


穹頂下部的一圈都是精美的馬賽克鑲嵌壁畫,其實整個穹頂的內飾也都是馬賽克組成的,但精細地根本看不出來。要知道,當時的馬賽克可都是人工一片片打磨出來的,所以這是一個極其浩大的工程。


穹頂之下,在大殿盡頭的西牆下,那個閃閃發光的位置就是聖彼得寶座,大教堂中最重要的三寶之一,也是設計廣場的貝尼尼的作品,相當華麗,一會兒我們下去參觀的時候會近距離講。


支撐穹頂的四根基柱上有四幅圓形彩圖,他們是四位福音傳播者和他們的象徵符號:馬太(Matthew)和牛、馬克(Mark)和獅子、盧克(Luke)和天使、約翰(John)和鷹。

上面一圈金色藍字用拉丁文寫着馬太福音的摘錄:“你是磐石(彼得的名字源於希伯來語磐石),在此石之上我要建造我的教堂,我要給你天堂的鑰匙(Tu es Petrus et super hanc petram aedificabo ecclesiam mean et tibi dabo claves regni caelorum" Mt 16:18)”。從這裏不管是向下看,還是看對面,人都變得如此渺小。


順着穹頂的內壁夾層,向上攀爬旋轉窄小的320節臺階並非易事,而且不斷向上的人羣容不得你停下來喘息。開始還擔心老媽的腰腿不好,好在好奇和興奮讓她一鼓作氣也上來了。


從穹頂上俯瞰廣場和羅馬城的一刻絕對是難以忘懷的。貝尼尼用了11年打造的弧形長廊廣場真的猶如一雙手臂擁抱着這座城池,擁抱着每一位來到這裏的人們。


如果繼續向前延伸看,這畫面又有如一把鑰匙,那把耶穌基督給予聖彼得開啓天國之門的金鑰匙。從“鑰匙”柄繼續向東便是羅馬了,順着協和大街到達“鑰匙”底部就是歷經了無數歷史變遷的聖天使堡和臺伯河畔,紅色屋頂的羅馬古城象一副恢宏的畫卷展現在眼前,幾千年的文明遍佈其中。


老爸老媽都很興奮,來自一個古國的一家人,站在一個古國的最高處,俯瞰着另一個古國,幾千年前誰又能想到呢。


梵蒂岡“麻雀雖小”,但政府宮、教堂、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學院、電視臺,甚至火車站一個都不少,還有自己的貨幣,公民大部分是神職人員,不過非本國人來這裏也並不需要任何證件辦理和檢查手續。

下一篇,我們下到大教堂的大殿裏欣賞著名的“三寶”有多珍世。不想跟團!也不想窮遊!怎麼用最經濟的費用在旅途中享受最棒的體驗?更多既舒適又全面的自助遊、自駕遊,盡請關注遊走在感性與理智間的“饕餮小娘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