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農曆四至五月,枇杷上市。作爲常見的水果種類,枇杷深得人們的喜愛。


本文從“枇”、“杷”二字的字形結構出發,爲大家講述《千字文》與其淵源以及古代詩文中“枇杷”的“盧橘”、“金丸”別稱的來歷,最後結合食療養生來看這一水果。


枇杷(資料圖)


1


枇杷


枇,左邊是個木,右邊是個“比”字。比,甲骨文是兩個人並肩挨着,後引申爲“並排”、“對應”等。


《說文解字》解釋爲“密也”。比,古代也表示一種梳頭的用具,即篦子。《後漢書·濟北惠王壽傳》寫道:“頭不枇沐,體生瘡腫”。


匕(資料圖)


從字型上,很難找到其與水果的聯繫,我們再看下“匕”這個字。


   
除了表示刀具之外,“匕”還是一種取食的工具,也是祭祀用的器具。
《易·震卦》中有:“震驚百里,不喪匕鬯”意思是雷發聲,古代諸侯能夠警戒,守其宗廟社稷。現代常用於表示軍紀嚴明。


《池北偶談》談及卓珂月的《千字大人頌》寫道:“枇字雲:‘鬱尊黃金,膳枇素木。’枇音匕,義取祭用素枇也。”意思是古代祭祀時,會使用素枇。


宋徽宗·狂草《千字文》(資料圖)


杷,右邊是一個“巴”,《說文解字》解釋爲“收麥器”。


《千字文》經南北朝周興嗣編纂後,各代都有改編,其原文寫道:“枇杷晚翠,梧桐早凋。”唐代進士周逖寫《天寶應道千字文》,發印前呈送給宰執,被問及:“枇杷二字,如何翻破?”答曰:“惟此二字依舊”。


在“枇”與“杷”兩字的合用及分拆使用上,古人可謂是費勁腦汁。


卓珂月將“杷”解釋爲:“姑婦任績,夫男秉杷。”這裏的“杷”,是一種種田使用的工具。


2


盧橘楊梅次第新


我國有悠久的枇杷種植史,早在周代就有這一樹種。


《周禮·地官》東漢鄭玄做注有:“場人掌國之場圃,而樹之果,珍異之物,珍異葡萄枇杷之屬。”


枇杷的葉子有毛,一年四季都不凋謝。枇杷樹的生長習性爲春天結果實,夏天成熟,秋天結蕾,冬天開花,有“四時之氣”,


所以常常被當作景觀植物,有裝飾庭院的作用。


枇杷·齊白石(資料圖)


王世珍詠物詩文之中,有一首《枇杷》寫道:


“叢黃的皪散青森,五月珍苞出上林。初似金丸能闢鳥,復如崖蜜有來禽。夏熟共傳司馬賦,秋風還記柏樑吟。

祇應祠廟登新日,不分含桃寵獨深。”如今福建的莆田,被譽爲“中國枇杷第一鄉”。


枇杷是當地重要的經濟作物,同時也是祭祀媽祖的供果之一。


趙孟頫·《畫蘇東坡像》局部(資料圖)


在古代,枇杷又被稱作“盧橘”、“金丸”、“蠟丸”等。其中,“盧橘”的稱謂較早便有,但用於表示“枇杷”,一說源於蘇東坡。


蘇將“枇杷”用“盧橘”代替,張嘉甫曾對此表示質疑,並引《伊尹書》的“箕山之東,青鳥之所,有盧橘,常夏熱。”


此外,上文提及司馬相如《上林賦》中的“於是乎盧橘夏熟,黃甘橙楱,枇杷橪杮,亭奈厚朴”一句中,“盧橘”與“枇杷”並列,可見是兩種不同的品種。


這一點,蘇東坡自然知曉,其筆下所寫的“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中的“盧橘子”,即爲“枇杷”。羅浮山位於嶺南,宋人朱翌的《猗覺寮雜記》中曾提及“嶺外以枇杷爲盧橘子”。


“枇杷”作“盧橘”,是蘇東坡入鄉隨俗。別稱中的“金丸”,象徵着天地五行,寓意着美好。


3


療養生


枇杷的果實入口香甜,可潤肺止渴,利五臟。


清代食療養生《隨息居飲食譜》中寫道:“多食助溼生痰,脾虛滑泄者忌之”。其葉也可入藥。民間常用其與川貝合用,治咳嗽。


 

孫思邈的《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寫道:“枇杷葉:味苦,平,無毒。主啘不止,下氣。正爾削取生樹皮嚼之,少少咽汁,亦可煑汁冷服,大佳。”


此外,還有蜜灸的用法,即將枇杷葉切制後,加定量蜂蜜拌炒。


《丹鉛總錄》(資料圖)


此外在民間,枇杷熟時正值入夏,因食物不宜存放,常常引起人們的腸胃問題,導致到了此時人們的病疾增多,從而有相關民諺。


楊慎的《丹鉛總錄·卷二六》寫道:“古諺雲:‘枇杷黃,醫者忙:橘子黃,醫者藏。’‘蘿蔔上場,醫者還鄉。’言夏多疾,冬白平也。”



枇杷酸甜可口,老少皆宜,是入夏之後食療養生的優選。


同時,枇杷樹四季長青,在中國文化中象徵着旺盛的生機,有富裕、吉祥等美好寓意。


(編輯:西銘)

聲明

騰訊道學旨在“弘傳道學、普及道學”。除微信公衆號外,您還能從騰訊官網騰訊道學官網騰訊新聞客戶端天天快報騰訊網迷你版騰訊視頻官網儒佛道頻道分別瀏覽精彩原創內容。


1.本文爲騰訊道學獨家稿件,文/止水,未經權不得轉載。

2.文章作者觀點與立場,不代表騰訊媒體的觀點與立場。

3.喜歡該類內容歡迎上微信關注“騰訊道學”微信公衆號!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