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部動畫在朋友圈炒得沸沸揚揚。

它的幕後有個特別響亮的名字:大衛·芬奇

這哥們兒自前年的美劇《心靈獵人》後,再沒有新作推出。

上一部電影導演作品,已經可以追溯到14年的《消失的愛人》。

等到好不容易和皮特組隊拍《殭屍世界大戰》的續集吧,結果因爲預算不夠,被派拉蒙臨時叫停。

雖然執導的作品幾經波折,不過這位注重品質的導演並沒有閒着,只不過把更多注意力放在了幕後。

這不,新作一出手,果然又是熟悉的R級片質感

即便以動畫形式推出,他也能給你搞得特別成人向

《愛,死亡和機器人》

Love, Death & Robots

先來看下海外口碑。

爛番茄78%新鮮度,普通觀衆93%的好評。

MTC上有8.5的用戶評分。

IMDB的用戶更給力,直接給出9.1的高分。

視線轉回國內,評價也挺高的。

豆瓣從開畫的9.5,到目前爲止也才僅僅掉了0.1。

橫向對比3月份推出的衆多新番,可以說是羣衆口碑很過硬的一部劇了。

翻看評論,清一色的“NB”“酷到爆炸”。

導演的死忠也相當買賬。

不過如果你仔細看演職名單,會發現芬奇並沒出現在導演行列中。

是的,《愛死機》(簡稱)並不是他跨界執導的作品。

他只是以執行製片人的身份參與了這個項目。

談起這部劇的籌劃過程,芬奇在接受外媒採訪的時候表示難度其實很大。

因爲對於有錢的奈飛爸爸來說,要讓他們接受一個主題不連貫的動畫短片集,本身就不容易。

在嘗試用打破固有播放模式的策略說服對方後,《愛死機》最終才得以成型:

“我們必須擺脫22分鐘(半小時節目的長度)和48分鐘(一小時節目的長度)。這種分割劇集的時限套路給觀衆帶來的敘事上的類似巴甫洛夫反應讓我感覺很厭煩。我希望每個故事都有它應有的長度,讓故事的呈現達到最大的衝擊力或最棒的娛樂效果。”

其實動畫短片集的概念,日本早就在做。

之前NHK曾經做過一部名叫《15名動畫人》的短篇集,就曾收穫極高的口碑。

這15位動畫人中,不乏押井守、新海誠、今敏、前田真宏、竹內敦志這樣的業界標杆。

他們利用1分鐘的時長,爲觀衆展現了驚人的腦洞世界。

《早上好》

除了官方渠道外,日本民間的動畫短片集也層出不窮

毒藥君個人喜歡的《天才嘉年華》系列,就算得上是其中的代表。

憑藉更寬泛的創作空間和不拘一格的風格,這部集視覺表現力和實驗性於一體的作品,充分向觀衆了展示了動畫敘事的更多可能性。

《天才嘉年華2》

之於《愛死機》也是同樣的道理。

對於一部短片集來說,動畫擁有無限敘事的靈活性,讓它的創意可以變得源源不斷。

在《愛死機》的主創交流會中,《死侍》的導演蒂姆·米勒介紹說,片中很多有夢想的年輕人,其實都來自資金並不充裕的小公司。

沒錢,意味着動畫長片的製作無從提起。

奈飛這類財力雄厚的流媒體的出現無疑給了這批年輕人露臉的機會

但目前影視行業對流媒體的保守態度,也讓《愛死機》的身份變得比較曖昧。

雖然出身並不“純粹”,但就像剛纔說的,《愛死機》的質量並沒有因此打折扣。

尤其是它採用分集講述不同主題的手法,反倒更適合流媒體平臺的特性,讓它具備了被更多人看到的特點。

具體到每一部短片上,因爲是奈飛出資,《愛死機》首先在視覺上給人最直觀的感受就是:

有錢

因爲是動畫製作,這次《愛死機》近乎一半的短片都運用到了3D CGI技術。

大量數字技術運用,配合畫師們光怪陸離的想象力,用爆炸形容《愛死機》的視效實至名歸。

隨便放一幀,都是妥妥兒的商業級大片效果。

宏觀場景做得有模有樣,細節上,《愛死機》帶給我的驚喜也不少

比如中間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幸運13》,雖然在逼真程度上它仍然達不到Alita的程度,但也足夠唬人。

不仔細看,一般觀衆會很容易把劇中角色誤認作真人。

你沒看錯,這個角色是虛擬出來的

當然,先進的數字技術並沒有讓《愛死機》完全放棄傳統。

比如在《噬魂者》這部短片裏,導演就是堅持的純2D作畫。

除了多變的作畫格式,題材上,《愛死機》的容量也非常大

幾乎你能想到的元素,這部短片集裏都能找到。

比如硬核科幻,

比如鬼怪奇談混搭超級英雄的蒸汽朋克,

又比如二戰元素混搭邪教巫術的奇幻故事。

不光題材上下功夫,喜歡鑽研用戶數據的奈飛,還特別應景地照顧到了不同的收視人羣

比如喜歡Q萌風格的女性觀衆,

對遊戲和戰鬥題材有情懷的男性觀衆,

我不信星際粉看到這一幕沒反應

電影迷能從中找到導演的迷影情懷,

《異形》粉站出來!

同性羣體能從中找到跨性別真愛,

騷口味也能從中獲得快感。

更何況遇到像芬奇這樣擅長展現大尺度的製片人,

沒點兒黃暴污,也好意思稱自己是R級成人向動畫?

說真的,這一期文章很少截動圖的原因,根源就在這兒。

因爲片中露點的頻率實在是……

實在是……

實在是有點兒猝不及防啊喂。

稍不注意,淫蕩的畫面就撞了社會主義接班人的我的腰。

更別說,特定題材裏的滿屏血漿了。

作爲一個三觀正常的好青年,毒藥君怎麼可能只關注這麼膚淺的東西。

好的故事,纔是一部作品的魂。

拋開華麗的視效和豐富多元的元素,作品背後的內核,更讓我感興趣。

不過遺憾的是,從實際觀感來講,這部劇在這一塊兒表現得並不盡如人意

必須承認的是,《愛死機》裏的部分作品,腦洞開得還是挺好玩兒的。

比如在講述酸奶馴化人類的那部短片中,統治階層並不來自高大上的人工AI,而是來自在生化技術幫助下取得自我意識的酸奶。

又比如在《齊馬之藍》中,作者用一種頗富想象力的方式,挑戰了人類引以爲傲的“自我”意識。

從而進一步對“我是誰,我來自哪兒,我將去往何處”這樣恆久的哲學命題提供自己的觀點。

好玩兒歸好玩兒,但經常看影視作品的觀衆,一定會發現這類主題之中存在的某些同質性——

早在《愛死機》以前,不少作品就已經對類似的問題進行過闡述

以剛纔說的“自我意識”爲例,《攻殼機動隊》和《銃夢》就對這個命題進行過深入闡述,從而成爲上世紀的賽博朋克經典。

更早的《銀翼殺手》及其續篇,則從克隆人的角度,進一步完善了“何以爲人”這個主題。

對於短篇集動畫來說,最重要的內容部分因爲同質化而顯得創新不足,套路有餘時,

因篇幅造成的故事性和情緒方面的斷裂,則暴露出《愛死機》更多的不足。

此外,設定不深入,文化背景的刻意大一統,也讓作品本身的瑕疵,在挑剔的觀衆面前被進一步放大。

反觀之前提到的《15名動畫人》,儘管每個人被嚴格限定只有1分鐘的發揮時間。

但出色而完整的世界觀,讓它的每部作品都能做到短小之餘不是精悍。

層次和差距,也因此一目瞭然

《貓的集會》

當然,從技術層面和娛樂性上而言,時代原因,《愛死機》是當之無愧的潮流之作。

只不過,在已經摸透觀衆喜好的奈飛大數據下,這部作品看起來更像是一部經過嚴密算計的工業品

它的人文溫度,也因爲這種精確到近乎瑕疵的工整,缺少了些許觀影樂趣

精神層面,究竟有多少來自作者的創作意願?

在華麗的視覺包裝下,這或許永遠都是個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