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我最初見到這句話、聽到這句話的時候,是在很久很久之前,那時,我以為這句話想表達的是青年的理想受制於現實,青年的自由意志與社會的老年意志之間存在衝突,並被限制。這導致了馬克思作為青年黑格爾學派與老年黑格爾學派衝突的伏筆。

Ⅱ.

後來,我的看法稍有變化,我以為,馬克思此時已經隱約的感知到了人是一種社會關係的動物。因此,我驚詫於德國哲學在當時中產階級階層中的普及程度。他們在日常交際圈中談論宗教、談論哲學、談論政治、談論中產階級的生活,從而維繫著這個中產階級的圈子。在這之中,馬克思感覺到了生產關係的代際生產,他做好了承接延續父母的理想責任,同時,又要求自己找準在神與人中間的恰如其分的位置。

這個恰如其分的位置是:為了得到神的期望,擁有尊嚴,達到父母的期望——子承父業、抱得美人歸,健康的身體,以及為實現人類幸福而工作。

Ⅲ.

馬克思實現了他的「終極理想」,假如我們把排在最後的理想稱為「終極理想」的話。

馬克思也驗證了他的邏輯起點:「神也給人指定了共同的目標──使人類和他自己趨於高尚。但是,神要人自己去尋找可以達到這個目標的手段;神讓人在社會上選擇一個最適合於他、最能使他和社會都得到提高的地位。」

神讓馬克思趨於高尚,神讓馬克思自己去尋找達到目標的手段,神讓他選擇一個最終適合於他的、最能使他和社會都得到高地位的職業。

為此,神摧毀了他的所期待尊嚴——在他尋找理想職業起點的地方,波恩大學;同時,給了他自己要求的「真正尊嚴」:能給人以尊嚴的只有這樣的職業,在從事這種職業時我們不是作為奴隸般的工具,而是在自己的領域內獨立地進行創造。在社會尊嚴被摧毀的地方,他苦悶地轉向了哲學——一個在他看來對於「沒有堅定的原則和牢固、不可動搖的信念的青年」是最危險的。神讓他飽嘗各種危險,德意志帝國驅逐了他,離開了他生命的祖國;法蘭西驅逐了他,離開了他的精神祖國;他嘗遍各種艱辛,只是為了讓他最終選擇了「革命者」這個職業,為此他不畏犧牲、不畏艱辛。——然而,「革命者」僅僅「看來似乎還是最高尚的」,只「能夠使才能適合的人幸福,但也必定使那些不經考慮、憑一時衝動就倉促從事的人毀滅」。

馬克思實現的他的最終理想,以他自己的哲學方式,唯物的、辯證的,但一分為二的。

向您致敬!

馬克思創立一個新職業「革命家」:

職業定位:「戰鬥輔助」

武器裝備「勞動、實踐」

職業天賦「抗壓」

職業道具:高尚的熱淚

專職技能:唯物論、辯證法

戰鬥方式:時間線攻擊

轉職能力:無,但可以兼修任何其他職業。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