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想問問,「不上賊船」的定義是什麼?

是不公開投日嗎?

是沒有拿過日偽的錢嗎?

是沒有和日偽有過談判,有過曖昧的勾結嗎?

如果是第一個,那確實,吳佩孚確實沒有公開投日,也沒有公開發表過媚日言論。

但是吳佩孚確確實實是拿過日偽的錢,也確實和日偽進行過談判,甚至和公開投日的汪精衛還書信往來,言語親熱。

首先,吳佩孚或者說吳佩孚這個小團體在1930年代曾長期從日偽手裡拿錢。

吳佩孚很長一段時間靠張學良供養,張學良下野後吳佩孚斷了供給,這個時候日本特務找到吳佩孚的「祕書長」陳廷傑等人,希望吳出面聯繫舊部、奉軍、土匪,一切費用由日方負責。

雖然這件事最後被國民政府破獲阻止,但是吳佩孚方面已經花了日方提供的十幾萬經費,這其中有八萬被張佩蘭「補貼家用」。

到了日本在華北扶植偽政權時期,偽「冀東防共自治政府」對吳關懷備至,「一年三節和吳的生日,都饋送5000元」;偽「中華民國臨時政府」,也請吳佩孚做「特高顧問」,每月車馬費4000元。這些錢吳佩孚也是欣然笑納的。(陶葊:《吳佩孚與日偽的勾結》,《文史資料選輯總第35-36輯》,中國文史出版社2011年,第153頁)

而臧運祜博士在其論文《七七事變前的日本對華政策》一書裏詳細記載了1933年吳佩孚企圖以「承認『滿洲國』換取日本對其支持」的事情:

在日方鼓動下,吳佩孚也行動起來。在關東軍進行關內作戰、進逼平津之時,吳佩孚擬定了與日本訂立《日中滿條約》的方案,派其親信參謀張清紹赴日,與吳昔日的顧問岡野增次郎聯繫。

該方案主要內容有:「日軍進佔平津,以資段、吳出山,樹立華北政府。日軍侯段、吳出山、組織華北政府時,即撤兵長城線。日本接濟中國大批借款及軍火,以吳佩孚個入的人格擔保。華北政府樹立辦法:A,段稱執政,仍用中華民國名稱主政;B.吳用總司令名義或大元帥名義主軍,號召各將領討蔣討黨,宜布蔣罪黨罪。吳佩孚所號召之各將領:A.華北將領:於學忠、孫殿英、沈克、韓復集、石友三、宋哲元、龐炳勛等;B.西北將領:甘肅青海寧夏之烏麟、馬步青、馬步芳、馬仲英、馬鴻遙、馬鴻賓、魯大昌等;c.四川將領:楊森、劉存厚、田頌堯、鄧錫侯等。討蔣辦法:A.吳佩孚命令韓復集由山東出兵徐州,一路南下攻浦門逼南京,一路由徐州沿隴海路西進,玫順德、開封、鄭州;B『於學忠、孫殿英等可沿京漢路南下攻豫北,直達黃河北岸;C.河南方面所結合之民眾勢力,皆可趁機發動,掘鐵路,毀橋樑,斷電信,以與蔣軍重大擾亂,或劫其軍械瑙重等;i7.昊佩孚可命令西北將領出兵攻陝西〔因現在陝西、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浙江是蔣之私勢力駐地);E.昊佩孚可命令四川將領出兵分二路,一路由川北玫陝西,一路由川東攻湖北、湖南,下兵嶽州、武漢。如上所述進兵,則蔣勢力必可消滅,黨之南京政府必傾倒。華北政府正式成立:。華北政府正式成立後,國際方面當承認北京政府為中國之中央政府;B.由中國政府通電今世界各國,首先承認滿洲國獨立並與日本親善,化仇為友,維持東亞和平,睦鄰言和,貝I}國際側亦無干涉之必要;C.本國及滿洲國在國際上亦大可言論,謂中國本身已承認滿洲國,則各國亦不能不承認,雖不承認亦無甚理由。日中既已親善,當本互助原則,劃定中滿劃定國界,互不侵犯,儘可能成為日中聯盟或一聯邦……」

抗戰爆發,汪精衛出走重慶以後在日本推動下,吳佩孚和上海的汪精衛多次書信往來,甚至書信裏有「二人同心,其利斷金」的提法,但由於吳佩孚「既欲掌管軍事,又欲擔任華北行政」,而汪精衛只想讓吳負責軍事;汪精衛要「還都」南京,建立偽「國民政府」,而吳佩孚則想留在北平另起爐竈,最終吳佩孚沒有和汪精衛達成協議。(馬振犢《吳佩孚蓋棺不能論定》,《史學月刊》1997年第3期)

綜上所述,吳佩孚在歷史上確實沒有公開投日,公開發表媚日言論,但是吳佩孚確有收日偽金錢,並且與日偽合作的嫌疑,因此只能說吳佩孚一隻腳在地上,但是另一隻腳的的確確在船上。


很多時候,我們對歷史人物的理解來自於臉譜化的教科書。

每個時代,都是什麼樣的人都有。但能站在歷史潮頭的人物,都有他的過人之處。作為政治人物,他的價值觀只有符合主流,纔有一定的人追隨。民族主義,放在任何時代,都是他所屬羣體維護的。只不過,具體到個人身上,每個人的理解又有所不同,執行情況又有所不同。利弊取捨,吳佩孚自然更清楚。

不單吳佩孚,張作霖、閻錫山等軍閥,雖然內戰鬥成一團。但在對日態度上,從來都是堅定的中華利益維護者。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