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在5000年的文化長河中,唐詩是那樣的耀眼,它伴隨着盛世唐朝而來,助推着那個輝煌的時代,爲後人留下了無數只能夢迴的傳奇。

  在唐朝300年的歷史中,湧現了無數詩歌天才,浪漫的詩仙李白,憂國憂民的詩聖杜甫,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詩佛王維,以及寫詩平易近人的白居易,這些天縱英才在那個大時代的舞臺上,盡情地揮灑着自己的豪情。可我們今天不談天才,聊一個天資不及李杜,卻依然在詩壇不可或缺的詩人。

  在安嶽縣城南郊,有一座山,叫安泉山,在這座山的半山腰,靜靜的躺着一座墓冢,人跡並不多,1200年前,有以爲詩人長眠於此,他留給世人爲數不多的詩篇,卻篇篇都經久不衰,老少皆讀。鮮有人知,這裏埋葬的就是唐代苦吟詩人——賈島

  賈島成長於中晚唐時期,出身寒微,是典型的寒門子弟,苦讀數年卻屢試不第。這與特定歷史時期的大環境也有關聯,科舉制度自隨大業年間開始,在唐朝逐漸開始普及,可這個時候推薦制度依然存在,比如李白這種“網紅”就是靠推薦上去的。所以唐朝科舉的實際錄取比例,還是比較低的。

  頻頻落榜,加上家鏡貧困,於是他出家當了和尚。家庭的貧困和佛門的枯寂,逐漸養成了一個孤僻內向性格的詩人,他的性格,影響了他一生的創作,賈島曾用這樣的詩句來描述自己作詩的場景:

  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

  知音如不賞,歸臥故山秋。

  蘇軾曾評“郊寒島瘦”,他認爲孟郊的詩寒苦,賈島的詩瘦硬。

  今天,我們來賞析另外一首詩,僅有20字,卻字字精湛。短短篇幅,將賈島文字上的造詣展現的淋漓盡致。

  尋隱者不遇

  作者:賈島

  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

  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這是一首我們耳熟能詳的詩,在寫下這首詩的時候,賈島已然出家,更具體的說,他是一位“詩僧”,有一次他前往山中尋訪一位隱者,卻未能相遇,於是賈島有感而發,寫下這首千古名篇。而當時所訪的隱者究竟是誰,史書已不可考,有學者認爲是賈島好友長孫霞,不過沒有具體史料佐證。

  在詩詞的“煉字”與“謀篇”方面,縱觀整個盛唐,賈島算是出類拔萃的大家,這首詩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首句“松下問童子”,詩人現在到了哪裏呢?“松下”顯然不是在繁鬧的集市中,而是到了郊外山中。“問童子”,山中何來的童子呢?定是有長者的書童或是學童。

  那麼,詩人究竟問了什麼問題呢?這裏就體現出作者“謀篇”的技巧了。

  “言師採藥去”,詩人並沒有提到自己問了什麼樣的問題,而是運用了寓問於答的方法,從童子的回答中,我們可以聯想到詩人的問題,必然是童子的師傅去了哪裏?一切盡在不言中。

  師傅採藥去了,那麼師傅究竟去了哪裏採藥呢?何時能夠回來呢?這些對話的內容,都被詩人省略了,他只用了一句“只在此山中”,就是說童子只知師傅就在這山中,可究竟在哪裏,卻不得而知,

  詩人尋友未果,略顯失落,最後一句“雲深不知處”,我們能感受到詩人心中小小的失落,同時這五個字將山中縹緲的環境形象地表達了出來,與隱者的身份相輔相成,恰到好處。

  再回頭看一遍整首詩,詩人的謀篇煉字技巧盡顯其中,一問一答,便將故事完整地表達了出來,充滿了畫面感,並且留給讀者一副雲深不知處的仙境畫面與想象空間。

  我們可以想象,這是一位什麼樣的隱者,一定是隱居於此有些時日的高賢或是懸壺濟世的醫者,寄情於這雲霧繚繞的青山綠水,過着讀書品茶,雲遊採藥的日子。

  詩人爲什麼來找他呢?詩中沒有說,但我們可以試着揣摩,定然是品味相投,或許是老友,又或許是詩人聽說這位隱者,慕名而來,從隱者的生活環境,我們也可以聯想到,此刻詩人的生活,應該也是愜意隨心的。

  此時再讀全詩,或許有一種全然不同的感覺,這也許就是中國文字與古代文學的妙處吧。

  喜歡詩詞遊戲的朋友歡迎關注青樓詩社

  本文由青樓詩社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