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貫中之《三國演義》,衆所周知擁劉反曹的,言劉備如何如何仁義,而曹操是如何如何奸詐。其實,正史上是以曹魏爲正統的,因爲《三國志》的作者爲晉人陳壽,而司馬炎以取代曹魏而建立了晉,故以魏爲正統,是以《三國志》以魏書爲首。再者三國魏蜀吳,我們早已信手拈來,其實三國正確的叫法是魏漢吳,因爲蜀漢是後代史學家因其建立在四川之地,以區分與劉邦建立的漢朝的稱謂,同樣後人因建都的地址方位,有了西漢與東漢之稱。所以呢,生活在當時的人都稱之爲漢。前面小鵬的幾篇文章介紹作者爲了彰顯劉備“仁義”的光環,爲其虛構很多情節,那麼,有沒有爲了塑造曹操這個一代奸雄的形象,而又虛構的情節呢?後面幾篇文章,小鵬將會一一娓娓道來。在此先談談曹操獻刀謀殺董卓是否真有其事呢?

且說爲了除掉禍國殃民的董卓,王允和曹操定下刺董之計,曹操手持七星刀刺殺董卓,不料卻被發現,曹操隨機應變,以獻刀爲名瞞了過去。隨後,便匆匆忙忙逃出董相府,因此保住了自己的性命。逃至中牟縣,爲陳宮所擒,而陳宮仰慕曹操之志而一起逃跑。行至成皋其父故友呂伯奢家,又因多疑誤殺了呂伯奢全家。宮曰:“知而故殺,大不義也!”操曰:“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陳宮默然離其而去。正是:設心狠毒非良士,卓操原來一路人。

——《三國演義》第四回 廢漢帝陳留踐位 謀董賊孟德獻刀

正史雖無曹操獻刀謀殺董卓之事,但也有與情節相關的記載。

卓表太祖(曹操)爲驍騎校尉,欲與計事。太祖乃變易姓名,間行東歸。出關,過中牟,爲亭長所疑,執詣縣,邑中或竊識之,爲請得解。——《三國志 卷一 魏書一 武帝紀》

對此,裴松之註解的《三國志》,有幾個補充資料:

太祖以卓終必覆敗,遂不就拜,逃歸鄉里。從數騎過故人成皋呂伯奢;伯奢不在,其子與賓客共劫太祖,取馬及物,太祖手刃擊殺數人。——《魏書》(是曹魏時王沈與荀顗、阮籍一同撰寫的。“多爲時諱,未若陳壽之實錄也。”)

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備賓主禮。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圖己,手劍夜殺八人而去。——《世語》(即西晉史學家郭頒《魏晉世語》,該書記魏晉間名人軼事,可補正史之缺,有一定史料價值。)

太祖聞其食器聲,以爲圖己,遂夜殺之。既而悽愴曰:“寧我負人,毋人負我!”遂行。——《孫盛雜記》(孫盛爲東晉中期史學家)

中牟疑是亡人,見拘於縣。時掾亦已被卓書;唯功曹心知是太祖,以世方亂,不宜拘天下雄鉨,因白令釋之。——《世語》

如此可見歷史上的曹操:

曹操因董卓廢帝亂朝綱,雖被其舉薦爲驍騎校尉,但料卓終必覆敗,遂不就拜,改換姓名逃歸鄉里。看來曹操的逃跑是不齒與董卓同流合污。

曹操逃至中牟,被抓回縣城,而城中功曹暗認出他,爲他求情而被釋放。可見,陳宮救曹操也是虛構。

《魏書》言因呂伯奢其子與賓客共劫曹操,取馬及物,而被曹操所殺。其他均言因曹操多疑而誤殺。小鵬認爲《魏書》的成書時間早於《世語》以及《雜技》,史書越早的可信度越高。但同時代的作者王沈或因忌諱而回避也未可知。

其實這個曹操獻刀謀殺董卓的故事雖爲虛構。但生動地表現了曹操的多疑與奸詐的性格,也說明了曹操的機智與隨機應變的能力,爲日後成就大業做出了鋪墊。

來源:小鵬讀三國

番茄歷史文摘

你的第一本歷史雜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