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两个月累计融资3亿,到大面积裁员风波;从6月份的“刷单”丑闻到近日的人去楼空,不足1年的时间,没有人知道成长保这家转型在线思维培训的企业究竟经历了什么?但也是在这段时间,在线教育方式普及,思维培训概念兴起,资本趋冷,但头部企业尽数获得融资......

  成长保转型记

  与2018年火热的少儿思维培训类企业不同,成长保成立之初的定位是为0~18岁孩子家长提供实时儿童心理咨询服务的产品。成长保CEO路小得是一名心理咨询师,在从事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发现在亲子教育里面儿童心理咨询的空白,从而创立了成长保,并在2015年的时候上线APP。

  此时的成长保以心理课程和专栏文章为核心内容,业务的重点是向家长提供15分钟的咨询服务,并在2016年形成“轻咨询+测评+在线课程”的产品矩阵。直至2017年3月融资时,成长保的融资用途仍然是心理咨询师团队的组建、课程研发和技术完善。

  一切的改变也从这一次融资之后开始。在2017年5月,成长保的主要课程中专注力与学习能力课程仍然为首位,但补充了数理逻辑思维课程和幼小衔接课程作为核心课程内容。课程模式也从一对一逐渐增加了一对四和一对六的小班课程。

  2018年3月和5月的连续两次总计3亿元的融资,再一次将成长保推到公众视野之中。此时以火花思维、海豚思维、天赋通教育和麦斯数学等为代表的数学思维类企业也快速获得融资。随着思维教育赛道快速火热,头部企业开始浮现,成长保的问题也暴露在了投资人面前。

  2018年6月,成长保在进行下一轮融资时被投资人发现存在刷单问题,风光的运营数据再无法令投资人信服。与此相应,成长保看似“大而全”的课程体系在面对同类企业“小而精”的特色时则更显乏力。多重因素的叠加下,成长保的融资故事似乎只能讲到2019年2月24日。在这一天,成长保的官网已经打不开,APP无法登陆,部分家长无法得到满意的退款服务。

  不铺广告,不请代言,

  成长保的钱花在哪?

  获客成本

  从轻咨询课程的3万精准用户群体,到在线思维类培训的蓝海市场,成长保在转型过程中,可能面临原有用户流失,新兴市场未打通、自身教研课程体系未健全的状况。i-EDU智库理事长陈刚表示,成长保在理论体系及课程体验上,存在一定缺陷。先天不足导致发展存在问题。

  据公开资料显示,成长保目前已覆盖200多个城市。在一二线城市流量红利见底,三四线城市流量洼地崛起的普遍观点及在线教育逐渐普及的市场环境下,成长保的扩展路径似乎并没有问题,然而,面对三四线城市对思维类课程认知不高,K12培训仍然是主流的市场情况,成长保的快速扩张之路走下去显得十分艰难。

  “从市场来说,对思维课程的需求,一线城市需求远高于二三线城市,但是,随着时间推移,二三线城市对思维培训类特色课程要求逐步提高,市场逐渐完善。”陈刚表示。

  另外,转型思维培训赛道的成长保虽然在获客上并没有采取砸广告、请代言这样的营销方式,但面对成熟度不高的市场和无法精准营销的目标群体,市场培育成本和用户转化成本依然是个难题。

  师资成本

  转型在线思维培训的成长保,其一对一及小班课的课程模式,直接增加了成长保对于老师的需求。早在2017年2月,成长保获5000万元Pre-A轮融资时,其CEO路小得就曾公开表示,本轮融资将用于完善课程开发、招聘与培训教师。

  成长保转型之前,其老师的使用效率似乎远比转型之后的效率要高很多。在以咨询业务为主的时期,成长保的用户更多的是家长,而问题分布更加零碎和细小,但同一个咨询师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能力满足这样的问题。当转型之后,成长保团队面对的是平均一个孩子在一周只能完成1.5-2节课,对于当时的成长保而言,不得不面对教师快速扩张带来的成本激增和老师使用效率不足的问题。截至2018年B+轮融资后,成长保全职和兼职老师总人数已经接近2000人。再加上2018年在线教育监管趋严,其师资成本不断增加。

  培育期,市场被挤压

  转型思维培训类的成长保在2018年3月、5月共获3亿人民币融资,而在线思维新兴品牌火花思维在随后的1个月内,也获2亿人民币以上融资。纵观这一赛道知名企业,据已披露信息,其在2018年均获多轮融资,且融资金额在千万级人民币以上。成长保作为2017年转型在线思维培训企业,在其不断扩宽市场的过程中,面临新兴企业弯道超车的可能。

  除此,K12在线辅导品牌掌门1对1推出少儿思维培训课程掌门少儿。在线少儿思维培训这一蓝海赛道,K12在线辅导企业不论是看重这一赛道还是出于引流考虑也加紧布局。前后夹击,培育期的成长保,其市场扩宽之路不断被挤压。

  资本青睐头部,成长保刷单背后

  2018年,教育行业融资事件约500起,从融资金额和赛道来看,过亿融资方面,上下半年并没有明显断崖,各个赛道头部企业也尽数获得融资。在资本收紧的情况在,赛道有一定规模且市场还不成熟的新兴非红海赛道,其头部企业更容易获得资本青睐。

  在早期的教育投资中,尤其是对于在线教育企业,投资人也深知需要对市场进行培育,因此对于企业盈利的要求不高,更看重运营数据的快速扩大。这也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成长保在2018年6月发生的“刷单”事件。

  然而,随着对于教育行业的投资逐渐趋于成熟,加之2018年资本寒冬的洗礼,投资人越来越注意到,亮眼的运营数据不能绝对性的支撑企业的发展,被投企业的盈利能力逐渐被投资人提到了更加明确的位置上,保持投资理性在这种情况下显得尤为重要。

  i-EDU智库理事长陈刚认为,盈利经常被投资数据掩盖,而之前的只关注高增长、规模发展,不关注盈利能力、资金使用成本等这些问题会在今年得到有效遏制。同时他认为,2019年,投资趋势将更加理性,投资者将更加注重盈利水平和课程质量。

  对于投资人来说,教育行业虽属“慢”行业,但也不可能永远不要求企业盈利,尤其是在B轮之后,企业运营数据及盈利能力都是投资人考虑的重点。短期刷出来的数据也只能在短期之内蒙蔽双眼,尤其对于企业来说,“刷单”无异于掩耳盗铃,半年的时间,虽然不知道成长保内部究竟发生了什么,但人去楼空已是事实。

  撰文 | 时雨 璇玑

  校审 | 石斛

  视觉 | 澄悠

  转载须知

  如需转载,需在文章前后,注明本文来源“i-EDU投资人俱乐部”。

  注:网站转载需在文章发布24小时之后,且不允许直接二次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任何转载务必带此声明。

  版权声明:

  本文为iEDU投资人俱乐部(以下简称“i-EDU”)原创,首发于微信号:iEDU投资人俱乐部(微信ID:ieduclub),所有权利均属i-EDU所有。未经i-EDU授权,任何主体或个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或以其它方式展示、传播上述内容。已获i-EDU授权使用的内容,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i-EDU投资人俱乐部”。对不遵守本声明或其它侵权行为,i-EDU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