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晉書》記載,夏侯徽知道司馬師絕不是曹魏的忠臣,而司馬師又對出身曹魏家族的夏侯徽非常顧忌。青龍二年(234年),夏侯徽遭到司馬師的毒殺,死時年僅二十四歲。

但是,夏侯徽死時距離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尚有15年,司馬懿正受到魏明帝重用,司馬氏一門是否真到這麼早就開始有異心很值得懷疑。所以這一事情,和《晉書》上記載的很多司馬氏早期的事情,比如司馬懿一開始拒絕出仕曹操、曹操懷疑司馬懿的野心想殺掉他等,很可能都是晉朝的官史編造出來的,只是想是表明司馬懿本來就與曹操一門不和,為其司馬氏篡奪了曹魏政權找理由。


司馬師是司馬懿的長子,在司馬懿死後,承襲了大將軍一職,雖把持朝政時間不長,只短短的四年,但卻用鐵的手腕穩定政局。對外大敗蜀漢的姜維和東吳的諸葛恪,對內殘暴鎮壓反對者,廢掉魏帝曹芳,擁立年幼的曹髦繼位。司馬師無論政治上還是軍事上都是比較有作為的。他對司馬氏政權的延續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

關於他是不是殺死了妻子夏侯徽?我是持否定態度的,司馬師殺妻來源於《晉書》,很多歷史學家對《晉書》都持懷疑的態度,也就是說《晉書》的史學價值並不高,關於這件事《晉書》是這樣記載的:司馬父子對曹魏政權,早就有不臣之心,但忌憚夏侯徽的宗室出身,所以於青龍二年(234年),司馬師將其毒殺,年僅24歲。這樣記載至少有如下幾個方面的原因,讓人覺得是不靠譜的。

第一政治原由。夏侯徽出身高貴,其父是徵南大將軍夏侯尚,母親是當朝大司馬曹真之妹德陽鄉主。漢未士族之間,還是比較講究門第的,司馬懿和夏侯尚在曹魏朝廷裏不但地位相當,而且還是好朋友。夏侯徽死於青龍二年(234年),正是司馬懿統兵和諸葛亮在五丈原對峙,諸葛亮求勝不得、急火攻心病死的那年。當時魏明帝年富力強,明帝之才並不在祖父曹操之下,和其父曹丕比較在軍事上要略佔上風。說那時司馬懿就有不臣之心是不能讓人信服的。青龍二年的時候司馬師在幹什麼麼?當時的司馬師正受浮華案的衝擊,閑賦在家。什麼是浮華案?當時在曹魏士族官二代中的一批青年才俊,以曹操女婿何晏,司馬師,徵南大將軍夏侯尚之子,也是司馬師的妻兄夏侯玄為領袖,領導當時的時尚。三人不但意氣相投,而且學富五車,可謂風光無限,前途無量。但由於風頭太盛,得罪了董昭等一批老臣。更由於他們討論時政時口無遮攔,被董昭等抓住了把柄,上奏給魏明帝曹叡,被魏明帝以浮華為名大加訓斥。這就是浮華案的始未。必須指出的是文帝曹丕,明帝曹叡其間,對宗室女性比較顧及,夏侯徽的父親就曾寵愛小妾,冷落她母親德陽鄉主,被曹丕下令處死了那位小妾。司馬師是政治動物是毫無疑問的,當時其父司馬懿雖被魏明帝重用,但和皇親國戚的宗室畢竟還是有差別的,他父親司馬懿為他選擇的的這樁婚姻,在當時看對他以後政治上發展是十分有利的。所以說司馬師害死妻子夏侯徽之說,從政治上分析是站不住腳的。(今日頭條,王洪濤首發)。

第二感情的原因。夏侯徽非常聰明,出身豪門,大家閨秀,良好的教養,司馬師作為政治上有理想抱負的青年才俊,兩人還是比較般配的,算的上舉案齊眉。《晉書》中也承認:"後雅有識度,帝每有所為,必豫籌畫。"也就是說司馬師遇到事,都要聽聽她的意見,有她來幫忙規劃。兩人既是夫妻,又是良師益友。我沒查到她嫁給司馬師時的年齡,古代女孩子結婚雖早,估計也得十六七歲,但她死時才24歲,就己經是五個女兒的母親了,從造人的密度看,兩人的感情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第三生女兒的原因。這個原因更是不值得一駁。首先女人二十四五歲,無論古代還是現代,都是最好的生育年齡,而夏侯徽正值適齡;何況在那個時代有身份的男人三妻四妾,無論是法律還是倫理道德都是允許的,司馬師想要兒孑,沒有必要殺人。夏侯徽死時,司馬師二十七歲,他四十八歲時死於眼疾,二十一年的時間他又結婚兩次,兩次迎娶的也都是士族大戶的女子。第一次是鎮北將軍吳質的女兒,時間不長離異;第二次是泰山羊氏的羊徽瑜,算的上是他的終身伴侶,有人推測,羊徽瑜的名字是司馬師起的,只所以佔個徽字,就是為了紀念夏侯徽。後期這兩任妻子再沒有給他留下一兒半女,這也是個奇怪的問題,司馬師生育能力是沒有任何問題的,是之前已經證明瞭的,如果兩任妻子都有問題,在"無後為大"的中國古代,不但可以納妾,也可以再娶,何況高平陵事變後司馬氏父子把持了朝政。能解釋通的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前妻夏侯徽的死,對他打擊太大……從司馬炎稱帝後,已被封后的羊徽瑜,為夏侯徽據理力爭,最終被封為"景懷皇后"來看,似是司馬師生前已有安排。

綜上,夏侯徽應是病死,或死於難產。總之,在夏侯徽死後,司馬師政治上再次復出後,一改之前的激情熱血形象,變的冷酷喋血殘忍,有人分析是浮華案和夏侯徽之死的打擊,讓其心理變態是不無道理的。(今日頭條,王洪濤首發)


是真的,他們生了五個女兒。千真萬確。不過吳秀波的大軍事司馬懿之軍師聯盟 她是被暗戀對象司馬昭殺的。後來夏的哥哥也被司馬師殺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