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邀請。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來看看兩個人的簡歷和作為:

朱祁鎮九歲登基,由當時的張太后輔政。張太后死後,聽信太監王振的慫恿,御駕親徵蒙古,不料在土木堡遭遇蒙古也先的埋伏,自己也兵敗被俘。

過了一年俘虜的生活後,也先放他回到了北京,但這時他的弟弟朱祁鈺已經在一年前登基,朱祁鎮就被朱祁鈺軟禁在南宮,當了太上皇。直到七年後被石亨等人擁立復闢。重新登基後,下令殺了于謙和王文等擁戴朱祁鈺登基的大臣。

朱祁鎮這個皇帝其實也還不錯,最主要的毛病就是少年登基,任人擺布,自己沒有多大的主見,開始是因為無理由信任太監王振,導致土木堡大敗,其實後來的第二次登基也是被人抓住軟肋身不由己的。

總的來說,朱祁鎮本質還是不錯的,以人為本寬容仁慈,這點從他後來廢除宮妃殉葬制度可以看出。算是一個知錯能改的好皇帝。

朱祁鈺是稀里糊塗登上皇位的。也先俘虜了朱祁鎮後,以為奇貨可居,獅子大開口來敲詐勒索明朝,但是都被朱祁鈺拒絕了。所以也先惱羞成怒,派大軍包圍北京城。朱祁鈺在於謙等大臣的幫助下,打退了也先的大軍。

朱祁鈺雖然在當了皇帝後起了私心,比如軟禁朱祁鎮,廢了朱祁鎮兒子的太子之位等。但是他在位期間還是做了許多實事的:

比如清除了宦官干政的勢力,重用於謙等賢臣。經濟上也採取了非常寬鬆的政策,減輕老百姓的賦稅。安置流民治理水患等。可以說朱祁鈺作為一個皇帝是稱職的。

綜上,我認為以治國而言,朱祁鈺比朱祁鎮更適合當皇帝。


多謝邀請

明英宗朱祁鎮寵信王振,木堡之變,害的早期一直引領世界的大明帝國差點毀在了他的手裡,從此明朝勛貴集團大體覆滅,文官集團佔據朝政大權,到他被俘以後被也先當成盾牌到處「撞門」,再到回國以後被老弟囚禁,看似他這一生好像都是受人愚弄被人控制,其實仔細研究你就會發現,這是他咎由自取,換句話說就是活該,幹啥事兒自己不動動腦子?王振說啥就是啥?差點大明就毀在了他的手上。回來以後又搞了一把「奪門之變」,搞完奪門之變的第一件事就是替王振洗白,來重新證明自己繼位的合法性。至於他搞死堪稱大明第一功臣的于謙的事兒也不用多說了,大家都知道。老弟死後也不放過,毀了他的墓,廢了他皇帝的尊號,還謚他一個「戾」字。

土木堡的狼煙改變了朱祁鈺母子的生活,先是郕王奉命在御駕親徵期間擔任監國,後來由於英宗被俘。太子朱見浚(即後來的朱見深)才兩歲,國無長君,郕王朱祁鈺就被推上了前臺,在孫太后的受意下郕王繼承了皇位,遙尊英宗為太上皇,立英宗的長子朱見深為太子。年號景泰,朱祁鈺即位後,用於謙為兵部尚書,粉碎了瓦剌對北京(順天)的進攻,迫使瓦剌放回英宗。


這倆真是難兄難弟了,本來哥哥當皇帝當的好好的,聽信了王振的讒言,親徵去了,結果全軍覆沒,自己還被俘了。(丟盡了朝廷的臉)、

皇帝被俘,國家一下全亂了,于謙他們請弟弟繼位,可把弟弟嚇壞了,玩命的推脫,實在推不掉硬著頭皮當了皇帝。還好有力挽狂瀾的于謙,救明朝於危難之間,弟弟的皇位坐穩了,功績也是槓槓的,對得起列祖列宗和國家了。

可弟弟命短啊,哥哥活的比他久,複位成功後竟然殺了于謙,本來他的名聲就不好,還來這麼一招,結果直接被後世釘在了恥辱柱上,但他死前廢除了殉葬制度,也算是光輝了一下。


這兄弟二人,都是皇上,只不過朱祁鎮二進宮,做了兩回皇上,而且兒子朱見深接班做了皇上,笑到了最後。弟弟朱祁鈺在皇兄北征瓦刺被俘,眼見京城難保之際,被忠臣于謙等擁戴,皇太后批准做監國,奉國幹危難之中,擊退瓦刺,保全了國家社稷。而後即皇位,年號景泰。還是這位景泰帝,同意從瓦刺軍中迎回皇兄,養居別宮。但當弟弟病重之際,哥哥卻發動奪門之變,奪回皇位,逼弟而死;又追奪封號,使弟弟死不得其所。正所謂好人不長壽,佞者享尊榮。


明英宗朱祁鎮就是個二桿子帶著幾十萬人去打瓦剌最後自己被俘不說還差點搞的明朝險些亡國,而明代宗朱祁鈺就牛逼多了在前任皇帝還沒死的情況下就能坐上皇位首先就說明朱祁鈺非常的有威望,而且還能在兵力盡喪土木堡的情況下打退瓦剌人的進攻更說明他的能力,怎麼看明代宗都比明英宗要牛逼多了。


朱祁鈺做皇帝對大明來說更「合適」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