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眼人 

*图为自有书拍摄,有套书套色差难免*

 

隐隐约约有种在看《群》+《鲸生鲸世》+《海中鬼影:鳃人》的错觉,写作的手法意外的没有一些老派台湾文学文诌诌又不顺的感觉。其中父亲与小男孩的部分有点像是刘克襄的《座头鲸赫连么么》。反讽与环保意识浓厚,在人的部分著重心灵上失去寄托,生理上失去土地,传统式微的部分。最少有四种观点同时在书中进行,彼此交错却清晰。


就我自己的感觉来看,作者的写作手法颇有日式小说的氛围,但是就观点与气度、叙事手法与主题的选择,这部分与欧美小说的宏观比较类似。整部小说中,读者参与小说的感觉是若即若离,不会过份期待却同时有著什么牵引著继续读下去。有趣的是,作者用隐喻又不是很隐的感觉在描写台湾且幽默讽刺蛮多点,有时一边读会一边痴痴窃笑XD
整部书现在回想起来(读毕大约是今年五、六月时),感觉一直是有点阴阴的却又有阳光天气但是气温是凉凉的,该怎么形容呢......大概就是所谓"傻子的阳光"(*忘了在哪读来的,北欧地区冬季会出现阳光明亮晴朗无云的天气,但是外头气温低到会哭爹喊娘,当地人称为傻子的阳光),书中世界的气味闻起来就像在阴雨天待在拥有茂盛森林的山上,水和泥土和对陌生无知的恐惧。故事节奏不快,缓缓流动仿若冰层下方依然活跃的水流,细细品味所有一切的味道,读完会有种恍若隔世的错觉。

 

书中有提到雪隧,对雪隧相关的事情,印象最深刻的是高中时英文课本里一篇关于雪隧的文章,整篇文章都在赞扬台湾的工程技术、工程师、这是一个多么浩大,台湾道路工程的一个新里程碑...云云。当时也觉得"哇~台湾人真的好厉害喔,雪隧真是个值得骄傲的东西,连外国知名工程师都这么称赞耶!",虽然已经隐隐约约知道,就这么挖穿富含地下水层的雪山可能会为已经有缺水情况的台湾带来更多麻烦,却从没想过更深入的问题。作者运用了不同的角度来告诉读者在所谓的"骄傲与光荣"背后,其实隐藏著大量的问题,而且这些问题都是一触及发或是已经发生却没有获得应当的关注。

 

不同于近年来发烧的环保以及大灾难题材(虽然最近有退烧的样子),多数电影用直接、具强烈冲击的画面:大洪水、无止尽的暴风雪或是疾病、干旱等等,作者选择了更细微更贴近我们生活的表现手法,一些小小的习惯、小小的理所当然却造成往后的剧烈影响,不是像大海啸或是同时多个龙卷风那种突然暴走,而是有种会在某一天忽然惊吓到"周遭已经改变"或是"以前好像不是这个样子"。这几天台风的相关新闻,真的颇让我有这样子的感受,某某地区在以前从未传出淹大水之类的重大灾情,却在现在、某一个台风、某一阵突发豪雨却淹的需要国军弟兄们抢救。种种细微的描述,那股淡淡示警一直在故事的底层缓缓脉动。

 

整篇最令我毛骨悚然,起鸡皮疙瘩的是后面复眼人与男人的对话:

*有书文,不喜请跳过红字*



「你不救我没关系,但是我儿子在上面,在岩壁上,求求你救救他。」「我谁也不能救。」复眼人的回答没有情绪,毫无犹疑,斩钉截铁。「何况,上面没有任何人。」「胡说!我儿子就在上面!我不管你是谁,拜托,拜托,我求求你,你一定要救他!」男子不知道哪里来的气力,大声狂吼。「你知道的,」复眼人看著他,无数小眼瞬间明灭。那眼睛像是潜藏著海底的某道暗流,它会吸住你、拖走你、淹没你,「上面根本没有任何人。根本没有。」

 

所有的一切改变,一切小小的无心,无所谓,理所当然,最后导致的习惯与适应,不只是地球环境病了,我们自身也病了。人类是适应力很强的生物,二万4500年前开始出现的克罗马侬人在冰天雪地适应下来,渐渐成为现代人,而现代人运用其构造复杂的大脑逐渐占领了地球各角落。缺水地区建造水库、海水淡化,房子不够住于是往天持续增建有如向上天挑战的巴别塔。或许有一天,我们也会被打落回归虚无吧。科技是带来了好处,背后我们牺牲了些什么却很少考虑到,或许有时不说清真相,对所有人来说都是好的,但是活在虚假中,又是真的活著吗?接著又看完下面同场加映的作者访谈,突然发现:就算我已经尝试著客观,却只有一种观点殊不知去深入了解其他的、另外的观点。或许也是一种另类同理心吧!这种不只表达出自己观点更接受其他观点的作为,的确是蛮值得让人去努力学习,而非只是坚持观点争个你死我活,赢了就大声炫耀或放肆批评败方。

 

--引用自 灰鹰巢城:吴明益的长篇小说「复眼人」的全球英文版权终于确定由英国最重量级的翻译文学出版社 Harvill Secker 签下,正式进军国际,美国版权也由 Pantheon(曾出版哈金、余华、村上春树)买下。

*引用来源:全世界,我们来了!--吴明益老师的《复眼人》 售出英美版权

*同场加映:阳光书坊:吴明益谈复眼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