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尉遲敬德軍功赫赫,對於唐太宗李世民而言,尉遲敬德功勞很大;而對於後世人而言,尉遲敬德不僅僅是一個歷史人物,更是民間信仰的「門神」。

關於「尉遲敬德是個什麼樣的人」這一問題,可以從兩個方面來敘述,其一就是通過李世民來瞭解尉遲敬德:

能徵善戰,忠心耿耿。尉遲敬德作為李世民麾下的一員猛將,隨著李世民四處徵戰,軍功赫赫,對李世民而言,尉遲敬德不僅是驍將,而且忠心耿耿。當時的李世民還是「秦王」,雖然只是王爺,但麾下人才眾多,太子李建成一方在針對李世民時,想著用用「挖牆腳」這個方法,於是,就找到了尉遲敬德這個李世民的大將,但是,尉遲敬德不僅沒有接受李建成的招攬,還將此事如實告訴了李世民,以表自己無二心。

李世民曾對尉遲敬德說:「吾執弓矢,公執槊相隨,雖百萬眾若我何!」

救命之恩,扶龍之臣。眾所周知,李世民能夠登基為帝,是因為「玄武門之變」。這場政變是李世民權力的轉折點,而尉遲敬德等人就是這場政變的主要參與者。在太子李建成一方與李世民一方鬥爭白熱化之後,衍生出了這場關於權力的政變,這場政變的結果,就是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身死,李世民成為太子,之後繼位為帝,是為唐太宗。而在這場政變中,尉遲敬德等人皆是有著「扶龍之功」的功臣,而且,尉遲敬德還救了李世民一命。

太宗所乘馬又逸於林下,橫被所繣,墜不能興。元吉遽來奪弓,垂欲相扼,敬德躍馬叱之,於是步走,欲歸武德殿,敬德奔逐射殺之。 ——《舊唐書》

其二就是通過後世來瞭解尉遲敬德

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將軍很多,但尉遲敬德又顯得格外突出,因為他不僅僅是一個歷史上的武將,還是後世民間信仰中的「門神」。

相傳,在唐太宗時期,因為唐太宗年輕時四處徵戰,殺戮太多,晚上睡覺時經常做噩夢,不能好好休息,於是,身為一國之君的李世民就向大臣們詢問解決方法,之後,經過商議,決定讓秦瓊和尉遲敬德兩位大將軍晚上身披甲手持武器,守在皇宮門前,震懾妖邪,這麼做了之後,李世民確實不受噩夢困擾,休息的好了。之後,李世民考慮到兩位將軍每夜守衛太辛苦,就命人繪製兩位將軍的戎裝之像,懸掛於宮門,以此震懾。

於是,在之後,尉遲敬德與秦瓊兩位將軍作為「門神」就慢慢普及到了民間,傳承至今,以「驅邪避鬼,祈福來年」。


他玄武門之變表現突出,是李世民的好兄弟,但脾氣不好,有次李世民大宴羣臣,他在宴會上動手打另外一個官吏,搞得李世民很無語。但對李世民很忠誠,絕無二心。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